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生物體的基本結構
第1節 生物體的基本結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闡明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
(2)區別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異同;
(3)了解細胞核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細胞實驗鞏固顯微鏡的使用,培養觀察能力;
(2)通過制作臨時裝片和嘗試繪制細胞結構簡圖,培養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實驗,進行愛護實驗設備、遵守實驗紀律的教育,培養學生進行科學實驗的習慣;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
1.細胞結構及各部分主要功能。
2.臨時裝片的制作。
三、教學難點
制作和觀察臨時裝片。
四、教學準備
1.對學生提出要求,在不知道其用途和用法之前不能動實驗用具或用品,要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生物實驗的用具多是一些易損物品,材料也多為活體材料,所以要仔細認真,不要損壞和浪費實驗用具及材料。
2.仔細檢查實驗器材。在實驗臺上有固定的放置位置。(把實驗器材的品名寫在黑板上,便于學生檢查。)
3.準備示范鏡。
五、教學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一臺顯微鏡;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它的作用(放大)。
引入課題:顯微鏡發明以前,人們無法看到微觀世界的物體;你知道第一臺顯微鏡是誰發明的嗎?
生:各抒己見!
師:荷蘭眼鏡商漢斯•詹森在1590年發明的。誰第一次發現了細胞呢?
講授新課
細胞的發現
生: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虎克”!
師:他發現的其實只是一些已經死亡只留下細胞壁的細胞。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觀察到完整活細胞的是列文虎克。他是荷蘭的一位布商,為了檢查布的質量,他親自磨制透鏡,制成了能放大300倍左右的光學顯微鏡。用他自制的顯微鏡,他觀察到了大量的活細胞。隨后,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和功能的基礎!币吹郊毎,我們必須借助顯微鏡。顯微鏡的使用還記得嗎?
生:記得!
師:給一分鐘回顧一下,然后請一位同學到講臺前演示一遍。
(一位同學在講臺前演示,其余學生認真觀看并指出不足。)
師:那細胞到底是什么樣的呢?你能把你頭腦中的細胞形象用筆畫出來嗎?
(幾位學生到黑板前板書,其余學生在紙上畫。根據實際情況做評價,原則是:決不打擊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同時希望學生拋棄錯誤的認識,接受新知識。)
洋蔥鱗片葉表皮臨時裝片的制作與觀察
師:下面,我們以洋蔥鱗片葉表皮為材料制作臨時裝片,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如何制作呢?給大家3分鐘時間,請大家看課本p4-5.
(學生看書自主學習3分鐘。)
師:能用幾個字總結一下這幾個步驟嗎?
生:各抒己見!
師生共同總結:
“擦”、“滴”、“取”、“展”、“蓋”、“染”、“觀”(染色不是必須的基本步驟)。
介紹實驗用具及其用途:載玻片、蓋玻片、滴管、碘液……等等。
強調:
①擦拭的重要性,擦蓋玻片要輕,以免損壞。
、诘嗡偃菀桩a生氣泡或干涸,影響觀察,滴水太多容易溢出載玻片而污染顯微鏡。
、鬯喝』蜓笫[鱗葉表皮,以0.5cm×0.5cm為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鑷子將其仔細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