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設計
4.自制flash課件演示“尿液的形成”將過濾和重吸收兩過程形象化,便于學生接受。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問題解決法,講授法等
[課前準備] 教師課件的制作,學生活動材料的設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設計意圖
復習提問:
1.血液有哪兩部分組成?
2.血漿的作用是什么?
講授:人體產生的代謝廢物等必須得及時地排出體外。 學生思考并作答:
1. 血液有血細胞和血漿兩部分組成。
2.血漿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代謝廢物。 提問引入
復習舊知識,準備建構新知識。
引入并板書:
第五章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提問:人體在生命活動中會產生哪些廢物?
簡單講解:排泄和排遺并比較兩者的不同。
講授:人體多余的水、無機鹽和尿素等主要是以尿的形式排出體外的。 學生思考后作答:多余的水、無機鹽、二氧化碳、尿素和食物殘渣等。
引入并板書:第一節 尿的形成和排出
展示幻燈片2:腎的進出口液體的流動(為flash課件)
要求學生觀察思考并作答:
1.觀察腎動脈和腎靜脈,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想像一下腎臟里血管的分布是怎樣的?血液是怎樣進出腎臟的?
2.你推測尿液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沒有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作出推測。
教師適當地引導并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
板書:腎臟 學生觀察、思考,從圖中獲取信息,并說出他們的感想。
回答、推測
學生觀察、想像并說出自已的推測。(腎動脈—>腎內小動脈—>腎內毛細血管網—>腎內小靜脈—>腎靜脈)(腎內分布著大量的毛細血管)
1.推測腎是形成尿的器官
2.推測尿液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關系。 新課教學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肯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資料分析一:進入腎的血液與尿液的比較
討論:1.比較尿液與血液的成分發生了什么變化?你診斷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質?
2.你能作出何種推測? 學生思考,分析和比較
發現問題:尿液與血液的成分發生了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變化?
作出假設:血液中的廢物被過濾下來形成了尿。 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發現問題并作出假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培養學生對所給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通過所給的數據資料能夠發現問題并作出合理的推測。
提問:血漿中的物質要被過濾下來,只有在哪一類血管中才能實現?為什么?
要求學生回憶毛細血管適宜于過濾的結構特點
提問:由此你又能作出何種推測? 答:毛細血管
答:略。
進一步作出假設:血漿中的部分物質在腎臟的毛細血管處過濾形成了尿。 回憶已有的知識,為建構下面的新知識即:“腎小球的濾過”作好基礎。
視頻資料展示腎的位置和腎單位的結構等(見幻燈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