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學案) 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
王安石早年曾任知縣、知州等職,比較了解社會現實和人民疾苦,而且具有革新精神。王安石變法的目標是“富國強兵”,重在發展生產、開發財源、增強兵力。他頒布了平均賦役的均輸法、免役法,發展生產的青苗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還有政府控制市場、調節物價的市易法等。在強兵方面,有給將領訓練士兵權力的將兵法、寓兵于民的保甲法以及保馬法、設置軍器監等。此外,還有改革科舉、整頓學校等措施。
從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主持變法到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共實行了十六年。新法的推行,使農民減輕了部分差役和賦稅負擔,限制了豪強兼并和高利貸者的部分活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通過變法,北宋政府的收入增加了,儲備了大量物資,加強了國防力量,“積貧積弱”的局面初步得到改變。
由于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大地主、大官僚、豪強、富商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再加上新法在推行過程中確曾出現過一些弊端,也受到不少地方官員的阻撓和破壞。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其子哲宗繼位。時哲宗年僅十歲,由其祖母高太后臨朝聽政,重用保守派人物司馬光、文彥博等,原變法派人物相繼遭貶,新法也大都被廢除。
* * * * * * * * * *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滿江紅》
【思維拓展】
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寫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和汴州是什么關系?作者在詩中批評了什么?請查閱相關資料,向同學講一講那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