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揭竿而起”的成語典故常指人民起義。
師:在同學們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我們了解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名稱、時間、地點、經過、結果等。
2、討論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1)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殘暴統治。
(2)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鼓舞著全國人民起來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項羽、劉邦等所推翻。
學生閱讀小字,講述“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后,抗秦斗爭蓬勃發展。當時,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也在關中起兵抗秦,項羽身材魁梧,氣力過人,他一人能扛起一只大鼎。他和叔父起兵后,獲得節節勝利。
秦將章邯引軍渡過黃河北上,圍攻趙國。起義軍主將宋義懼怕秦軍,貽誤戰機,被項羽一怒之下殺死,項羽引大軍救趙。當他渡過黃河后,下令擊沉船只,以絕士兵戰敗返渡之念,并燒掉軍帳,每人只發給三天的干糧。他還打破飯鍋,以示戰勝秦兵之決書。這樣一來,全體士兵唯有以死相拼,才能取得戰爭勝利。
成語“破釜沉舟”就是這個故事的概括,后比喻誓死殺敵取勝之決心和同仇敵愾之士氣。(讓學生概括出這一意思)
師生鼓掌。
師:非常精彩。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各地的反秦斗爭仍在繼續,項羽與秦兵在巨鹿展開決戰。劉邦趁機攻取咸陽,秦朝統治者無力抵抗,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三、楚漢戰爭(板書)
1、楚漢之爭是怎么回事?
生閱讀回答:
秦朝滅亡以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他們為了爭奪統治權,展開了長四年之久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楚漢戰爭。
師區分楚漢戰爭與農民戰爭的性質:
楚漢戰爭已不屬于農民戰爭的范疇,是區別于農民戰爭的另一場戰爭。它是項羽和劉為爭奪統治權而戰的,所以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戰爭。項羽和劉邦己經不是農民起義領袖,他們的身份分別是“西楚霸王”和“漢王”。
2、組織學生表演“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的成語典故。
旁白: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或舉動雖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實意圖卻在于對某人某事進行威脅或攻擊。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
3、楚漢戰爭的結果,劉邦打敗項羽,劉邦稱帝,于公元前2XX年建立漢朝,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為漢高祖。
師從圖中去掉“秦”,代之以“西漢”“公元前2XX年”。
總結
出示幻燈,結合板書小結:
本課講了秦帝國的興亡及西漢的建立過程,學習了許多歷史知識與成語典故,希望大家把這些知識、成語應用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增長智慧、提高能力。
作業
收集有關秦帝國的資料并思考,秦的興亡對我們有何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