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概述1
深居內陸,距海遙遠,交通不便
臨海,有優良(港口)交通條件優越
地形和土地資源
多(高原、山地)(草原)廣闊
多(平原、丘陵)耕地數量(多)
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干燥)
(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潤
科技力量
較薄弱
較強
經濟上的差異
(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礦產資源)在開發利用中,人口(稀少)
是世界(水稻、茶葉、蠶絲)等農產品主要產區,出現了不少(經濟)發達和新興(工業)區,人口(稠密)
關于“東亞人口”的教法建議
講述“東亞人口外貌特征”一段應抓以下兩點:
了解東亞是黃色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讓學生找出東亞五國共同的文化特征和風俗習慣。
通過了解東亞各國平均人口密度和沿海平原地區人口密度等數據,熟悉東亞人口分布不均,東部沿海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
關于“東亞位置”的教法建議
本課要熟悉較多的島嶼、半島、海洋、山脈、高原、平原、河流等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地圖,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概念。
講述東亞的位置,可按以下步驟:
利用“東亞在世界的國家和地區”圖,找出東亞的海陸位置;指出東亞的國家在五帶中屬于哪一帶。然后歸納東亞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位置: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范圍:中國——臨海國
朝鮮和韓國——半島國
蒙古——內陸國
日本——群島國
指導學生讀圖,從北往南找出太平洋的邊緣海、群島、半島島嶼。
關于"季風氣候"的教法建議
季風是中學地理的難點內容,非凡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困難,為突破難點,可以從感性熟悉入手。季風就是隨季節變化有規律轉變風向的風。這里的"季"是季節的之意,聯系自己的感性熟悉我國東部地區冬季吹西北風,夏季吹東南風,冬、夏季風正好相反,所以分別稱為西北季風和東南季風。然后進一步分析風向轉變的原因是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而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的原因是海陸氣溫的季節變化,氣溫的季節變化是有海陸位置和溫度的升降所決定。這種有感性熟悉入手而得到的新知識往往把握的很牢固。
讀懂"哈爾濱各月氣暖和降水量的分配"圖以及"東京各月氣暖和降水量的分配"圖,是理解把握著一部分內容的關鍵。
具體步驟如下:
(1)觀察分析兩圖,看看氣溫曲線有什么特點?降水量各月有什么特點?
(2)引導學生分析夏季風和冬季風的性質,總結出季風氣候的特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嚴寒干燥,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