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血管和心臟
體驗:結合豬心臟,感受血液如何進出心臟
小結:本課內容:血管和心臟
探究:某人手臂不慎劃破,血液不斷流出,根據血液的顏色和流速,判斷傷及何種血管?如何采取急救措施?
-3-
第二課時
體驗:請同學坐好,用自己的右手按在自己胸部偏左側,感覺心臟有節律的跳動
引入: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叫心率
板書:二、心率和脈搏
實踐:學生4人一組, 把手放在胸部偏左側記錄每分鐘心跳動次數
介紹:成年人靜息時的心率一般為75次/分, 嬰幼兒心率一般較快,只有心率在60-100次/分范圍內都正常。
體驗:“切脈”感受動脈的搏動
實踐:學生4人一組,手放在橈動脈處, 記錄每分鐘搏動的次數
說明:每分鐘搏動的次數叫脈搏
討論:每人比較兩次測出的數據是否一致?
講述:正常人每分鐘脈搏的次數與心跳的次數一樣。當人的某一器官發生病變,常會使心跳發生快、慢、強、弱的變化,這就是“切脈”為何能診斷病的原因.
素養教育:二千多年前,我國著名醫學家扁鵲就已用“切脈”診斷疾病。
探究:組織學生原地運動十分鐘,立刻測自己的心率,并每隔一分鐘測一次,記錄數據,直至與沒運動前數據一致為止。
指導:將測得數據,繪制成曲線圖來表示運動與心率的關系。
歸納:恢復期是指心率由運動狀態恢復到平靜狀態,所用的時間。其長短可以反映一個人的體質的強弱。
討論:人的心率為什么在運動狀態下比平靜狀態下高?
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心率和脈搏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使我們了解了運動對心率的影響。
作業:完成《生物實驗報告冊》上本節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