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一、唐朝建立
1.晉陽起兵
隋末農民起義遍及全國,隋朝政權搖搖欲墜。李淵父子于617年起兵晉陽。同年11月李淵攻克長安,與民眾約法十二條,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淵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
唐政權建立后,只占據關中一隅。全國各地同時稱王稱帝的還有十數家,重新統一中國,要進行激烈的戰爭。到624年,唐朝大體上統一了全國。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在黃河流域進行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都是李世民負責指揮的,其表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成為當時最杰出的軍事家。
當時,統一全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人民的渴望,是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前提。李世民順應歷史潮流,完成統一事業,對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繼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社會安定,經濟恢復發展較快,國力強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稱“貞觀之治”。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歸納整理唐太宗的政績主要內容。
生:(閱讀、歸納概括)
師:總結、說明。
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親眼目睹隋朝的覆亡,這對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他即位后,經常與大臣們討論歷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國的方針政策。他們認為隋煬帝身死國滅是因為“徭役無時”,“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起而反抗。他以隋亡為戒,接受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比較善于學習歷史經驗,具有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的帝王。他看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滅來警惕自己,告誡子孫。他認為君臣關系“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實為國之大患。”還認為要使唐朝治世長久,就必須“居安思危”,“善始慎終”。這些內容說明唐太宗是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訓。
第二個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唐太宗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很重視選官和用人。他求賢若渴,為了改善吏治,爭取各地主集團的支持,他選拔任用了許多有才能的人擔任中央要職。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種地主勢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門人士。由于唐太宗確實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貞觀時期,人才濟濟,出現了一批對國家的治理有杰出貢獻的著名將相,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這些猛將謀臣為李王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了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這與“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關的,也是“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之一。
第三個方面,太宗重視納諫。他以隋煬帝拒諫飾非以致國家滅亡為鑒,虛懷若谷,從諫如流,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在這一點上可以與他媲美。他的思想很明確,納諫的目的就是防止乘謬和改正錯誤,以利于地主階級的“長治久安”。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礦中之金,把進諫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導和鼓勵下,貞觀時期諫臣盈廷,先后向太宗進諫見于記載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諫前后二百余事,凡數十萬言。唐太宗甚至把貞觀時期政績的取得說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這些進諫,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錯誤,對“貞觀之治”的政績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