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而體現新課標下“過程” 方法的教學,它大致經歷三個階段,從東漢末年到東晉初期,唐代中葉到五代初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這是一個波浪式的漸進過程,既有歷史的機遇,也有經驗的積累,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從而奠定了今天南方經濟發達的基礎,把歷史的發展與現實的今天有機地聯系在了一起。
探討兩宋經濟發展的原因:
(1)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澶淵之盟后獲的百年和平,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金兵占領黃河流域后,南宋偏安江南一個半世紀,長江以南地區受到戰亂較少。
(3)唐中期以后,北方戰亂不斷,經濟受到很大破壞,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7、為體現重心轉移的現實性,為此,特提供兩組數據表如下:
表一:北宋時期南北經濟比較表
年 代 南方諸路 北方諸路 南北之比
人數(人)
1078年(北宋元風年)
56888000 33984000 63:67
墾田(畝)
1077年(北宋熙寧年)
318480000 143175000 69:31
賦稅(貫)
1045年(北宋熙寧元年 35811000 45095000 44:56
表二: 南宋時期南北經濟比較表
年 代 金 朝 南 宋 南北之比
人 數 12XX年 43800000 80600000 65:35
賦 稅 1196年 14319000 60000000 81:19
數據雖然單調,但數據最有說服力, 通過以上數據比較,經濟發展的差異,便不言自明。 經濟重心的南移便塵埃落定,成為定局。
8、聯系現實,討論兩宋時期農業技術的歷史影響,是我國傳
統農業技術的成熟和定型,中國傳統的農業耕作技術由此至明清時期,再無實質性的進展。第一、水田耕作技術體系的成熟。其一、多次翻耕,圖熟如面。其二、科學施肥,改良土壤。其三、選用良種,合理密植。其四,中耕耘田,鋤草通風。其五,水利灌溉,講究時節。第二,農作物品種的改良和移植,品種跨地區大范圍地相互移動和改良,主要是水稻北移和麥粟南移。第三、開始由單作制向多熟制的歷史性過渡,一年二熟的基本耕作制、間套復種制的推廣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但其真正成熟則是在兩宋時期。
9、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講述兩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
發展的表現及經濟重心的南移,重點是經濟發展的表現和南移的原因,難點是對南移過程的理解和對后世農業生產的影響,而對后者應結合現在的農作物和傳統農業技術加以理解。
[課堂延伸] 深化歷史教學,突出兩宋時期經濟出現的新變化,為此設計“和以前的經濟發展情況比較以下,宋代社會經濟出現了哪些新的變化?”有時間可以課堂討論,也可以作為課后習題。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