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節地圖
教學目標: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直線比例尺。
2.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3.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4.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5.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6.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重點: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
2.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3.根據不同實際情況需要選擇不同地圖
難點:比例尺大小的判斷
教學準備:
南昌市地區地圖、中國地圖、直尺、圓規、米尺、畫有校園平面圖的小黑板,計算機課件及地圖冊中的各種地圖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這是一幅我們學校的校園平面圖,誰能辨別出它們都是校園的什么教學設施?(操場、籃球場、食堂、教室,辦公大樓等)請找到我們教室所在的位置?請兩位同學上來,用直尺測量一下這張圖上我們教室的長和寬。請另兩位同學用米尺測量我們教室的實際長度和寬度。
活動:請大家一起計算:算一算縮小后畫在紙上的距離是教室實際距離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計算一下圖上的1厘米代表了實際的幾米。這個數值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比例尺。
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比例尺
板書:第三節 地圖
§1地圖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提問:比例尺有幾種表示呢?地圖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數字寫出來?直線式?(由學生回答)
打開地圖冊,任選三幅圖,請三位同學,分別用文字式、數字式和直線式表示比例尺。
板書:文字式、數字式、直線式
提問: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學生活動:書本第13頁圖1.22中國臺灣圖,用尺量“高雄”到“臺北”的圖上的直線距離,再換算兩地的實際距離。
小結:根據比例尺,在地圖上量出兩地的距離,可換算兩地的實際距離。
提問:如何辨別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較“臺灣省地圖”和“世界地圖”,兩幅圖的圖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現不同?
2.活動:比較下列三種比例尺的大小。
1/10000,1/10000000,1/100000000000
比較“臺灣省地圖”和“世界地圍”內容的詳細程度。
(小結):通過兩幅圖的比較,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認識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子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地圖表示的地區范圍愈小,反映的內容愈詳細,則比例尺愈大;地圖表示的地區范圍愈大,反映的內容愈簡單,則比例尺愈小。
小結:地圖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圖表示的地區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來量算距離。
講解:在校園的平面圖上,我們教室的位置在哪兒?在校門的什么方向?有幾條路可以到達?哪條路最近?
讓學生到講臺前指圖回答,教師給與指導訂正。
板書:2.地圖上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