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精選12篇)
“貞觀之治” 篇1
第2課
一、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貞觀之治與女皇武則天。
【難點】如何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給他們一個恰當的評價。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結合學案進行預習,了解重難點等基本問題。
2.指導學生讀懂課本展示的歷史材料,幫助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
3.指導學生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四、知識鏈接
1. 隋朝滅亡的原因:
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爆發,推翻隋朝。
2. 制表:設計表格,列出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項目 漢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削減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破格錄用有真才實學的人 吸取隋亡教訓,勤于政事,任用賢才,虛心納諫;發展科舉
經濟 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親臨治黃第一線,重視興修水利 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
軍事 派兵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在西域設置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思想
文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舉辦太學 重視人才培養,擴充國學規模,增加學員民族
關系 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促進唐蕃友好
3.唐朝盛世:
興起于貞觀之治,繼承于武則天統治,頂峰于開元盛世。
4.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a.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b.一分為二看待歷史人物; c.將歷史人物置于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進行評價; d.應抓住歷史人物歷史活動的主要方面進行評價;e.應把評價的重點放在歷史人物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上。
五、自主預習
(一)基礎知識導讀。瀏覽課本,注意基礎知識的記憶及書寫,完成下列內容。
1.618年, 在江都被部將殺死, 朝滅亡。同年,在太原
起兵反隋的貴族 ,進入長安,建立 。
2.唐朝的開國皇帝是 ,唐太宗名叫 ,年號 。
3.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出色治績在歷史上被稱位 。
4.唐太宗任命富于謀略的 和善斷大事的 做宰相,人稱 ,唐太宗時最著名的諫臣是 。
5.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建國號為 ,人稱她的統治 。
(二)問題探究:結合課本深入學習,邊看書邊思考,完成以下問題。
1.列舉唐太宗治國的政策和措施。
2.為什么說武則天的統治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3.比較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共同之處。
六、目標檢測
1.猜一個歷史謎語:持久和平(打一古地名)。下列王朝中,定都此地的有:( )
①秦朝 ②西漢 ③西晉 ④東漢 ⑤隋朝 ⑥唐朝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2.以下關于唐太宗與隋文帝的共同之處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開國皇帝 b、重視發展生產
c、提倡節儉 d、在位時社會經濟繁榮
3.經常提醒皇帝居安思危,慎始慎終,被皇帝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直言大臣是: ( )
a、房玄齡 b、杜如晦 c、魏征 d、駱賓王
4.如果你是唐太宗時期中央的一名官員,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況有:( )
①有幸與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誡大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唐太宗善于納諫,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議,得到唐太宗的賞識
④見證了唐太宗死后,武則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武則天的統治風范被稱為“貞觀遺風”,是因為: ( )
a、她的年號叫貞觀
b、她繼承了唐太宗的遺志
c、她繼承了唐太宗的皇位
d、她的統治使封建社會繼續發展和繁榮
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貞觀初期,洛陽以東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材料二:(經過唐太宗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千里,米斗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
請回答:
(1)造成材料一中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2)為什么后來會出現材料二中描述的情況?
7.某校的歷史小組正在進行有關“武則天”的研究,請你幫助他們完成以下幾項工作:
(1)你可以建議他們從哪些途徑獲取資料?
(2)對武則天這個人物歷史上有很多爭議,如果你參加他們的討論,你會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呢?
七、知識網絡
八、作業布置
1.記憶和理解第2課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
2.預習第3課《開元盛世》,將第2課導學案內容補充完整。
“貞觀之治” 篇2
【學習目標】
1、掌握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事實;
2、通過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簡單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唐太宗和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放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
【重點】唐朝的建立 “貞觀之治”
【自學指導】
一、 唐朝的建立
1、 說出隋朝滅亡的原因。
2、 唐朝的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
二、“貞觀之治”
1、“貞觀之治”期間在位的皇帝是誰?
2、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局面被稱為什么?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促使了上述局面的形成?
二、 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當政期間實行了哪些措施?人們怎樣評價她的統治?
精講透析:
根據所學
的歷史
知識,
比較一
下唐太
宗和漢
文帝有
什么共
之處?
【當堂檢測】
1、唐朝建立的時間: 年;建立者: ;都城: 。
2、唐高祖退位后,繼承皇位的是 ,他就是 ,年號 。
3、“房謀杜斷”是人們對唐太宗時富于謀略的 和善斷大事的
兩位宰相的稱呼。
4、前后向唐太宗進諫(jian )二百多次的著名諫臣是 。
5、唐太宗時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景象被稱為 。
6、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她本是 的皇后,逐漸掌握實權,晚年稱帝,改國號為 。
人稱她的統治為“ ”。
7、你能總結一下“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原因有那些嗎?
【自我評價】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學習心得】
“貞觀之治” 篇3
第二課 “貞觀之治”教學設計
一、 課程目標
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知道武則天
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三、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
教學難點:如何客觀地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
四、 相關圖片:李世民、唐朝三省六部制、武則天
五、教學過程
導入:
方案一:回憶導致秦朝滅亡的史實等,引申出隋朝的滅亡
方案二:回憶歷史上的盛世時期,如文景之治、光武中興等
唐朝的建立:
學生編演小品:“玄武門之變”
“貞觀之治”
學生小組討論概括:“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方案一:討論:唐太宗和隋文帝的相同之處
方案二:學生通過課外閱讀,講述唐太宗的故事
女皇武則天:
撰寫:武則天無字碑的碑文(評價武則天)
討論:談談你對女皇武則天的評價
“貞觀之治” 篇4
通過學習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貞觀之治”的歷史背景。
通過學習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貞觀新政,了解“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標
通過課堂學習、練習,課后自我檢測,掌握基本知識。
通過課后活動,加深對“貞觀之治”出現原因的認識和對唐太宗的正確評價。
采用合作學習與個人學習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探究式學習。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貞觀新政,使學生認識唐太宗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他的進步行改革措施,符合歷史的發展規律,終于促成了“貞觀之治”。
教材分析
隋末農民起義后,李淵建唐并統一了全國。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后,調整了統治政策,在經濟上輕徭薄賦、政治上廣搜人才,兼聽各種意見,多方完善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其在位時期,被世人稱為“貞觀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強盛的基礎。貞觀時期的政治體現了封建專制制度最鼎盛時期的風貌。因此,本課是學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機會,教師一定要引起重視,把本課內容講好講活。
教學重點
貞觀新政
教學難點
對唐太宗的評價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比較突出,對新事物的興趣相對比較濃厚。但是,他們理解抽象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弱,特別是辯證思維能力基本上還未形成。因此,教師在教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的教學素材,分析問題也應該做好具體事例的鋪墊,否則,學生將難以理解。
教學方法
重點突破
“貞觀新政”的內容并不困難,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閱讀,并歸納“貞觀新政”的主要措施。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分析這些措施為什么有利于唐初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高學生理解歷史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的能力。
難點突破
對唐太宗的評價,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概括唐太宗對歷史的貢獻是什么?”引導學生總結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形成開明的政治思想,實行了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賢良,虛懷納諫。二是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三是大興學校,發展科舉。經濟方面,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推動了“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貞觀之治”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文獻資料,學生查找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及其突破
本課的學習重點是“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可采用課前搜集有關資料、觀看影視片斷、合作交流、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完成重點內容的學習。
本課學習的難點是對唐太宗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讓學生先談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過學習歷史事實,了解歷史上唐太宗,逐步達到對這一歷史人物全面評價的目的。
三、教具
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小黑板。
簡易含圖片的演示文稿。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從教科書提供的材料中,有針對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等基本知識。
采用自學互論的方式,讓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五、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
(一)唐朝的建立:
1、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回憶第1課的知識,討論唐朝建立的背景。
如:⑴隋煬帝好大喜功,修建大運河、三征高麗,修建東都……勞民傷財,人民不堪重負;
⑵人民揭竿而起。
3、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了解唐朝建立的時間、都城,并說說有哪些王朝曾在長安建都。
如:以長安為都城的有:西周、西漢、西晉、秦朝。
4、講解農民起義的任用,指出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行為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
希望學生能夠休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領會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5、唐朝建立后,又實施了怎樣的統治?引入下一問題的學習。
(二)貞觀之治:
1、觀看唐太宗畫像,講述玄武門之變,太宗繼位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提問:唐太宗為什么實行開明的政策呢?
學生思考、回答:唐太宗是吸取隋亡教訓,決心實行開明的政策以鞏固統治。
3、布置學生討論,唐太宗實行了哪些開明的政策和措施。學生分小組討論,并派代表發言,老師歸納:
①政治上整頓吏治、作用賢良、虛懷納諫;
②經濟上輕徭薄賦、重視生產4、指導學生閱讀關于魏征直諫的故事,體會其不畏強權、為了國家利益不顧一切的優秀品質。
5、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內容,提問:“貞觀之治”的表現是什么?引導學生討論治世局面的形成與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政策和措施之間的聯系。
學生:“貞觀之治”的表現是經濟發展、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學生:由于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政策和措施,國家才有可能發展經濟,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也才可能出現“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6、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說唐太宗是一們杰出的政治家?
“貞觀之治” 篇6
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推行三省六部制,發展科舉制,輕徭薄賦;“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盛世”。
(二)能力訓練點
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從而培養他們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引導學生找出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異同之處,并分析亡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從而培養他們正確分析歷史事實的異同點,正確把握歷史規律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正確認識唐太宗作為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對歷史發展的作用。他吸取隋亡的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他的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進步性改革措施,最終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局面的出現。使學生從中感悟歷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質。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頓吏治,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古代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學生通過對這一盛世景象的學習,體會祖國的偉大,增強學生對偉大的祖國的熱愛。
(四)美育滲透點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出現,離不開廣大人民的辛勞,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個人能力美的體現。
二 學法引導
1.教師可用歷史故事導人新課。
2.學習本課重點要識記理解四個人物和四個概念。
(1)四個人物:
①李淵:唐高祖,唐開國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則天: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國古代比較有影響的一個皇帝,前期頗有作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兩個概念:
①“貞觀之治”;
②“開元盛世”。
三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及解決辦法
1.“貞觀之治”是本課的一個重點,由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構成。第一,是唐太宗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第二,是開明政策和措施的具體內容。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根據這一內容構成的特點,要突破重點,可采取提問法,從史實的結果分析原因。教師可提出問題:第一,形成“貞觀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問題可以由學生在課前閱讀自學時去思考總結。)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正確地回答問題。
2.“開元盛世”,也是本課的重點。突破的方法,可結合學生對“貞觀之治”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物發展之間有類似的特點,即“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出現都是因為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從而形成盛世局面,讓學生把握這一規律,從而實現重點突破。
(二)難點及解決辦法
本課難點是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如何正確地評價歷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級學生比較難把握的問題,教師可以采取逐步培養的方法。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個歷史人物,只要求學生客觀地論其功過,以達到正確評價的目的。
對唐太宗的評價,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概括唐太宗對歷史的貢獻是什么?”引導學生總結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形成開明的政治思想,實行了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賢良,虛懷納諫。二是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三是大興學校,發展科舉。經濟方面,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推動了“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對唐玄宗、武則天的評價,可以弓[導學生運用客觀的辯證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歷史人物的功績,同時更應該客觀地分析其在歷史上產生的消極作用,評價歷史人物要側重對歷史發展所產生的作用。這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對武則天,可以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總結出武則天對歷史的貢獻: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員。三是由于武則天采取了一系列的進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繼續發展。另外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小字總結武則天從政的表現,最后可以引導學生總結 性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有貞觀遺風,她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對唐玄宗的評價,可以由學生概括其功績:任用賢相,整頓吏治,重視農業生產,推動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關于唐玄宗統治后期的腐敗政治,可在講第6課時總結。兩課結合起來,總體評價唐玄宗。
這些難點的解決,關鍵是讓學生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學習中運用。
(三)疑點及解決辦法
本課的疑點是對女皇帝武則天的正確認識。
解決辦法:可以通過對武則天的正確評價,尤其是強調她對歷史的貢獻,解除學生由于受電視、電影藝術形象的塑造而產生的對這一歷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的懷疑。
四 課時安排
1課時
五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 首先由學生帶問題自學5分鐘,對本課有一個概括的感性認識。
2.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看有關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錄像資料。
3.學習“貞觀之治”“女皇帝武則天”“開元盛世”三個問題時,可讓學生總結三位歷史人物的功過。
4.在對本課進行總結擴展時,教師可以提出下列問題,由學生討論解決。(教師可以進行一定的引導和歸納)
(1)為什么說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評價武則天、唐玄宗的歷史功過及其對歷史的作用。
(3)對比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異同之處,分析亡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六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唐朝的建立和統一的簡要過程。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形成開明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經濟方面采取了哪些開明的政策和措施,從而推動了“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
(3)武則天統治的特點: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提拔人才,任用名臣,使唐初盛世局面繼續發展。
(4)“開元盛世”的形成。
2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評價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位統治者,從而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對秦、漢、隋、唐四個朝代的回憶學習,總結對比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異同之處,分析亡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從而培養學生正確分析歷史事實,正確把握歷史規律的能力。
3.德育目標
(1)正確認識唐太宗作為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對歷史發展的作用,使學生從中感悟歷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質。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頓吏治,繼承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業績,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古代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學生在學習中可結合我國的偉大社會主義改革和祖—國繁榮發展的盛世景象,體會祖國的偉大,增加學生對偉大祖國的熱愛。
(二)整體感知
隋末農民起義后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李淵建立唐朝,他和李世民鎮壓了農民的起義軍,消滅了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唐太宗調整了統治的政策,在經濟上注意讓農民修養生息,減輕賦稅和徭役,恢復發展農業經濟。政治上搜羅各方人才,兼聽各種意見,擇善而行,進一步完善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唐朝前期政治比較清明,出現了“貞觀之治”和 “開元盛世”。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強盛的基礎;女皇帝武則天的統治承上啟下,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繁榮昌盛的頂峰時期。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自學過程
根據下列問題進行獨立閱讀。
(1)簡單概括唐朝建立、統一的情況。
(2)簡要總結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實行開明政策,在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3)武則天、唐玄宗在歷史上的功績是什么?
2.教師指導學習過程
(1)關于唐朝建立,概括知識點。起兵者:隋朝官吏李淵父子。時間:618年。都城:6 長安。唐高祖:李淵。
(2)關于“貞觀之治”,這是本課的重點。教師首先講述什么是貞觀之治。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接著提出問題:形成“貞觀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總結歸納。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齡、杜如晦有“房謀杜斷”的美稱,重視納諫,重用敢于直諫的名臣魏征。二是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數,合并州縣,節省開支,減輕人民負擔。三是大興學校,發展科舉,中央設國子學、太學,地方州縣也設學校,科舉增加考試科目,進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
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唐太宗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導思想是什么?(接受隋亡的教訓。)
(3)“女皇帝武則天”一目,教師提出問題:武則天對唐朝社會的貢獻是什么?引導學生總結為兩點:第一,繼續發展生產,破格提拔人才,名臣有姚崇、宋璩。第二,唐朝盛世局面繼續發展,武則天成為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4)“開元盛世”一目,教師引導學生從“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的前提條件入手,概括唐玄宗的政治、經濟措施。政治方面,任用賢相姚崇、宋壕,整頓吏治。經濟方面,重視農業生產。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四)總結、擴展
1.教師總結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全盤時期,它從隋朝滅亡的教訓中走了出來。首先出現了唐太宗時期的盛世局面,后又歷經女皇帝武則天時期的繼續發展,到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人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同學們應該從這一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及其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系。
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
(1)為什么說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評價武則天、唐玄宗的歷史功過?
(3)對比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異同之處,并分析亡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2.學生活動
教師引導歸納,學生討論回答。
參考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任賢、納諫,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整頓吏治,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大興學校,發展科舉。這些開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經濟初步發展繁榮、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太平的“貞觀之治”。所以說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間比較重視發展農業生產。684年下令獎勵農桑,減輕徭役。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武則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員,對封建國家的鞏固和強盛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其執政期間,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武則天不失為唐代有作為的皇帝、政治家。但是,其統治期間,弊政諸多,如重用武氏家族、大肆崇佛、廣建寺院等,百姓深受其苦。這與武則天的腐朽生活和對權勢的貪婪是分不開的。唐玄宗統治的前期,他不失為一位英明的君主。唐玄宗任用名相,裁汰冗官,整頓吏治,淘汰僧民,重視農業生產,開創了唐朝的極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3)相同點:秦朝和隋朝都是完成統一后很快滅亡的,滅亡原因都因統治者殘暴無度,濫用民力,使統治秩序很快崩潰,農民起義很快爆發,這都給后繼的漢、唐統治者以深刻的教訓。因此,漢、唐兩代初期的統治者都采取了緩和階級矛盾;注意發展生產,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漢、唐都出現繁榮局面。不同點:時代不同,繼承關系不同。秦漢處于封建制開始階段,因此,漢初一方面繼承了秦制,同時又分封諸侯。隋唐則處于封建制度發展的中期,隋與唐完全是繼承關系,使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完善。在亡與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矛盾尖銳即亡,矛盾緩和即興。這是因為,農民起義是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壓迫的最激烈方式。正是農民起義使秦、隋滅亡,地主階級最高統治者接受教訓,注意適當減輕剝削程度,又促使漢、唐興盛。這是農民戰爭推動作用的直接反映。
七 布置作業
1.教材中課后練習題。(書面作業 )
2.資料使用指導。
(1)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唐太宗虛懷納諫可以補充以下“唐太宗令眾臣知而必諫”的故事:
魏征逝世后,太宗對朝中大臣們說: “我派人到魏征家中,在他的書信中發現魏征未寫完的奏章,使者帶回來,我看了看,字寫的很亂,惟有前數行稍能分辨。魏征說:“天下的事情有好事有壞事。人,有好人有壞人,任用了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有的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只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的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太宗又說: “這是魏征未寫完的奏章。我看了以后,想了想,今后,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征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過錯時,隨時提出來,幫助我改正。”
(2)在介紹武則天其人其事時,可引述其《臘日宣幸上苑》一詩:“明朝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短短20個字,將武則天潑辣專斷(有時又表現為創造性與勇氣)的性格勾勒得再鮮明不過了。這是典型的自我寫照的佳作。
八 板書略
“貞觀之治” 篇7
教學重點
"開元盛世"也是本課的重點知識,唐玄宗統治前期主要政績是:任用賢相,整頓吏治,重視農業生產。上述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于是政治比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文化昌盛,國力富強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稱"開元盛世"。
"女皇帝武則天",首先從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則天是從幫助高宗處理政事而逐漸掌權的。其次武則天的統治。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獎勵農桑。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員,擴大其政權的社會基礎,這對封建國家的鞏固和強盛起了一定作用。
"貞觀之治"是本課的重點內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為我國古代杰出政治家的業績。唐太宗的主要政績,教材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進行了闡述。這些措施構成了"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與隋末暴政形成鮮明對比。其內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賢良,虛懷納諫。沿用并加強三省六部制,確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員各盡其責,真正起到互相檢查的作用。另外唐太宗大力精簡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機構和官員,提高了行政效率,節省了財政開支,有利于減輕勞動人民的負擔。文化方面:大興學校,發展科舉,擴大了唐朝統治的基礎。經濟方面:輕徭薄賦發展生產。以上措施,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廣大農民定居下來,以辛勤勞動迅速改變農村的凋殘景象,使經濟迅速恢復發展。于是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初步繁榮,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教學難點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是教學的難點。本節課涉及對三個重要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初中學生往往用好壞來對歷史人物進行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評價歷史人物好與壞的標準是什么?如何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一分為二地對歷史人物進行客觀恰當的評價,是這節課需要探討的問題。
地位分析
隋末農民起義后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李淵建唐后和其子經過七八年的征戰逐步統一了全國。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后,調整了統治政策,在經濟上輕徭薄賦、政治上廣搜人才,兼聽各種意見,多方完善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其在位時期,被世人稱為“貞觀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強盛的基礎;女皇武則天統治時期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則達到了唐朝,也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繁榮昌盛的頂峰時期。
重點突破方案
1、關于“開元盛世”,可讓學生結合對“貞觀之治”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物發展之間有類似的特點,即“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出現均是因為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正確的政治、經濟措施,使得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從而形成盛世局面。讓學生掌握這一規律,由此實現重點突破。
2、關于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本課難點是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如何正確地評價歷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級學生比較難把握的問題,教師可以采取逐步培養的方法。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個歷史人物,只要求學生客觀地論其功過,以達到正確評價的目的。
對唐太宗的評價,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概括唐太宗對歷史的貢獻是什么?”引導學生總結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形成開明的政治思想,實行了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賢良,虛懷納諫。二是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三是大興學校,發展科舉。經濟方面,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推動了“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對唐玄宗、武則天的評價,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客觀的辯證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歷史人物的功績,同時更應該客觀地分析其在歷史上產生的消極作用,評價歷史人物要側重對歷史發展所產生的作用。這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對武則天,可以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總結出武則天對歷史的貢獻: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員。三是由于武則天采取了一系列的進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繼續發展。另外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小字總結武則天從政的表現,最后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性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有貞觀遺風,她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對唐玄宗的評價,可以由學生概括其功績:任用賢相,整頓吏治,重視農業生產,推動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關于唐玄宗統治后期的腐敗政治,可在后面課中總結。前后課結合起來,總體評價唐玄宗。
這些難點的解決,關鍵是讓學生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學習中運用。
3、講述“女后皇帝武則天”一目,教師可首先提問學生:如果你知道武則天這一人,那么你印象中的這個女皇帝是怎樣的呢?
然后向學生展示武則天的畫像,請幾位同學講一些有關武則天的小故事,教師在介紹武則天的統治時,可讓學生參考課文回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難點突破方案
對于“貞觀之治”,教師可先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緊接著展示唐太宗的畫像,同時介紹唐太宗其人。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思考問題:第一、形成“貞觀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導思想是什么?最后,讓學生談談對唐太宗政策的評價和感受,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做總結。
“貞觀之治” 篇8
第2課 貞觀之治 學案
學習目標
1.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2.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
難點: 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教師點撥、當堂鞏固
學習過程: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詳細閱讀教材,獨立完成下列知識填空,并努力記住下列知識,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
一、唐朝的建立
_____年,隋朝滅亡。李淵進入_________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后傳位________,即唐太宗,年號_________。
二、“貞觀之治”
1、唐太宗的統治政策措施
①經濟上:重視發展__________,減輕___________,同時__________。
②政治上:合并_________,革除_________;注意任用_________和虛心____________。
2、“房謀杜斷”:房謀是___________,杜斷是_____ ______,他還重用敢于直言的_________。
3、“貞觀之治”:政治比較_________,經濟__________________,國力_________________,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______的女皇帝,晚年稱帝,改國號______。
2、武則天統治政策:
①重視發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破格選拔_____________,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它的統治“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15分鐘,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完成下列問題)
活動一:想想上學期所學的歷史知識,比較一下唐太宗和漢文帝有什么共同之處?
唐太宗和漢文帝的共同之處:注意吸取歷史經驗教訓,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
活動二:制表:設計表格,列出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項目 漢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削減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破格錄用有真才實學的人 吸取隋亡教訓,勤于政事,任用賢才,虛心納諫;發展科舉。
經濟 將鑄幣權收歸中央,親臨治黃第一線,重視興修水利。 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
軍事 派兵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在西域設置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思想文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興辦太學。 重視人才培養,擴充國學規模,增加學員。
民族關系 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促進唐蕃友好。
【當堂檢測】
1、下列人物中,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的是( )
a、房玄齡 b、杜如晦 c、魏征d、姚崇
2、今天的西安(長安)曾被許多統治者選擇作為都城,她因此被稱為“六朝古都”。下列朝代屬于這六朝的有①西漢 ②東漢 ③隋朝 ④唐朝(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唐太宗時期,下列人物得到重用的是①房玄齡 ②姚崇 ③魏征 ④宋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統治?(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則天
6、在唐太宗時期,以敢于犯顏直諫而流芳青史的是( )。
a.房玄齡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7、“貞觀之治”與武則天統治時期的不同表現是( )。
a.重視農業生產 b.選拔任用有才能的人
c.重用酷吏 d.國力不斷強盛
“貞觀之治” 篇9
第二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推行三省六部制,發展科舉制,輕徭薄賦,"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盛世"。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找出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異同之處,并分析興亡之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從而培養他們正確分析歷史事實的異同點,正確把握歷史規律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到的推動作用,以及對歷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質的感悟。
(二)重點難點
重點:“貞觀之治”、武則天和“開元盛世”。
難點: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評價。
(三)重點難點和疑點的解決辦法
(四)教學創新點
1.首先學生帶問題自學5分鐘,對本課有個概括的感性認識。
2.有條件的學校組織學生觀看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錄象資料。
3.教師可用歷史故事導入 新課。有關資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提問:隋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結果怎樣?學生回答后讓學生閱讀課前提示,介紹“貞觀”、“開元”年號,指出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榮強盛發生在他們的統治時期。
二、講授新課
1.晉陽起兵
隋末農民起義遍及全國,隋朝政權搖搖欲墜。李淵父子于617年起兵晉陽。同年11月李淵攻克長安,與民眾約法十二條,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淵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
經過激烈的爭權戰爭,到624年,唐朝大體上統一了全國。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在黃河流域進行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都是李世民負責指揮的,其表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成為當時最杰出的軍事家。當時,統一全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人民的渴望,是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前提。李世民順應歷史潮流,完成統一事業,對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3.貞觀之治
繼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社會安定,經濟恢復發展較快,國力強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稱“貞觀之治”。
教師指導同學們閱讀教科書歸納整理唐太宗的政績主要內容。
第一個方面,開明的治國思想。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親眼目睹隋朝的覆亡,這對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他以隋亡為戒,接受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比較善于學習歷史經驗,具有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的帝王。還認為要使唐朝治世長久,就必須“居安思危”,“善始慎終”。
第二個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確實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貞觀時期,人才濟濟,出現了一批對國家的治理有杰出貢獻的著名將相,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這些猛將謀臣為李王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了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這與“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關的,也是“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之一。
第三個方面,太宗重視納諫。他以隋煬帝拒諫飾非以致國家滅亡為鑒,虛懷若谷,從諫如流,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在這一點上可以與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礦中之金,把進諫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導和鼓勵下,貞觀時期諫臣盈廷,先后向太宗進諫見于記載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諫前后二百余事,凡數十萬言。唐太宗甚至把貞觀時期政績的取得說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這些進諫,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錯誤,對“貞觀之治”的政績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個方面,太宗重視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貞觀時,增加了宰相的人數。這樣既避免宰相專權,又能集思廣義。唐太宗還大力精簡中央、地方各級行政機構和官員。提高了行政效率,節省了財政開支,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
第五個方面,大興學校,發展科舉。為了廣開選官的途徑,唐太宗繼承并發展了科舉制度,這是唐代最主要的選拔人才的制度。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徑,擴大了唐朝統治的階級基礎。
第六個方面,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太宗繼位后多次頒布減免全國或部分地區租賦的法令。并用免除幾年賦役的辦法招誘逃亡農民歸業。唐初社會經濟衰弊凋殘,貞觀初期,洛陽以東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全國人口銳減,政府掌握的戶口僅200多萬戶,不到隋盛時890多萬戶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統計,戶口增至380萬戶,貞觀時期平均每年增長近七萬戶,是唐代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
貞觀末年,唐朝成為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境內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初步繁榮,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升平,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4.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強干”,“能屈身忍辱”,頗有抱負。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則天開始干預朝政。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則天正式改唐為周,自稱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為名。
武則天執政時期,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武則天不失為唐代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為了神化自己的權威,她大肆崇佛,廣建廟宇,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團急劇膨脹,加重了人民負擔。她重用武氏家族,這些人窮奢極欲,為非作歹,更與武則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對權勢的貪婪分不開。這一切必然會加劇階級矛盾。(在此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人物。)
5.“開元盛世”
繼承唐太宗、武則天的業績,并將其發展推向頂峰,這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稱“開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別注意選賢任能,且從基層做起,親自考核新任命的縣令,斥退不合格者。
2)經濟上,唐玄宗重視農耕、墾荒,大力興修水利。農業生產大大發展。(可讓學生背誦杜甫《憶昔》)所以全國人口大增,戶數是唐太宗時期的3倍,可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
小結:自唐朝建立,從唐太宗到武則天再到唐玄宗,都勵精圖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達到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況,使唐朝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極為深遠的影響。由此可見,在確定適宜社會發展的基本國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對穩定,是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貞觀之治” 篇10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隋末農民起義,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納諫等內容,培養和提高客觀、全面、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通過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培養和提高梳理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對“貞觀之治”原因的分析,認識“貞觀之治”的實質,逐步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過程與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關隋朝滅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關資料,探討“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圍繞唐太宗用人和納諫、貞觀新政的主要內容及實質等問題開展討論;以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為題展開辯論,最終對唐太宗這一重要歷史人物和“貞觀之治”這一重要歷史現象做出自己的評價,從而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掌握探究式學習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隋煬帝殘暴致隋迅速敗亡;唐太宗知人善任,從諫如流,調整統治政策與民休息,遂成“貞觀之治”。兩相比較,凸顯以德治民、以德治國的重要性。認識唐太宗是中國古代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的所作所為,雖然是為鞏固其統治服務的,但合乎潮流,順乎民意;“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統治比較好的歷史時期,它為唐代的強盛和中華文明輝煌燦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學重點:
“貞觀新政”
教學難點:
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與貞觀之治的關系以及如何看待“貞觀之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滅亡隋煬帝繼位后,連年大興土木,多次發動對外戰爭,不惜民力,酷虐殘暴,終于引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農民起義沉重打擊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淵等人乘亂起兵,隋帝國迅速瓦解。至此,隋朝滅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統治搖搖欲墜之際,隋朝唐國公、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壯大。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本目從兩個方面對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紹:
一方面,他是通過殺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寶座的,關于這一點教材明確寫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雖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功勛卓著”,但由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王位承襲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將與帝位無緣。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發動了蓄謀已久的玄武門之變,射殺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淵立其為太子,后再威逼李淵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是為唐太宗。
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賢明的有作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甚至對人民群眾產生敬畏之情,意識到“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虛心納諫,“兼聽則明”,才能長治久安,所以他鼓勵、倡導臣下提意見,并能虛懷若谷,從諫如流,從而涌現出魏征這樣的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諫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國家的關鍵是選賢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盡量做到惟才是舉,兼收并用。上述兩個方面的介紹,不僅使學生對唐太宗這一歷史人物有了一個正確認識,同時也說明了“貞觀之治”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客觀上,隋朝由于統治殘暴招致迅速敗亡給唐初統治者特別是唐太宗以極大震撼,使得他們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觀上,唐太宗李世民從諫如流,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兢兢業業。從這一點上說,本目與其說是介紹了唐太宗,不如說是分析了“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從而為第三目“貞觀新政”的展開奠定基礎。
三、貞觀新政
1、“貞觀新政”出現的原因,貞觀之治”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客觀上,隋朝由于統治殘暴招致迅速敗亡給唐初統治者特別是唐太宗以極大震撼,使得他們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觀上,唐太宗李世民從諫如流,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兢兢業業。
2、“貞觀新政”的主要內容,
1)是賦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勞役天數的減少和規定可用交納實物的方式代替服勞役,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逐漸松弛。
2)是沿襲、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為隋朝首創,唐朝加以沿襲并進一步完善,使得這一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對今天中國乃至亞洲其他國家的行政體制產生重大影響。3)是在《隋律》的基礎上,多次修訂法令,主要原則是刪繁就簡,化重為輕,并且編纂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法典《唐律疏義》。
3、何謂“治世”以及如何認識和評價像“貞觀之治”這樣的封建治世。關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說就是統治得比較好的時期,其主要表現是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盛。關于如何看待和評價像“貞觀之治”這樣的封建治世,留給學生自己去思考和體會,然后做出自己的評價。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貞觀之治” 篇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斷及文獻資料,學生查找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本課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三、課前準備
學生查找與唐太宗、武則天統治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么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并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
Ⅱ、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攻占長安,建立唐朝。
學生自讀楷體字輔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功勛顯赫,教師補充“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學生解釋“房謀杜斷”。
有關最著名的諫臣魏征,由學生表演一段課本劇,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教師簡述:這些賢才諫臣為唐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展示兩段資料:
“(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米斗不過三四線,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
——《資治通鑒》
學生討論兩段資料的含義,對比說明唐太宗治國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學生歸納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開明的政策外,還有哪些原因?
Ⅲ、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與探究
設計表格,列出并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四)鞏固與小結
1、復習鞏固本課重要知識點。
2、學生談學完本課,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更多內容請點擊:
初中>初一>初一歷史教案
“貞觀之治” 篇12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2、能力培養
3、思想教育
二、教學重點: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三、教學難點:如何正確評價唐太宗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問: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隋煬帝的暴政。(過渡)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起農民的武裝反抗,隋朝官員李淵和他的兒子李世民也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618年,隋煬帝被殺,不久,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二)講授新課
(多媒體投影簡單介紹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廟號太宗。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他以貞觀為年號,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國富民強的局面,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提問:李世民是怎樣登上皇帝寶座的呢?學生回答:玄武門之變。
教師簡單介紹一下玄武門之變的過程。
(多媒體投影展示)玄武門之變發生于626年。617年,李淵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領長安。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后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太子李建成隨即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李建成曾經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即626年,突厥犯邊,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并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李世民。有人把這一密議告訴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搶先一步殺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3天后,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后聞奏”。2個月后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
(過渡)玄武門事變之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他以貞觀為年號,在他統治時期(627—649)出現了國富民強的局面,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探究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然后(投影展示)逐一重點分析
一、吸取隋亡教訓,居安思危。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集自鑒錄》
二、任人唯賢,知人善用。
“吾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
“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三、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古訓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
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
卷七十一
四、輕徭薄賦,發展經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
“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其對為本。”
五、重視教育,完善科舉制,培養人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六、不分華夷,民族關系融洽。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資治通鑒唐紀》
最后教師歸納小結:
總之唐太宗能吸取隋亡教訓,居安思危;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并采取以農為本,減輕徭賦,完善科舉制等一系列開明務實的政策,使得貞觀年間(627—649)出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的局面,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過渡)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很多人對他都有自己的認識和評價,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并歸納一下。(多媒體投影)
北宋歐陽修在《新唐書太宗本紀》贊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
明明憲宗在命儒臣訂正《貞觀政要》時寫道:“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毛澤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過渡)其實唐太宗對自己的功與過也是有說法的。
(多媒體投影)
唐太宗曾說過:「朕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翦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內安,自謂古來英雄撥亂之主,無見及者,頗有自矜之意。此吾之過也。」
唐太宗自己承認,「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
最后教師小結: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輝煌的政績足以使得唐太宗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與大臣論治過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體的政治局面,是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對后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貞觀之治作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標。
史海拾貝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后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后。在后位時,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并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為皇帝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薨。謚號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謚號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并筑層觀望陵懷念。
(三)作業布置
結合學過的史實來說一說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