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案例紙的故事
(三)紙
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西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現了麻制的紙,但很粗糙。東漢蔡倫采用多種原料并改進制紙方法,使紙的質量和產量都大為提高。由于紙的廣泛使用,晉安帝才下令廢除了自古沿用下來的竹木簡,把歷史推進到全面用紙的時代。唐代的造紙業非常發達,宣州出宣紙,江西臨川出薄滑紙,揚州出六合箋,廣州出竹箋等,都是上等品。宣紙產自宣州府(今安徽徑縣),自唐以來,歷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樹皮制紙,后逐漸擴大到用堵、桑、竹、麻等十幾種原料。宣紙的特點是:質地綿韌,紋理美觀,潔白細密,經久不壞,并善于表現筆墨的濃淡潤濕,變化無窮。古代詩人謄為:“滑如春冰密如繭”,并被稱作“紙中之王”和”紙壽千年”。宣紙的品種多達五六十種,分為生宣和熟宣。生宣書畫皆宜,生宣上礬后即為熟宣,因著水不洇,經得多次皴染,適宜于畫工筆重彩。因宣紙價格較貴,學習書法可不用宣紙,用價錢便宜的毛邊紙和連史紙即可。
(四)硯
硯,在西漢時期即已使用,湖北荊州鳳凰山西漢墓出土了硯,我國傳統有四大硯,即端硯、翕硯、洮硯、澄泥硯。端硯產于廣東端州(肇慶市)東郊端溪,唐代就極出名,李賀有詩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贊石工攀登高處鑿取紫色巖石來制硯。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石質細膩、堅實、幼嫩、滋潤,捫之若嬰兒之膚,溫潤如玉,磨之無聲,發墨光潤。石上且有鴝鵒眼等自然紋理。歙硯產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縣是縣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硯與徽墨乃是“文房四寶”中同產一地的姐妹。翕硯的特點,據《洞天清祿集》說:“細潤如玉,發墨如饑油,并無聲,久用不退鋒。或有隱隱白紋成山水、星斗、云月異象。”端硯資源缺乏,名貴者已不多;歙縣地處黃山之陽,取材廣泛,近年仍有鏤刻工藝極細之藝術大硯出產。洮河硯之石材產于甘肅臨挑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極難。澄泥硯產于山西絳州,不是石硯,而是用絹袋沉到汾河里,一年后取出,袋里裝滿細泥沙,用來制硯。另有魯硯,產于山東;盤谷硯,產于河南;羅紋硯,產于江西。一般說,凡石質細密,能保持濕潤,磨墨無聲,發墨光潤的,都是較好的硯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