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學案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我國境內的最早人類——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的體質特征、制造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
過程與方法
初步了解、認識歷史領域各種不同知識范圍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閱讀,可以接觸考古知識、神話傳說、古史資料、歷史地圖、文物插圖等各類與歷史有關的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引起興趣,重視歷史課的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國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萬年以前,從而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感情。
2、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從我國遠古人類制造工具、會勞動的歷史,認清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
教學重點:北京人,包括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距今年代、制造石器、使用火、群居生活等。
教學難點:遠古人類歷史離我們非常遙遠,學生對尋找有科學依據的感觸和歷史想像有一定難度。
教材分析
遠古居民的生活景象。我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及南北,十分豐富。本課只是講了三個典型: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元謀人,以發現頭蓋骨化石聞名世界的北京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頂洞人。
“北京人”是本課的重點。北京人是遠古人類的典型代表,它的發現成為古人類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這一子目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體質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艱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內容,全面而簡要地勾畫了北京人的生活狀況。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中華大地上,誰是最早的居民呢?他們長什么樣?吃什么?穿什么?住在什么地方?他們是怎樣生活的?今天就讓我們共同探尋我們祖先生活遺跡,“拜訪”祖先。
進行新課
距今170萬年到公元前21世紀,是我國的原始社會時期,第2課到第3課,我們將要了解這一時期我們祖先的生活生產狀況。讓我們首先來看一看是誰揭開中國原始社會的序幕的吧。
20世紀2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中華大地上發現了眾多的原始人類遺址。
我國目前已發現的遠古人類有多少呢?他們分布在何處?一起來看課本插圖。
識圖《中國原始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讀歷史地圖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看題目,知道這幅圖要告訴我們什么;第二,看圖例,知道圖中符號所表示的含義;第三,看圖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釋;第四,找出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從中國遠古人類遺址的分布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中華大地上,北起遼河,南至珠江,都發現了遠古人類的遺跡。事實證明,我國是歷史十分悠久、古代遺址遺物最為豐富的國家,這是對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貢獻。根據學術界統計,我國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數百處,舊石器早期遺址也有七十多處,但在課文地圖上不可能一一都列出來,只能列出重要的幾處,而在課文正文中,僅舉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幾處。要求學生記憶這三處遠古人類遺跡。
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謀人,他們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的最早人類,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因發現于云南元謀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