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教學設計案例
臟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教師以友好、平和的態度進行引導,促進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實現創新:設計并實施“心臟灌流實驗”,根據實驗現象總結出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作用:推測水在心臟的流動途徑,并進行知識遷移,說出血液在心臟的流動路線。
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中,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自我構建、自我生成的過程。
(3)勾畫心臟結構模式簡圖
心臟的
工作過程
鼓勵學生運用心臟的結構知識,畫出心臟結構模式簡圖。
學生畫心臟結構模式圖,學習小組的代表利用實物投影進行展示交流。 引導學生及時把所學的知識歸納整合,形成一個知識結構圖,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梳理、記憶和提取,樹立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的意識。
成人的心臟24 h內所做的功,相當于把32 t的重物升高33 cm,并且不會感到疲勞,這是為什么?
出示心臟工作動態課件:
引導學生分步觀察心臟每跳動一次經歷的過程,提示學生注意每一個過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動脈瓣的變化及血液流動方向。
提供信息:“假如一個人的心臟跳動一次需要0.8 s, 則三個連續過程分別占0.1 s、0.3 s、0.4 s”。請學生計算在該過程中心房、心室分別收縮和舒張的時間,啟發學生探索,發現問題的答案。
(l)學生觀察、描述心臟每跳動一次經過的一個連續過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動脈瓣所處的狀態和血液的流動方向。
(2)學生進行計算:通過計算發現心臟的跳動具有一定的節律性,心臟每跳動一次,心房和心室的舒張期分別大于收縮期,進而解釋在人的一生中心臟不倦地工作的原因。
利用多媒體演示心臟的工作過程,使知識變得動態、真實,給學生的進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描述,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了解了心臟的工作過程:學生通過算一算,了解心臟不倦地跳動的原因,學會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方法。
歸納總結延伸拓展
鼓勵學生交流對心臟的新認識和體會。引導學生結合血管知識補充完善心臟結構模式圖,勾畫人體血液循環路線。下一節課討論、交流、評價和修正。 學生表達交流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收獲。
學生嘗試勾畫人體血液循環路線圖。 學生對本節課進行自我反思和思想升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情感。
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知識拓展,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后,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五、小結和反思
本節課教師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引導學生新舊知識和經驗相互作用,進而引發認知結構的重組,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科學探究構建生物學概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材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例如,增設了心臟的位置、形態、方位的區分;引導學生設計實施了“水灌流心臟的實驗”;補充了算一算心臟在工作過程中心房和心室的舒張期和收縮期的時間等教學環節。這些教學環節,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了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愿望。教師在本節課中恰當地將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進行整合,多次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攻破重點和難點,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整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觀察、傾聽和交流中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整節課課堂氣氛活躍、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