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權的加強
(2)中央:廢丞相,設六部(板書)
丞相制度始創于何時?為什么要廢除?答:丞相制度始創于秦朝,此后曾多次發生丞相專權,皇帝大權旁落的現象。為防止此類事情的重現,加強君權,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從中央到地方,權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權空前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既然廢除了丞相,為何又設殿閣大學士?由于全國軍政大權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務十分繁忙,遇事無人商量。所以,明太祖另設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但無實權。
明成祖時,閣臣可參與機務,協理朝政,逐步形成內閣制度。后來,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幾乎相當于丞相。為使明王朝長治久安,明太祖還設置廠衛特務機構。
2.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板書)
(1)目的: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2)職能:「錦衣衛」是由皇帝的侍衛親軍組成,歸皇帝直接指揮。它兼管偵察、逮捕和審訊等事。(3)特點:都由皇帝直接指揮。明朝君主專制加強的又一表現是“八股取士”。
3.八股取士(板書)
科舉制始創于何時?到明朝時有何變化?如何認識這些變化?始創于隋朝,到明朝時仍沿用科舉制選拔官吏,但有變化,采取八股取士。
指導學生看教材“八股取士”一目,明確“八股文”的含義,弄清八股取士的目的,并認識其危害。
(1)[八股文]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應考的人不能有個人
見解。文體要死板地分成八個部分,叫作“八股文”。許多讀書人為金榜題名,埋頭攻讀經書,不求實際學問。即使考中作了官,也至多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
(2)目的:加強思想控制,培養忠實奴仆,以加強君權。
(3)危害:束縛思想,敗壞人才。
明太祖加強君權是為了使明王朝長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內部為爭奪皇位卻發生了自相殘殺的事件——即“靖難之役”。
三、“靖難之役”(板書)
1.“靖難之役”(板書)
明太祖為鞏固統治,把他的二十多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去做藩王。藩王的勢力日益膨脹,并威脅中央。明太祖死后,其長孫建文帝即位。為加強君權,建文帝實行削藩政策,引起皇室內部矛盾激化,終于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爆發。結果:燕王朱棣取勝,奪得帝位,年號永樂,即明成祖。建文帝懦弱迂腐,將領無能,失去戰機;燕王勢力強大,先發制人,精于謀略,善用奇兵。那么,明成祖為何遷都北京呢?
2.遷都北京(板書)
明成祖為保住搶到手的皇位,繼續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進一步加強君權。而削藩又導致北方對蒙古的防御力量大為削弱。所以,為加強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遷都北京。[廠]是一個緝捕“叛逆”的特務機構,由皇帝的親信宦官組成,也歸皇帝直接控制。東廠是明成祖時設立的,西廠是后來明憲宗時設置的。
(小結)歸納一下,明朝前期是從哪幾個方面加強君主的權力的?
(1)改革行政機構。明太祖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直屬中央;在中央,廢丞相,設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從中央到地方全國軍政大權集于皇帝一身。另設殿閣大學
士,以備顧問。
(2)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明太祖時設錦衣衛,明成祖時設東廠,都由皇帝直接指揮,目的是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這反映了明朝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