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因為封建割據及混戰不斷,人民遭受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災難,人民渴望統一,地主階級也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以保證對農民的剝削與壓迫。
3、從以上材料中,同學們能得到什么信息?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小組代表發言:
生a: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生b:只有統一才能有利于經濟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師:進行概括性總結:經濟的發展、民族關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戰爭造成的災難,使廣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個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因此,戰國后期,統一成為大勢所趨。
師:哪一個國家能順應歷史潮流,肩負起統一大業?為什么?
生:(1)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因為秦國在商鞅變法后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引導學生回憶: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國進行了富國強兵、加強中央集權的變法,主要內容是:獎勵生產,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加強刑罰;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通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兼并六國打下了基礎)
(2)秦能夠兼并六國,是因為秦始皇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國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呂不韋等人的輔助。
(3)講述長平之戰(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叫趙括,他從小讀了不少兵書,很能談用兵之道,別人往往說不過他,有時他的父親也難不倒他,趙括因此很得意,自以為天下無敵,但趙奢很替他擔憂,認為他只知兵書,不知變通,只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若用他為上將,肯定會大敗!焙髞,秦軍進犯趙國,趙軍在長平堅持抵抗,那時,趙奢已經去世,由老將廉頗指揮作戰。廉頗雖然上了年紀,但身經百戰,很懂用兵之道,他見秦軍勢力強大,便采取持久之計,打算把秦軍拖垮,于是下令堅守營壘,不理睬秦軍的挑戰。秦將白起知道廉頗善于用兵,僵持下去對秦軍不利,便派人散布謠言,說秦軍最怕趙括,別的人都不在乎。趙王正嫌廉頗沒有速戰速勝,不顧別人的勸告,派趙括接替了廉頗。趙括到了長平后,死搬兵書,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計劃,結果被秦軍包圍,趙軍糧絕,趙括在突圍時被亂箭射死,趙國四十萬軍隊全做了俘虜,并被活埋。
成語“紙上談兵”就是從這個故事發展而來的,比喻只會空發議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概括出這一意思)
師:以上幾位同學回答得很好。他們從商鞅變法后的富國強兵,秦王嬴政的雄心壯志,以及長平之戰使與秦國抗衡的趙國一敗涂地等幾個方面說明了七國中秦國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大業。由秦來完成封建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一、秦王掃六合(板書)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經濟發展迅速,軍事力量壯大,在與其他國家交戰中越戰越強,領土不斷擴大,而關東六國則一個一個地衰敗下去,長平之戰后,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關于“六合”的注釋,了解六合并非六國,而是指上、下、東、南、西、北,泛指天下。
再請同學們根據書中所述回答:
1、秦國在什么時間內兼并了六國?
(選一學生回答:公元前230—前221年)
2、誰能把七國形勢圖中其他六國名稱,按秦滅六國的順序撕下?
選一學生撕國名,其他同學比賽記憶。
老師將大字“秦”貼到圖中央,并貼上時間“公元前2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