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教學設計案例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教學設計案例
一、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流程圖如下: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是初中生物學中知識點多且生理過程復雜的課題。盡管學生對心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初步的感性認識,但學生所具有的知識和經驗僅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學的。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將充分挖掘學生自身的知識、直接經驗等重要的課程資源,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創設問題情景,設置系列思考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學生進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經驗和知識,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以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主動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自主構建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等有關知識。
本節課設計分為三大教學板塊:類比分析,導入新課;主動探究,構建新知;歸納總結,延伸拓展。三大板塊將教學的各個環節連接起來,融為一體。三大板塊的具體設計思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整體感知:學生通過動一動,說出心臟的位置;看一看,描述心臟的形態;擺一擺,區分心臟的方位;想一想,推測心臟的功能。
2.局部探究:學生觀察已經解剖開的豬的心臟實物標本,探究學習“心臟的內部結構”;推測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作用。
3.綜合感悟: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感悟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的適應性,認同體育鍛煉對心臟產生的積極意義。
4.拓展創新: 學生設計“心臟灌流實驗”,進一步探究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作用;運用己有的血管知識和初步構建的心臟的有關知識,嘗試勾畫人體血液循環路線圖。
重點: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
1.描述心臟的結構。
2.描述心臟的工作過程。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心臟的位置和形態。
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心臟的工作過程。
能力目標
1.進一步培養、提高學生的觀察、實驗等探究能力。
2. 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培養學生運用己有的知識和經驗構建新知識并進行創新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強化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加強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思想意識。
四、教學過程
教學
程序 教師
活動 學生
活動 設計
意圖
類比分析導入新課
主動探究
獲取新知
心臟的位置
心臟的形態、大小和方位的區分
利用多媒體展示爬坡的汽車、抽水的水泵和倒立的人體圖片。
學生觀察圖片,分析比較,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達成共識:心臟是人體內輸送血液的泵。 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使學生聯想到發動機、水泵和心臟具有相似的功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明確教學目標。“心臟為什么是人體內輸送血液的泵?”,自然萌生的問題,引發了學生探究心臟奧妙的好奇心。
組織學生用手感覺心臟的跳動,并說出心臟在人體中的具體位置,最后多媒體出示“人體體腔解剖圖”。
通過切身體驗,表述自己的心臟的位置。學生觀察“人體體腔解剖圖”,進一步確認心臟在人體中的準確位置。 學生對“心臟在人體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卻很難用生物學學術語言準確表達。現場做運動,能夠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體驗學習和表達交流,自主構建“心臟在人體中的準確位置”知識。出示人體體腔解剖圖,更加直觀、清晰,有效地強化了學生對心臟位置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