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遼、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圖)
看過錄像后,大家應該明白二者的不同了。
9.夏宋間的關系如何?
學生答后教師補充:1038年元昊稱帝后,一心想奪取宋朝土地,即位不久,便撕毀了已經維持了近三十年的宋夏和約,一再入侵宋境,宋夏戰火重起。此時北宋王朝已日益衰弱,交戰多遭失敗。夏軍所至,廬舍為墟,牲畜、財物劫掠一空。宋軍前線損兵折將,使滿朝文武大為驚駭,急望議和。西夏雖連打勝仗,但因宋軍四十萬陳于邊境,每次戰后所掠財物還不如互市所得之多,且戰爭中斷了雙方的貿易,西夏所需的茶葉、布匹等缺乏來源。更兼遼朝乘宋夏交戰之機,陳兵西夏邊境。因此,元昊在公元1044年表示愿與北宋重訂議和。雙方議定,元昊取消帝號,由宋冊封為夏國主,對宋稱臣;宋每年賜西夏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重開互市貿易,恢復民間商旅往來。自此以后,宋夏長期未再用兵。
10.澶州大戰的具體經過怎樣?如何敘述澶淵之盟這一歷史事件?
生答后教師補充:10XX年秋末,遼國20萬大軍,向北宋發動大規模進攻,宋軍抵擋不住遼國的兵鋒,黃河以北很多城鎮失陷,遼軍前鋒進抵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眼看就要渡過黃河,圍攻北宋的都城東京。強敵壓境,局勢緊張,前方告急的奏報一個接著一個地傳到東京,正如史書上所記載的。“一夕急書凡五至。”
宋真宗急忙召集眾大臣,叫他們陳奏退敵之策。這時朝中大臣有兩派:主戰派和主和派。主戰派以宰相寇準為代表,主張堅決反擊,收復失地;主和派的代表是兩個副宰相,他們慫恿皇帝遷都避戰。寇準斥責主和派,他說:“遷都避戰,其結果是人心崩潰,敵人乘機而入,大宋的江山就難保了。勸皇帝遷都的人,要殺頭問斬。”他勸說皇帝御駕親征,他說:“皇帝御駕親征,必將鼓舞士氣,皇帝神武,將帥和協,奮勇反擊,必能打敗遼軍。”
真宗皇帝勉強同意了,被迫北上。但真宗到達黃河邊上的澶州南城時(澶州隔河分南北二城),又猶豫起來。寇準鼓勵皇帝說:“目前的形勢,只可進尺,不可退寸。”真宗這才渡河到澶州北城,并在大批文臣武將的簇擁下,登上北城門樓。宋軍“齊呼萬歲,聲聞數里,氣勢百倍,而使遼軍感到驚駭”。接著在澶州城下,宋軍接連打了幾個勝仗,打退了遼軍。
學生敘述第二問:
10XX年澶州大戰,宋軍打退遼軍以后,雙方相持,勢均力敵。遼沒有取勝的希望,建議講和,宋真宗貪圖茍安,于10XX年與遼簽約。盟約內容為:遼撤兵,北宋答應每年送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其影響是澶淵之盟后,遼宋之間維持長久的和平關系,雙方在邊境地區開展貿易,北宋用絲織品、糧食、茶葉等,換取遼的羊、馬、駱駝等牲畜。
教師作出適當評價后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盟約使遼宋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關系,使雙方人民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但是盟約也體現了北宋政府的貪圖茍安,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經濟負擔。
11.寇準是位什么樣的歷史人物?
學生答:是位愛國的主戰派大臣。
教師補充介紹:他是北宋政治家,19歲中進士。20歲為官,歷任知縣、知州、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宰相等職。他善于勸諫,得宋太宗賞識。10XX年任宰相。同年遼軍攻宋,宋真宗屢次表現怯懦,由于寇準等人的規勸和鼓勵,才親往澶州督戰。10XX年罷相,出知陜州,晚年又被宋真宗起用為宰相,后遭陷害,貶官到雷州,死在那里。其靈柩運往洛陽途中,人民拜祭不絕。后來,寇準被追封為萊國公,因此歷史上稱他為寇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