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案例《甲骨風韻》
甲骨文簡介
甲骨文,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殷商人用龜甲、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后的吉兇應驗也刻上去,最詳細的一條將近100字。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甲骨文發現于安陽小屯村一帶,是商王盤庚遷殷以后到紂王亡國時的遺物(公元前14世紀中期~前11世紀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大約有4500個單字,可識者約1/3。它的基本詞匯、基本語法、基本字形結構跟后代漢語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許慎六書來檢查,在字形結構方面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皆已齊備;在文義使用上轉注(互訓,即義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斷代,早晚分明,從某些常用字的變化可以領會許多中國文字發展的知識。一是簡化,形體復雜的字,日趨簡單,筆畫減少。二是形聲化,象形字增加聲符,假錯字增加形符,變成形聲字。甲骨文是占卜者刻寫的,有它的局限性,不一定包括商代的所有文字。而有些占卜術語,一般人也未必通用。由于是用刀刻成,不免變形,驟見不易理解。
甲骨文原來專指安陽殷墟所出,從發現至今已80多年,經過許多學者努力,取得很大成績,在中國文字史上可以看作一個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各地陸續發現有文字的甲骨,如陜西省西安市張家坡出土3片卜骨,山西省洪洞縣坊堆村出土1片卜骨,北京市昌平縣白浮村出土3片卜甲,陜西省歧山縣鳳雛村出土292片卜甲。這些資料出土地點分散,年代早晚不一,內容簡單,字形與殷墟不盡相同,確是中國考古學之新發現。
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1899年,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認識并高價購藏。此后十年間先后搜購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羅振玉及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林泰輔,加拿大人明義士等,共得甲骨數萬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進行殷墟發掘,先后發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撿到有字甲骨兩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陜西豐鎬、周原遺址、歧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自甲骨文首次被發現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萬片以上,分別藏于中國內地、臺灣省和港澳地區,以及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國家,韓國也有收藏。
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聲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漢字,仍是以象形字為基礎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備后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從語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其句子形式、結構序位也與后代語法基本一致。甲骨文一般先刻豎畫,后刻橫畫,先刻兆序、兆辭、吉辭、用辭,后刻卜問之事,故又稱為卜辭。一條完整的甲骨卜辭應包括敘辭、命辭、占辭、驗辭,而多數卜辭常省略占辭或驗辭。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畫上涂朱砂或墨,有的用毛筆寫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寫后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