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導學設計(精選4篇)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導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史實,學習張騫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
2.了解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經過的地點;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學習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學習難點】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課前導學】
一、★走近歷史,溫故知新: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成語都有一個美麗的歷史故事,請同學們完成系列成語填空,思考一下,這些成語都和絲或絲織品有關嗎?中國是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中國絲綢舉世聞名,古代西方稱中國為“絲國”(塞里斯),表達了他們對古老東方的美好印象。歷史上貫通東西方的一條著名的國際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國的絲綢命名的,即絲綢之路。今天,我們就追溯歷史的足跡,感受先輩的輝煌,進行一次有意義的探究之旅——尋訪“絲綢之路”。
成語填空: 千_____ 萬縷 、 錦_____ 前程 、 牛郎 _____ 女 、 衣 _____ 還鄉 、
_____入扣 花拳 _____ 腿
二、預習檢測:
(一) 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
■1.秦始皇派________北伐匈奴。西漢初期,無力抵御匈奴進攻,漢高祖采取______ 政策,把公主嫁給單于為妻。漢武帝相繼起用______ 、_______ 等將領擊敗匈奴。
■2.呼韓邪單于率部歸漢,漢元帝將宮女_______ 嫁給他。_______ 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3、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中的小字部分,思考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的關系如何呢?完成下表:
歷史時期 中原王朝與匈奴的關系(填戰或者和)
戰國時期 戰
秦 戰
漢高祖 和
漢武帝 戰
漢元帝 和
◆4、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給雙方帶來什么影響?
戰爭給雙方造成了巨大損失,和平則促進了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是的。在處理民族關系和對外交流中我們更多的愿意看到和平交往的方式,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中華民族對外友好交往的情況,——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情況。
(二)● 張騫通西域
1、請看課文第81-82頁“張騫通西域”子目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指圖說出西域的地理范圍:
漢朝把_______ 和_______以西 ,包括今_______ 和中亞以至更遠的廣大地區,稱為西域。
〓2、閱讀教材,完成《張張騫通西域簡表》
第一次 第二次 意義 啟示
時間 目的 結果 時間 目的 結果 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與西域的聯系;奠定了西漢對西域的管理與開發的基礎。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這是新疆地區正式歸中央統轄的開始。 體現了張騫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堅強意志。這些精神對我們今天來說仍是十分需要的。
公元前138年 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 了解了西域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況 公元前119年 發展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 溝通了西漢與西域的聯系,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開始了
(三)三、 絲 綢 之 路
★1.請思考:“張騫通西域”與“漢朝與西域的關系”“西域都護的設立”“絲綢之路”之 間有什么關系?
■2、觀察絲綢之路的路線 圖, 請用彩筆描繪絲綢之路的路線,并在圖上標出長安、河西走廊、敦煌、陽關、玉門關、蔥嶺、大月氏、安息、大秦等。
(長安_______ 河西走廊 _______ 新疆 ______中亞 _______ 西亞 ______ 歐洲)
●3、議一議:絲綢之路作用?
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結合書本內容)
【課堂導學】一、展示預習成果:
二、探究交流:
◆1、猜謎游戲:請同學們根據第一子目內容,迅速猜出老師的描述的人物。
○1、 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派他攻打匈奴,他英勇善戰,“卻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馬”。他是誰?
○2、 漢朝初年,經濟凋敝,匈奴是邊境最大的威脅,他率兵出戰,白登之圍險些落入敵手,最后采用和親政策,解決了邊境問題,開啟了和親政策的先河,他是誰?
○3、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漢武帝派他們攻打匈奴,他們戰功顯赫,被稱為“帝國雙璧,名將組合”。他們是誰?
○4、 他是匈奴單于,主動與漢朝和親,并希望漢與匈奴“世世勿得相詐相攻”。他是誰?
○5、有這樣的一首詩“漢武雄風載史篇,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這是形容漢元帝時期的一位宮女,只身遠嫁匈奴,使漢與匈奴出現了幾十年的和平,她是誰?
▼2、時光隧道————回到漢朝,如果你是一名漢朝的商人到西域經商,要帶去哪些商品,帶回哪些商品?
(沿著這條道路中國的絲綢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西傳,西方的汗血馬、瓜果、佛教、音樂、雕塑等也紛紛東來。)
〓3、有一部關于秦朝的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秦始皇和大臣李斯一邊談論政事一邊吃著葡萄、石榴,旁邊還擺放著一壺茶。請你根據所學的知識來說一說,這個情節是真是假?為什么?
★4、絲綢之路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通過本課的學習,你認為絲綢之路有資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嗎?如果你成為申報代表團的成員,你將如何闡述你的理由以獲得評審團的認可?
■三、試一試完成本課知識結構圖:
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
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課后導學】一、單項選擇題:
1.(•山東聊城)右圖是“單于天降”瓦當。單于是我國古代哪一少數民族最高首領的稱號?( )
a.匈奴 b.契丹 c.女真 d.蒙古
2.(•黃石中考)對右圖歷史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
a.漢武帝時國力強盛
b.漢元帝把王昭君嫁給了松贊干布
c.東漢時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
d.此事促進了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
3.(•山東威海)新疆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
a.張騫出使西域 b.開辟絲綢之路
c.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 d.昭君出塞
4.(•山東濟寧)右圖是當代史學研究者對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的評價。你認為材料中所提到的這一“主軸”的起點應該是( )
a.西漢的洛陽 b.西漢的長安
c.西漢的成都 d.西漢的河西走廊
5.(•廣東湛江)有人說:“XX年前,絲綢是中國的名片;10XX年前,瓷器是中國的名片;5XX年前, 茶葉是中國的名片……”,其中與“絲綢是中國的名片”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
a.張騫通西域 b.商鞅變法 c.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 d.百家爭鳴
6.(•福建中考)“無有張騫通異域,安有佳種自西來。”這反映出張騫通西域的重要意義之一是( )
a.促進了西域經濟的發展 b.使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統轄
c.密切了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友好往來 d.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
2.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此詩贊揚的是( )。
a.漢武帝的統一
b.張騫通西域
c.昭君出塞
d.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二)在昔日的絲綢古道上,遍布著歷史上遺留下的名勝古跡,這里有沙漠奇觀——鳴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魔鬼城,“陸地百慕大”——古樓蘭……請你收集一些有關的材料,并加以聯想,攥寫一篇簡短的《絲綢古跡尋訪》。
【學習感悟】:秦漢時期的大一統是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中原王朝同少數民族的交往加強,和平友好交往是民族關系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秦漢大一統文明。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
,這條古老的商路見證了中華民族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與歐洲國家確立了友好往來的關系,今天我國的西部,正以前所未有的昂揚斗志、豐富的物質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更輝煌的明天。相信你通過中外歷史知識的學習一定會有自己的感悟。請寫出你的想法。
我最大的收獲是: 我還需解決的問題有: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導學設計 篇2
說課,就是教師備課之后講課之前(或者在講課之后)把教材、教法、學法、授課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學設計、|板書設計及其依據面對面地對同行(同學科教師)或其他聽眾作全面講述的一項教研活動或交流活動。下面是一篇關于初中歷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說課稿的范文,供大家參考。
各位領導、同志們:你們好!
我選擇說的課的內容是初中歷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說教學理念與目標
(一) 有關教學理念結合
結合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我力求用新課程理念來統領全課,本著促進學生發展的基本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力求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舊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合作探究,獨立思考,團結協作,努力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分析、整合歷史資料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評價中,采取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全程評價,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 有關教學目標
新課程改革將目標指向學生發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為核心的發展。依據《歷史課程標準》,結合本課的內容和授課學生的具體情況,本課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點: 1 、知識與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 知識與能力的目標 中,要求使學生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關于 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要求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通過收集歷史資料并處理展示的過程,學習從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料并分析、整合歷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課堂進程中自始至終注重學生 情感態度價值觀 的升華,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
二、說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有關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中國古代史內容。即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大一統的秦漢帝國”主題下的第四課,在學習了本單元秦漢時期大一統的國家形成和發展的背景下,迎來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本課將在了解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的基礎上,學習張騫出使西域及絲綢之路,同時使學生進一步感知秦漢時期的大一統是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各族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各民族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秦漢大一統文明,從而加深對本單元主題的深入理解,并為學習下一單元奠定基礎。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節課對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掌握學法,對學習整個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歷史都有深遠的影響。所以本課的教學地位重要、意義重大。
(二)有關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從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為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系的發展和中西方的交往產生了深遠影響,絲綢之路成為當時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梁。從學生角度出發,對于初一學生來說,剛剛接觸歷史課,對于類似的探究性問題的學習一方面不是很感興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總結能力有限,所以,更應該在此方面加強鍛煉。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張騫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區現已屬于國外,另一部分屬于我國西北地區,學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讀音書寫難度大。同時,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初一學生分析、總結時也不容易把握準確。所以,將這部分內容定為本課難點。
(三) 有關教學安排
為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新課標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步驟的教學過程。即: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播放電視劇《大漢天子》中與匈奴戰爭的片段,并提問質疑,導入新課。用視頻片段導入,符合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團結協作探求新知”。課前將學生分組并布置每組的探究問題,組織學生查閱有關本課的各方面資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的學習中,由各組派代表講述查找到的相關歷史故事。在學習“張騫通西域”這一目中,由學生依據地圖,介紹張騫出使西域的情況,并組織學生表演歷史劇《西域歸來》,從而加深對張騫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精神的認識并幫助分析張騫通西域的意義。“絲綢之路”這一目主要通過描繪路線圖、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討論絲綢之路的作用等活動來完成學習。這一環節的教學也突顯了以活動為中心,圍繞活動開展學習,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突破了重、難點內容。三、“智力闖關小結反饋”,本環節將本課的一些基礎知識制作成競賽題的形式,進行小組搶答、競賽,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做一評價。四、“深度遷移 拓展升華”,最后將本課主題與現今社會相連,讓學生充當小導游,帶領大家重走絲綢之路,了解今天絲綢之路上的風貌,從而達到知識內化、感受深化,能力強化。本課各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學生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并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了歷史。
三、說教法、學法指導
(一)有關教法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導而不牽”、“活而有序”等教學思想。教學中體現了由重“教”到重“學”,重結果到重過程的轉變。結合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初一學生的特點,采取探究式教學法以及歷史情境教學法、討論法。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成長的理念,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及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有關學法指導
本節課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不僅學會而且會學。針對初一學生重形象思維、知識體系松散和求知欲強等身心特征,結合本課的重點、難點,這節課的教學形式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能力為中心。學生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幾乎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在本課中我力求教會學生以下方法:
1 、分組合作法:按小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務,培養協作精神,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學習,增進友誼,同時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 、收集、整理資料:課前將學生合理分組,布置本組要收集的資料內容,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途徑查找、收集相關的資料并進行整合,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從而鍛煉和提高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 、成果展示法: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 有關教學媒體
這節課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其中有電視劇的視頻片段、有動畫的歷史地圖及歷史圖片等資料,其目的在于將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優勢與本課教學內容相結合,且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使學生樂于學習。借助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幫助學生學習較復雜的張騫通西域及絲綢之路路線圖。
(五) 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采用了提綱式板書,以本課講授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為線索,體現了本課的知識結構,板書層次分明,內容系統,便于學生提綱挈領地掌握知識。
四、說教學評價
新課程評價應該把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在評價過程中,學生不是一系列評價的消極應付者,而應該是主動參與者。課堂上多邊互動的評價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并能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共同作用下前進。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多元化評價方法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教師教學情況。在課堂訓練中,學生完成的任務是具有基礎性、開放性、綜合性、探究性的。在體現任務的基礎性、開放性時,主要采用自評、互評;體現綜合性、探究性時則以師評為主。這樣使學生在課堂中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在評價時,我注意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還通過“學生歷史學習觀察檢測表”(見附表),了解學生在課前及課堂上如何參與活動,在小組討論中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評價。自始至終我尊重學生理解和體驗的差異,注重運用激勵性的語言,有效地控制課堂評價過程使學生體驗成功與進步,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斷創新的欲望,促進每個學生的協調發展。
同時,對于教師自身的教學評價,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等情況的觀察,獲取反饋信息,迅速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適當的調整。
附表:
學生歷史學習課堂觀察檢核表
同伴姓名: 日期: 年 月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導學設計 篇3
一、課標要求
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通過課本劇的編演,了解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從而進一步認識到開放交流對于國家和個人的重要性。
三、重難點
重點: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難點:張騫出使西域。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石榴、核桃、芝麻、葡萄、胡蘿卜等圖片),這些食品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但是大家知道嗎?這些好吃的東西可不是我們本地土生土長的,它們是在二千多年前,從遙遠神秘的西域傳過來的,那么大家知道西域在哪兒嗎?又是誰開拓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呢?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又是怎樣的一番瑰麗的景象呢?請看第16課,這些疑問自然就有答案。
環節一:預習檢測
教師:閱讀歷史材料,并能從中獲取重要的歷史信息,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能力,(出示知識填空)
1、漢朝把 和 以西,包括今 和中亞以至更遠的廣大的地區,稱為西域。
2、漢武帝之前,由于道路的艱險和 族的阻隔,西域和漢朝幾乎處于隔絕狀態。
3、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是 關系,直接影響到河套與西域等地區的安定和發展。
4、漢武帝時,派 兩次出使西域。
5、西域開通之后,一條橫穿歐亞的路上通道 產生了。
環節二:體驗探究,理解歷史
a、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
1、西域這個古地名的具體位置
請同學們看西域地圖,找出陽關、玉門關,并說出和陽光玉門關有關的詩句。(展示陽關和玉門關,并展示有關詩句“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就是著名的玉門關和陽關。據說當年西域的和田玉就是經此地傳人中原地區,所以人們把此地稱為玉門關,而陽關因在玉門關的南面而得名。“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些著名的詩句已讓人們了解到出了陽關和玉門關就將遠別故土,進入西域地區了。
2、在秦朝和西漢初期,西域就生活著許多民族,這些民族建立了許多國家。但這些國家和民族與我國中原的秦、西漢政權卻沒有直接往來。因為在中原與西域之間盤踞著一個兇猛、驃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匈奴四處征戰掠奪,給中原與西域帶來嚴重威脅。面對匈奴的威脅,地處中原的秦、漢王朝采取了怎樣的措施?(幻燈片顯示的《匈奴與中原王朝和戰表》,請學生試試按表歸納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
歷史時期 中原與匈奴的關系
戰國
秦
漢 漢高祖
漢武帝
漢元帝
【過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決定采用軍事手段來解決匈奴問題,另一方面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昭告天下,招募大漢使者,出使西域,聯合西域夾擊匈奴。一紙榜文,結果卻引出中華民族歷史上一件壯舉,成就了一位堅忍不拔開拓進取的民族英雄——他就是張騫。
b、張騫出使西域
我國著名的史學家翦伯贊稱贊他時說:“他是一個冒險家、又是一個天才的外交家,同時又是一員戰將,真可謂中國歷史上出類拔萃之人物也。”(大屏幕展示)
為什么翦伯贊稱張騫為冒險家、外交家和戰將嗎?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二目,用史實來證明歷史學家對他的評價,完成我們的學案。
1、 之所以是冒險家,是因為:
(1)他會遇到匈奴的重重哨卡。
(2)對于中原人來說,西域是一個遙遠而又神秘,未知和荒涼的地區。大月氏的具體位置也無從知曉。沿途到處是荒漠,流沙,戈壁、惡劣的氣候。
(3)教師展示鳴沙山,月牙泉,火焰山,樓蘭,雅丹地貌。從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字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當年西域之行的艱辛與蒼涼。(黃沙西際海,白草北連天。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2、之所以是戰將,是因為:
匈奴XX年囚禁,始終保持漢節而不失。如:黥面。
3、之所以是外交家,是因為:
兩次出使西域
時間:公元前138年,目的。
公元前119年
成果:第一次出使,此行雖然沒有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XX年的經歷使漢朝對西域諸國的情況有所了解。
第二次出使,張騫帶著烏孫的使者回到長安,他和他的副使相繼出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足跡踏遍中亞、南亞、西亞各地。漢使最遠到達羅馬和北非地區。漢朝和西域建立了友好關系,雙方使節、商旅來往不斷。
張騫出使西域有怎樣的意義呢?
展示:1、張騫出使西域路線。2、今天的地名。3、意義
4、從張騫身上你體會到了什么精神?
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獻身精神和堅強的意志。
通往西域的道路開通后,西漢王朝怎樣保持道路通暢、為來往的使團、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護呢?
(1)學生掌握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的作用、意義。
(2)在通往中亞、西亞的路線上修道路,設驛站、筑長城。
【過渡】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張騫用他的毅力、勇氣和非凡的膽識踏出了一條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交往之路,從此一條橫穿歐亞的路上通道產生了,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絲綢之路。
c、絲綢之路
編演劇,走絲路
1、同學們小組合作,共同設計一個簡單的課本劇。
劇情:一隊從長安出發的商隊西去途中,一隊從西域返回長安的商隊在絲路上偶遇,兩隊在休息時聊了起來……
要求:(1)表演嚴肅嚴謹。
(2)表演內容包括各自所帶的貨物、行走的路線、商品銷售的行情等。其他自定
(3)使用道具:教師準備(葡萄、石榴、黃瓜、胡桃、胡蘿卜、芝麻、紙、鐵、絲綢等)
學生設計并表演。教師進行總結評價。
2、教師根據課本劇設問: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么?(學生說完后,教師出示絲路路線圖。)
東西方交流的物產和技術有哪些?(學生回答)(出示東西方交流的物產)
思考絲綢之路開通對于東西方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對一個國家、社會來說,必須對外開放、走出去、引進來,吸納先進的技術和文化,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對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開放交流很重要,那么對于我們個人呢?是保守、封閉?還是開放、交流。希望在我們的班級同學之間也能建立起一座開放、交流的橋梁,讓我們的班級更加和諧、進步!
d、總結:自主探究,構建知識結構
課文三個子目之間有什么聯系?
環節三:學以致用。
1、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對世界的重要貢獻是( )
a、了解了沿途國家的情況 b、促進了西域各國經濟的發展
c、為開辟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 d、解決了匈奴對西域各國的控制
2、自20世紀初以來,極端宗教狂熱分子,根據殖民主義理論,編造了一套“東突厥理論”,鼓吹“東突厥斯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獨立國家”。并錯誤地稱新疆為東突厥斯坦”,還號召新疆一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用我們所學習的知識,反駁這種錯誤觀點。
3、有一部關于秦朝的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秦始皇和大臣李斯一邊談論政事一邊吃著葡萄、石榴,旁邊還擺放著一壺茶。請你根據所學的知識來說一說,這個情節是真是假?為什么?
4、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古老的絲綢之路已深深地湮沒在歷史的塵沙中,代之而起的是又一條橫貫歐亞的現代化交通樞紐——歐亞鐵路大路橋。那么我們古老的絲綢之路在今天日益發達的交通運輸下,還能發揮作用嗎?還有它存在的價值嗎?
寫出絲綢之路的路線圖: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導學設計 篇4
一、說教學理念與目標
(一) 有關教學理念結合
結合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我力求用新課程理念來統領全課,本著促進學生發展的基本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力求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舊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合作探究,獨立思考,團結協作,努力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分析、整合歷史資料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評價中,采取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全程評價,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 有關教學目標
新課程改革將目標指向學生發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為核心的發展。依據《歷史課程標準》,結合本課的內容和授課學生的具體情況,本課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點: 1 、知識與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 知識與能力的目標 中,要求使學生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關于 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要求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通過收集歷史資料并處理展示的過程,學習從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料并分析、整合歷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課堂進程中自始至終注重學生 情感態度價值觀 的升華,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
二、說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有關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中國古代史內容。即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大一統的秦漢帝國”主題下的第四課,在學習了本單元秦漢時期大一統的國家形成和發展的背景下,迎來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本課將在了解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的基礎上,學習張騫出使西域及絲綢之路,同時使學生進一步感知秦漢時期的大一統是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各族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各民族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秦漢大一統文明,從而加深對本單元主題的深入理解,并為學習下一單元奠定基礎。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節課對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掌握學法,對學習整個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歷史都有深遠的影響。所以本課的教學地位重要、意義重大。
(二)有關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從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為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系的發展和中西方的交往產生了深遠影響,絲綢之路成為當時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梁。從學生角度出發,對于初一學生來說,剛剛接觸歷史課,對于類似的探究性問題的學習一方面不是很感興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總結能力有限,所以,更應該在此方面加強鍛煉。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張騫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區現已屬于國外,另一部分屬于我國西北地區,學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讀音書寫難度大。同時,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初一學生分析、總結時也不容易把握準確。所以,將這部分內容定為本課難點。
(三) 有關教學安排
為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新課標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步驟的教學過程。即: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播放電視劇《大漢天子》中與匈奴戰爭的片段,并提問質疑,導入新課。用視頻片段導入,符合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團結協作探求新知”。課前將學生分組并布置每組的探究問題,組織學生查閱有關本課的各方面資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的學習中,由各組派代表講述查找到的相關歷史故事。在學習“張騫通西域”這一目中,由學生依據地圖,介紹張騫出使西域的情況,并組織學生表演歷史劇《西域歸來》,從而加深對張騫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精神的認識并幫助分析張騫通西域的意義。“絲綢之路”這一目主要通過描繪路線圖、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討論絲綢之路的作用等活動來完成學習。這一環節的教學也突顯了以活動為中心,圍繞活動開展學習,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突破了重、難點內容。三、“智力闖關小結反饋”,本環節將本課的一些基礎知識制作成競賽題的形式,進行小組搶答、競賽,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做一評價。四、“深度遷移 拓展升華”,最后將本課主題與現今社會相連,讓學生充當小導游,帶領大家重走絲綢之路,了解今天絲綢之路上的風貌,從而達到知識內化、感受深化,能力強化。本課各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學生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并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了歷史。
三、說教法、學法指導
(一)有關教法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導而不牽”、“活而有序”等教學思想。教學中體現了由重“教”到重“學”,重結果到重過程的轉變。結合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初一學生的特點,采取探究式教學法以及歷史情境教學法、討論法。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成長的理念,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及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有關學法指導
本節課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不僅學會而且會學。針對初一學生重形象思維、知識體系松散和求知欲強等身心特征,結合本課的重點、難點,這節課的教學形式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能力為中心。學生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幾乎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在本課中我力求教會學生以下方法:
1 、分組合作法:按小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務,培養協作精神,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學習,增進友誼,同時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 、收集、整理資料:課前將學生合理分組,布置本組要收集的資料內容,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途徑查找、收集相關的資料并進行整合,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從而鍛煉和提高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 、成果展示法: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 有關教學媒體
這節課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其中有電視劇的視頻片段、有動畫的歷史地圖及歷史圖片等資料,其目的在于將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優勢與本課教學內容相結合,且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使學生樂于學習。借助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幫助學生學習較復雜的張騫通西域及絲綢之路路線圖。
(五) 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采用了提綱式板書,以本課講授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為線索,體現了本課的知識結構,板書層次分明,內容系統,便于學生提綱挈領地掌握知識。
四、說教學評價
新課程評價應該把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在評價過程中,學生不是一系列評價的消極應付者,而應該是主動參與者。課堂上多邊互動的評價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并能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共同作用下前進。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多元化評價方法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教師教學情況。在課堂訓練中,學生完成的任務是具有基礎性、開放性、綜合性、探究性的。在體現任務的基礎性、開放性時,主要采用自評、互評;體現綜合性、探究性時則以師評為主。這樣使學生在課堂中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在評價時,我注意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還通過“學生歷史學習觀察檢測表”(見附表),了解學生在課前及課堂上如何參與活動,在小組討論中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評價。自始至終我尊重學生理解和體驗的差異,注重運用激勵性的語言,有效地控制課堂評價過程使學生體驗成功與進步,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斷創新的欲望,促進每個學生的協調發展。
同時,對于教師自身的教學評價,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等情況的觀察,獲取反饋信息,迅速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適當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