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工業與自然資源
2、核能
開始:1941年12月,在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建議下,美國總統羅斯福批準了名為“曼哈頓工程”的計劃,要趕在希特勒之前,全力以赴研制出原子彈。從1941年至1945年,歷時5年,共動員了50萬人,15萬名科學家和工程師,耗資20億美元,用電占全美國電力的1/3。原子彈的實際制造是在后來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科學家奧本海默的領導下,于1943年末完成的。1945年7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國政府將兩顆原子彈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迫使日本帝國主義投降。
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核能開始被用于和平事業。1954年6月,前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盡管它只有5000千瓦的發電功率,但它揭開了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新紀元。核能發電作為一種新能源,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40多年來,世界核電發展史證明了核電是一種經濟清潔和安全的能源。發電站的綜合成本比核電站要高出38%。法國的核電成本只是燃煤火電的52%,燃煤火電站會向大氣排放大量污染物,而核電站不會排放任何污染物。到1995年,全世界共有432座核電站在運轉發電,中間只發生過兩次放射性物質外泄事故,而且都是由于操作失誤引起的。自1988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之后,世界各國已不再使用本身欠安全的石墨堆,而且增加了安全殼保障措施,我國核電站采用的就是較為先進的壓水堆。因此,核電站比以前更加安全可靠了。
我國的利用:目前我國已有浙江秦山和深圳大亞灣核電站投入發電,今后我國還將建設4座核電站,到XX年使核電總量達到萬千瓦。
3、地熱能
地熱能是來自地球深處的可再生熱能。它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巖漿和放射性物質的衰變。地下水的深處循環和來自極深處的巖漿侵入到地殼后,把熱量從地下深處帶至近表層。在有些地方,熱能隨自然涌出的熱蒸汽和水而到達地面,自史前起它們就已被用于洗浴和蒸煮。通過鉆井,這些熱能可以從地下的儲層引入水池。地熱能在世界很多地區應用相當廣泛。老的技術現在依然富有生命力,新技術業已成熟,并且在不斷地完善。在能源的開發和技術轉讓方面,未來的發展潛力相當大。地熱能是天生就儲存在地下的,不受天氣狀況的影響,既可作為基本負荷能使用,也可根據需要提供使用。
5、 水能
6、 風能
(鞏固復習)略。
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