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全文以“之”字最多,計有20個字,這些“之”字,字字有特點,筆筆有新意,無一雷同,增加了《蘭亭序》這一作品的豐富性和靈動感,就連王羲之自己也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歷代書法家也認為是行書的絕代佳作,稱之為“遒媚頸健,絕代更無”,《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為歷代書法家所珍視。唐太宗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蘭亭序》后被他搜入宮中,太宗死后,《蘭亭序》隨之葬于昭陵,后來陵墓被盜,《蘭亭序》也不知下落。王羲之的妻子和7個兒子都愛好書法。尤其幼子王獻之,能繼承他的書法藝術,也是筆飛墨舞,人們尊稱他為“小圣”把他父子合稱為“二王”。
6、在學生觀察《蘭亭序》插圖時,猜想《蘭亭序》是王羲之在什么情況下完成的?
據歷史記載,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詩人名流謝安、孫綽等41人聚會于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他們坐在水邊,飲酒作詩,然后將這些詩集在一起,稱為“蘭亭集”,由王羲之寫了一篇序言,就是著名的《蘭亭序》。稿本用行書寫成,寫得極為自然瀟灑,集中體現了他的端秀清新的書法特點。
自古書畫不分家,魏晉南北時期書法藝術百花爭艷,繪畫藝術上也是俊才輩出,最著名的當推東晉的顧愷之。
(二)“三絕”顧愷之 1、我們都知道畫鬼容易畫人難,他筆下的人物是何形象呢,請根據欣賞的兩幅作品,歸納他的人物畫有什么特點? 讓我們欣賞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這幅《女史箴圖》畫出了晉時宮廷婦女的日常生活。《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的《洛神賦》所作。 他筆下的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 2、當時人稱他有“三絕”,為什么? 他不僅擅長繪畫,文章和詩寫的也好。對藝術非常精心,如醉如癡。因此,人們贊譽他有三絕, 即才絕、畫絕、癡絕。 3、王羲之和顧愷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對我們學習上有什么啟示? 他們從小就對書畫藝術執著地追求,都有孜孜不倦、大智若愚、“難得糊涂”的特色,后來終成大器。 除《女史箴圖》、《洛神賦》,他還創作了大量表現佛教內容的畫。因為那時佛教盛行。唐朝詩人杜牧有一首詩形象的再現了佛教盛行的情況。誰能給大家背一下? 讓學生背誦杜牧《江南春》。“四百八十寺”這個數字說明了什么? 佛教盛行。 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統治者除建大量寺廟外,還令人劈山削崖,開鑿石窟,塑造佛像,從而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精湛輝煌的石窟藝術。 探究二:輝煌的石窟藝術 學生自主學習本目內容,并閱讀插圖《龍門石窟佛像》,思考回答: 1、十六國、南北朝統治者開鑿了哪兩個石窟?為什么建于這兩個地方?(小組討論并回答)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四世紀后期,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來,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大同和洛陽先后成為當時我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佛教的中心。 有的學生提出:“洞”和“窟”有什么區別?通過讓觀察兩大石窟的圖片,結合前知識,學生自己答出兩者的區別在于:洞為天然而成,而窟為人工開鑿;洞較深而窟較淺。 2、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點? 其中佛像的特點是宏偉精巧,繼承了秦漢以來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