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師繪制形勢圖的方法,希望同學們在課后能按老師繪制的方法或用自己掌握、喜歡的其他方法動手繪制一幅“秦朝疆域圖”(形勢圖、示意圖等均可)。各小組內評選出最佳繪圖能手。
師:在秦完成統一大業中,秦王嬴政的功績是不可忽視的。下面我們進行一個小活動,同學觀看課本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詩,摹仿并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帶的風貌和神韻(亦可打出幻燈)。
生:每組選出兩位學生,一位表演,一位描述。
師:鼓勵、贊揚、補充學生發言,通過活動師生獲如下認知:
畫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嚴而傲慢的神態,流露出了當年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壯志雄心;他頭戴冕旒,身穿龍袍,腰佩寶劍,顯示了他那唯我獨尊、君臨天下的帝王身份。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正好是對這幅像的生動寫照——“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請同學們討論下面問題:秦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何作用?
生根據秦統一前背景材料分析討論,小組代表發言。
生a:秦完成統一六國的事業,從此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爭霸的混戰局面,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生b:秦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統一后,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
生c: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為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學生閱讀每課一得:你知道皇帝稱號的由來嗎?
師:秦王嬴政幻想秦的統治世代繼續下去,他自稱始皇帝,后代為二世、三世……以至千世萬世。強大的秦王朝是否像秦始皇所設想的那樣傳至千世萬世呢?
二、秦末農民戰爭(板書)
1、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幻燈出示材料:
(1)徭役、兵役負擔沉重。據史書記載,修驪山陵的有70萬人;北擊匈奴、筑長城的有30萬;移民戍守越族地區50萬,以上共計150萬。再加上修建馳道的,建筑宮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運輸糧食的。所以秦朝長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萬人。當時全國總人口大約萬,減去婦女1000萬,男子1000萬中除去老弱病殘,青壯年男子總數也只有三四百萬人。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夠,連“丁女”也抽調去運輸糧餉,出現了“丁男被甲、丁女轉輸”的現象。
(2)秦朝的賦稅很重,農民要將收獲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給國家。
(3)秦期的刑法很殘酷。單是死刑就有腰斬、車裂等十多種,還有族誅和連坐。據統計全國的刑徒有100萬人以上,占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勞動人民稍有反抗,就會遭到殘酷的鎮壓,全國變成了一個大監獄。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統治殘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加激化了階級矛盾。
學生閱讀討論:秦建立以后,秦始皇過度地使用民力,超負荷地征收賦稅,使用嚴酷的法律。殘暴的統治終于觸發了秦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所以秦的暴政是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
請一位同學講述“揭竿而起”的成語典故:
公元前2XX年復,一些貧苦的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邊,隊伍在大澤鄉遇到大雨,因道路被沖毀而無法按期到達,按照秦朝的法律,誤期就要被處死。于是陳勝和吳廣殺死押送的軍官,率眾起義,陳勝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意思是那些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號召大家起來推翻秦期的統治,九百壯士“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攻下陳縣后,陳勝在眾人的擁戴下,自立為王,國號“張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并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革命口號。起義軍分兵三路直逼咸陽,秦二世驚恐萬分,急忙把幾十萬刑徒武裝起來向起義軍反撲,起義軍寡不敵眾,吳廣、陳勝相繼被害,起義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