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的設計
通過回憶“血液”的組成和血漿的功能之一是運輸代謝廢物等,由人體產生的廢物等必須得及時地排出體引入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接著由學生總結出人體在生命活動中產生的廢物種類,由我講解排泄和排遺的概念;再由排泄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進行的來引入第一節“尿的形成和排出”。這樣的導入順其自然,合情合理。
二、新課教學的設計
1.制作flash動畫“進入腎臟的三管液體的流動”及視頻資料“腎的結構等”,引導學生從中獲取與腎臟相關的知識。由flash動畫“進入腎臟的三管液體的流動”作出推想:⑴腎臟是形成尿的器官⑵尿液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關系
2.將課本中的資料分析分解為三分資料,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去分析問題、發現問題、作出假想、得出結論等。在其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抽象思維的能力等。這是突破本節難點的策略之一。
3.制作flash動畫演示尿液形成的兩個過程“過濾與重吸收”,由此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這是突本節難點的策略之二。
4.教學內容的順序更動為:先講尿液的形成,再講尿液的排出,再總結出泌尿系統的組成。目的是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更多的時間獲取信息,更多的時間去分析數據,以便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鞏固練習和布置作業的設計
由于本節內容量大,學生自始到終都處在教師的引領下積極地主動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狀態,實際用于練習的時間不多,故此環節我將之設為由學生對照板書進行小結,教師則用彩色筆勾出重點的方式,然幻燈片顯示兩道思考題供學生課后思考。所設計的思考題,其中一道為理論聯系實際的題(見幻燈片7),另一道為拓展練習題(見幻燈片8),要求學生能夠靈活地將本節知識與上一章血液循環的內容聯系起來。
[教學理念]
采用認知發現說的問題解決法進行教學。即創設一個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或推想,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智能。在這種方式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動的建構新認知結構的過程,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新的認知結構是在原有認知結構基礎上,并將新舊知識相聯系而建構起來的。學生的學習屬于接受式的探究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新舊知識的整合。是新課程所倡導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
能力目標: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作出推想的過程中培養抽象思維能力。
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
體驗腎臟結構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寶貴和人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尿的形成,
[難點分析]
一、本節難點為: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可分解為兩個難點
難點之一:腎單位——尿液形成的結構和功能的單位
難點之二:尿液形成的兩個過程
二、難點的突破策略
1.制作視頻剪輯(見幻燈片3)引導學生認識腎單位的結構
2.制作腎單位(見幻燈片4,設置為自定義動畫),鞏固學生對腎單位的認識。
3.設計學生活動材料,通過資料分析二和三,得出尿液的形成經歷了過濾和重吸收等兩個生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