從地圖上獲取信息教案
一、教學總體設計●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擇不同比例尺的地圖;學會依據情況選擇不同種類的地圖。
能力目標:學會從地圖上獲取所需信息,解決具體的問題,具備一定的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樹立與人合作學習的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區域范圍不同,表示的內容詳略不一樣。
教學難點:等高線地形圖的使用。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收集各種地圖。
●教學手段、方法
分組合作學習探究、設置情景法。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講一講】你知道有哪些類型的地圖嗎?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利用平面圖是向別人介紹自己所在位置的一個好辦法。其實,地圖能夠告訴我們的絕不只是位置,我們可以從地圖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說一說】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圖,說說自己的發現。
(講授新課)
【議一議】如果我想到溫州市區玩,身上卻帶了一張《世界政區圖》,這合適嗎?為什么?
師:可見,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選擇合適的地圖是十分重要的。
【選一選】如果你是林勝強同學,要了解中國臺灣你會選擇什么地圖?
【比一比】將全班分成幾個小組,觀察教材圖1-11-a和圖1-11-b,看看它們有哪些異同?看哪個小組回答得多。
歸納:a圖表示的區域范圍大,內容簡單;b圖表示的區域范圍小,內容詳細。
【想一想】為什么會產生這些不同?
引導學生發現:反映區域范圍越大的地圖,圖上內容越簡單;反之,越詳細;這是因為它們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
【選一選】在什么情況下你會選擇a圖?在什么情況下選擇b圖?并說說理由。
【練一練】比較《浙江行政區劃圖》和《溫州行政區劃圖》的差異。
過渡:選擇好合適的地圖后,該如何使用地圖呢?
情境1:暑假期間,張京準備同媽媽從北京到溫州旅游。媽媽讓張京來設計旅游路線,張京找來了一些地圖,如《中國交通圖》《溫州政區圖》等,他應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小組展開競賽。
【比一比】
1.引導學生讀《中國交通圖》,設計出從北京至溫州的最短鐵路線。
2.讓學生量算一下北京──溫州的距離。
3.如果旅游時間為3天,最好采取哪一種交通方式?
4.根據《溫州旅游圖》,設計出在溫州的游覽路線。
情境2:如果張京同媽媽想到楠溪江玩兩天,該怎樣設計路線?
【比一比】
出示《楠溪江旅游圖》確定楠溪江所在的位置,然后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安排各自的旅游線路,比比看哪個小組安排的路線最合適,走的重復路線最少(教師可在步驟上作適當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