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案例紙的故事
首先是1933年,黃文弼先生在新疆羅布泊漢代烽燧遺址上發現了一片古紙,這是一片麻紙,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紙面可清晰見到麻,在同一遺址中還發現有漢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簡,因此,該紙當為西漢時期的文物,比“蔡倫造紙”的公元1XX年早了一個半世紀。
其后是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再次出土了比新疆羅布泊的紙還要早約一個世紀的西漢初期的古紙,而且有數十張之多,經科技史專家潘吉星教授的研究和分析化驗,確認此灞橋紙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芒麻的纖維所制成。在這之后,1973年在甘肅居延漢代金關遺址,1978年在陜西扶風中顏村漢代窖藏中,也分別出土了西漢時的麻紙。再后是1986年,在甘肅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漢初年文、景二帝時期(公元前179-公元前141)的繪有地圖的麻紙,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1990年,在敦煌甜水井西漢郵驛遺址中發掘出了多張麻紙,其中3張紙上還書寫有文字。
以上事實有力地說明了早在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初期,我國已發明了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紙已經可以用于書寫文字和繪圖,這比蔡倫早了兩三百年。東漢蔡倫雖然不是紙的最早發明者,但他改進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文房四寶
(一)毛筆
毛筆,據說是秦始皇的大將蒙恬創制的,當然,這只是傳說罷了。實際上,在湖南長沙楚墓中就曾出土過戰國時期的毛筆,為竹桿、兔毫,并有筆套。湖北荊州鳳凰山漢墓曾出土幾乎是一整套文房四寶,其中除了以簡代紙外,筆、墨、硯均全,筆也是竹管獸毛所制,并有一個中間開口的筆套。這是西漢文帝時的產物。有人說,西周時期即已用筆。毛筆的筆桿一般用竹管制,講究些的用斑竹管制,也有用犀牛角、象牙或金銀制的,那就是工藝美術品了。筆頭所用獸毫分為柔(軟)。ㄓ玻﹥深,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則用兔脊毛和黃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雜在一起稱為兼毫。筆頭制作是中間一簇長毫稱為鋒,即筆尖;四周包著稍短的毫稱為副毫。好的毛筆具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尖,指筆鋒如針;齊,指筆毫齊嶄;圓,指筆頭吸水飽圓;健,指富有彈性,毛筆的型號有多種,寫多大的字就用與之相適應的筆,用大筆寫小字,用小筆寫大字,都無法取得良好效果。產毛筆的地區,唐代至宋代,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產紫毫(老紫兔毫)筆,為無上佳品,其價如金。明清時期,為浙江湖州善璉鎮所產的選料嚴格、制作精良的湖筆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
(二)墨
墨的出現很早,《述在書法纂》上說: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闭f是黑土,可能是指黑色一類礦物質,或礦物顏料,那么甲骨文上的黑色字,倒出現得更早。說是煤煙所成,卻是西漢以后的事。荊州鳳凰山西漢墓出土的墨是顆粒狀的,磨時放在凹形硯池上,用一個扁圓形的研石,壓在墨顆粒上加水磨細或磨成粉末后加水使用。后代的墨確是煤煙所成,其原料不同,可分為油煙墨、漆煙墨、松煙墨,分別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燒的煙炱,加黃明膠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時易州的墨和剡縣的紙很有名。五代時,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亂到江南,改進易州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這就是徽墨的源頭。直到明清時,徽州制墨業更有發展,以胡開文所制為最有名;漳奶攸c是:“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郁,豐肌膩理。”并在墨面雕刻山水人物,墨錠制成各種藝術形態并施以五彩,嵌在錦匣當中,延續至今,歷久不衰,是我國高檔工藝美術品之一。為了方便,目前一般書畫都采用墨汁,以一得閣和曹素功所產為佳,但講究用墨的人仍采用研磨徽墨的辦法,創作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