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學案分析
教師(提問):北京人是如何勞動的呢?
學生:討論、回答略。
制造工具(板書)
教師(總結):北京人生活的時代,周口店一帶的地理環境除了距離海邊比現在近得多,氣候比現在溫和、濕潤之外,大致和現在差不多。在周口店的南邊、東南邊是一片廣闊的平原,北邊和西邊是重疊的高山和蜿蜒起伏的丘陵,北京人就住在這里的龍骨山的天然洞穴里。那時候,成群的野馬、鹿和羚羊在平原上奔馳;犀牛和大象也常到那里尋找食物;在高山和丘陵上,松、柏、樺繁茂成林;還有結著小肉果的樸樹和開小紫花的紫荊雜生于叢林中;成群的獼猴往來攀躍,尋找著果實;兇猛的劍齒虎和熊、狼、豹等猛獸出沒于山野間,嚴重威脅著北京人的生存。北京人跟險惡的環境進行了頑強的斗爭,在這過程中逐漸地創造了和自然作斗爭的武器,那就是石器和火。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的石器,一般是把石塊打制成帶刃的石片,再經過單面加工制成的。也有一部分石片是沒有再加工就使用的。這些石器按其形狀和用途,可分為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兩端刃器等。砍砸器和刮削器的發現間接證明了北京人還能利用石器把樹木砍削成木棒作為工具。這些工具在今天看來自然是十分粗笨的,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我們的祖先能把它們制作出來,卻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能夠制造工具,人類的勞動實踐便開始了。北京人就是憑借著這些粗笨的工具,向大自然索取食物,來維持自己的生存。
北京人同自然作斗爭的另一種重要武器,就是火。在他們住過的山洞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燼堆,還有被火燒過的石塊、獸骨和樹木炭塊,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說明北京人已經懂得用火了。從灰燼的成堆來看,他們還不會人工取火。那么他們的火是怎樣來的,有了火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略。
使用天然火(板書)
教師:火的使用,使人類能夠吃到熟食,促進了體質的發展;還能利用它御寒、照明、驅逐野獸,大大增強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盡管這樣,北京人的生活條件還是極其艱辛的,既要抗擊種種自然災害,又要抵御猛獸的侵襲。他們常常由于獵獲不到食物或是同猛獸搏斗而喪失了生命。在已發現的四十個北京人的遺骸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死于14歲左右,生活到50歲以上的僅有一人。
在這樣艱難險惡的環境下,我們的祖先是靠什么樣的組織形式一代代繁衍下來的呢?誰能描述一下他們的生活方式?
學生:回答略。
群居生活(板書)
教師(講述):他們過著互相協作的群居生活。這種社會性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人類社會力量的源泉。北京人大約幾十個人結合在一起,共同勞動,一起分享微薄的勞動果實,過著采集和狩獵的生活。他們每天早晨成群地出去打獵,主要獵取腫骨鹿、梅花鹿、野馬、野羊等。狩獵的方法大概是十幾個年輕力壯的男人,先躲藏在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方,等野獸一出現,就手持工具圍獵追打。這種原始的狩獵方法和簡陋工具,是不容易獵獲到動物的。婦女到附近的叢林和原野去采集野果,挖掘植物的根莖。采集是北京人獲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北京人群居在山洞里,燃起一堆火,烤熟獵獲的動物肉,或是燒熟采集來的樸樹子等,共同享用這些食物。晚上在洞口燃著幾堆火,防御猛獸的侵襲。在群居生活中,他們還處于原始的亂婚狀態。這種群體就是原始人群,也就是早期的人類社會。我們的祖先,就是靠著這種社會組織,經過長期的艱苦勞動和斗爭,頑強地改造著自然,改造著自己的體質,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