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圖上獲取信息教案
【想一想】
1.你準備從哪兒進?哪兒出?(第一步:找到進入風景區的入口。)
2.為了縮短行程,應選擇哪個飯店?(第二步:由于要在風景區內玩兩天,所以必須找一個晚上住宿的地方。)
3.你打算第一天游哪些景點?第二天游哪些景點?(第三步:大致確定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別要游覽的景區。)
4.在圖上畫出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程線路。(第四步:具體確定每天的旅游線路。)
拓展:如果你是一位小導游,你能為張京介紹楠溪江沿岸的風土人情嗎?
請各組派代表當小導游介紹本組的設計路線。
情境3:出示圖l-14
【想一想】
1.如果我想去爬山,應該了解這座山的哪些情況?
2.從什么地圖上可以獲取這些情況?
3.你會畫等高線地形圖嗎?
【畫一畫】請學生上臺畫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線地形圖,并講講為什么這樣畫?
教師出示立體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師生共同發現:等高線較密的地方,地勢越陡,等高線越稀疏的地方,地勢越平緩。
【議一議】
1.圖上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是這樣分布的?
2.從山麓到山頂怎樣走才能使爬山的距離最短?
3.如果從登山出發點出發,怎樣走既近又安全?
情境4:出示圖1-6。
【想一想】
1.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理解“農用地”和“非農業用地” 的含義(教師補充)。
2.1949年前的非農業用地是怎樣分布的?有什么特點?
3.1985年前的非農業用地與1949年前的非農業用地相比,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4.1985年后非農業用地有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三)小結
【想一想】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你還有什么問題?
(四)課外拓展
請展示你收集到的教材以外的地圖,說說你會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它們?
三、教學反思
我在講“等高線地形圖”時分別采用了以下三種教學方式。第一種教學方式:直接出示畫好的等高線地形圖,由教師解釋其含義并在圖上指出陡坡和緩坡的位置。第二種教學方式:先讓學生畫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線地形圖,由教師予以糾正并解釋其含義,然后在圖上指出陡坡和緩坡的位置。第三種教學方式:先讓學生畫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線地形圖,并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畫,然后讓學生對照立體圖發現陡坡和緩坡的位置。
結果,我發現在三種不同的教學方式中,學生的反應截然不同。第一種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興趣不高。第二種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有所好轉,但學生仍很被動。第三種教學方式,學生興趣極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大部分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使整堂課都“活” 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