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秦統一的背景:戰國以來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后秦實力最強;長平之戰后六國皆無力抵抗秦國進攻。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說出秦兼并六國的順序和完成統一并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時間。
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知道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
通過閱讀“秦朝疆域圖”,培養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視圖,了解秦兼并六國的基本史實。
通過對“紙上談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和“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運用,了解本課中相關的一些基本史實。
通過聯系對比方法,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通過對陳勝吳廣起義的學習,認識到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通過閱讀相關小字內容,認識到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滅亡的根本原因。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秦兼并六國的歷史意義。
難點:在各個諸侯國中,當初秦并不是最強的,為什么它后來能夠統一中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
在這七個諸侯國中,最后秦國統一了六國。
板書[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同學們請看書,看看秦為什么能夠統一六國?
[ “秦王掃六合” ]
(先由學生進行討論并整理后回答,教師進行總結歸納)1、當時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從經濟條件上講,由于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強。北方的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都運到中原地區進行交換。這給統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從民族關系上講,經過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融合,華夏族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在中國境內形成一個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而且由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所以華夏族能夠作為一個核心民族,克服周邊各民族的離心力,促進各族人民逐漸融合。另外,各族人民也強烈的要求統一。農民是統一最熱誠的支持者,因為封建割據以及由此引起的紛爭混戰,給農民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負擔。工商業者也渴望統一,因為封建割據,關卡林立,限制了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地主階級更要求統一,因為中國的地主和西方的領主不同,他們不能親自掌握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權;為了保證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地主階級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由秦國來完成封建統一,不是偶然的。秦自商鞅變法以來,由于社會變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新興地主階級的力量比較強大,經濟發展比較迅速,軍隊裝備比較精良,供給充足,戰斗力強。從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贏政于公元前238年親自執政,共經歷六代123年,其他六國一個個衰敗下去,唯獨秦越戰越強。在此期間,共消滅六國150多萬軍隊,領土從今關中地區擴展到陜南、陜北、甘肅、寧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區,因而秦國最有條件來完成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