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通用11篇)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依據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第三節《開花和結果》。
本章講述的是被子植物的一生:其中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節是本章的第三節,是在前面學習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植物的開花和結果。
本節內容分為三個部分: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ǖ慕Y構這部分新名詞比較多,學生不易記住,受精的過程及子房的發育過程較為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師必須要讓抽象知識形象化,巧妙引導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俑攀龌ǖ幕窘Y構。
、诿枋鰝鞣酆褪芫倪^程。
、坳U明花、果實和種子三者之間的關系。
2、能力目標
提高觀察能力,提出問題能力,討論交流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
3、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僬J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②培養愛花護花的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雄蕊和雌蕊(花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2、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3、培養愛花護花的好習慣。
四、教學方法
觀察與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和多種活動相結合,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抽象的知識。
五、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第三節《開花和結果》
播放花的圖片,師生一起欣賞。鼓勵學生踴躍提出問題,最后教師引出課題。
欣賞花,感受花給人類帶來美的享受,同時踴躍發言。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交流能力。
一、花的結構
利用鮮花,引導學生按照從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并說出花的基本結構。
觀察花并說出花的基本結構。
培養觀察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傳粉和受精
提出問題:花有了完整的結構就一定能結出果實嗎?播放蜜蜂、蝴蝶傳粉的圖片。引導學生歸納傳粉的過程以及傳粉的方式
傳粉結束后,花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讓學生閱讀課文,自學受精的過程,結合受精過程圖,大膽推測受精。
通過觀看傳粉的圖片,大膽描述傳粉的過程。
觀看受精過程圖,當“小老師”運用邏輯思維能力,根據問題大膽推測出受精的過程。
引導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觀察和思考。讓學生大膽描述傳粉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組織語言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之間的修補,讓學生學會傾聽,分析思考。增強自評和互評意識。
三、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傳粉結束后,花就開始調謝了,是花的所有結構都調謝嗎?剩下的是什么結構(子房,子房里的胚珠,胚珠里的受精卵)播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的圖片。
出示缺粒的玉米,結合資料閱讀,請學生簡要說明原因以及簡述給植物進行人工傳粉的方法。
觀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圖片?偨Y出花與果實、種子之間的關系。
結合資料,嘗試說明造成缺粒的原因及人工傳粉方法。
利用學生好玩的特性,精心設計“找朋友”的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新知,使抽象知識形象化。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并貫穿情感教育。
歸納總結
教師引導
學生歸納
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測評
多媒體顯示練習題
學生解答
鞏固知識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 篇2
課題 第三節 開花和結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教學目標
1. 知識:認識花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功能,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明確花與果實、種子的關系。
2. 能力:通過觀察和解剖花,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 指導,交流,引導,設疑評價,鼓勵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花的結構及其主要功能”,使學生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2. 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培養愛花、護花的情感。
重點 1. 花的基本結構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受精的過程和果實、種子的形成
難點 受精的過程和果實、種子的形成
教學策略 教法選擇 啟發學生,引導,幫助學生分組
學法引導
教具媒體組合應用 多媒體,實物展臺
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1.提前一個月左右把“白菜疙瘩”浸泡在水中,使其抽莛、開花。還可以帶領生物小組的學生種植盆栽草莓,觀察開花結果的全過程。上課時,把它們帶到課堂上。
2.花的結構模型及結構圖,果實和種子的解剖圖。
3.傳粉和受精過程、果實與種子形成的動畫課件。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內容
1、 引題:開花和結果
開花和結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被優美的語言、美好的意境所感染,進入狀態。
興趣盎然,認真觀察。 用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天》創設意境,將學生帶入那百花盛開的季節。
讓學生觀察正在開花結果的盆栽草莓。
2、花的結構 欣賞、觀察。
參照教材上的圖注,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解剖,認識各部分的基本結構。 用多媒體展示多種花卉的照片,并指出其基本結構相同。
指導學生觀察解剖白菜花。
3、傳粉和受精 通過看動畫理解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4、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理解花的各部分結構與形成果實、種子的關系。 利用動畫課件或花的結構圖和果實的解剖圖對應講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5、單性花、兩性花
風媒花、蟲媒花及人工輔助授粉 了解單性花、兩性花
了解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及人工輔助授粉 提問:所有的花都能結果嗎?引出單性花、兩性花。
提問:為什麼玉米的果穗常有缺粒?引出風媒花、蟲媒花。
6、小結 進一步明確花的結構與形成果實、種子的關系。 講一個花生的謎語,讓學生說出各指花生果實或種子的哪一部分,分別由花的哪一部分發育成的。
教學后記: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設計 作者:揚光濤
一、教材分析
本章講述的是被子植物的一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節是本章的第三節,是在前面了解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的基礎上,認識植物的開花、結果的過程。從教材內容設計看,本節由“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三部分組成。其中,“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這部分內容較抽象,需要教師讓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抽象思維已有較大的發展,但仍需要具體的感性知識作支持。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這一認知規律。導入時要從生活入手,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三、設計理念
新課程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墩n標》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基于課改理念及《課標》要求,我在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各種能力的培養。通過“目標引領、自主學習、教師釋疑、當堂反饋”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技能,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同時,在學生理解生物學知識的過程中,順其自然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知、情、意、相結合,達到教育的目的。
四、設計思路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愛花、護花的自覺習慣。
2、教學重點、難點
。1)花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2)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3)愛花習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
3、教學方法:“目標引領、自主學習、教師釋疑、當堂反饋”教學模式;輔助多媒體教學。
4、教學評價:本節課教師對學生探究的過程及時給予多種評價,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求知欲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成就感。
5、課時安排:1課時
6、課前準備:學生準備新鮮的植物的花;教師準備ppt課件。
五、教學過程
。ㄒ唬、激情導入:初中學生的學習往往帶有感情色彩,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如果直接進入主題,學生往往會覺得不感興趣,就不會去主動的探求知識。所以,我運用了一組春暖花開的圖片,配以歌曲,讓學生的情緒“興奮”起來,繼而產生了觀花、賞花的愿望。接著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詩句讓學生聯想桃花落了會長出什么?繼而引出課題《開花和結果》。
。ǘ┑谝徊糠郑夯ǖ慕Y構
1、楔子:老師首先說:說起花你們并不陌生,你們是否知道①花是由什么芽發育成的?②花都有艷麗的色彩和香味嗎?③不同的花它們的大小、形狀和顏色一樣嗎?請同學們討論,進而讓學生明確:雖然花的大小、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結構卻基本相同。
2、出示學習目標:花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探究你手中的花的基本結構,畫出你喜歡的花,并嘗試標出各部分結構名稱。思考:花的哪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3、自主學習:學生動手探究花的基本結構,畫出花并標出各部分結構名稱。討論思考題,嘗試解決。
4、教師釋疑:教師巡視、指導,不能解決的問題給與點撥。
5、當堂反饋:①出示桃花圖片,讓學生指出各部分結構名稱。(板書)
②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
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花的雌蕊和雄蕊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關。
(三)第二部分:傳粉和受精
1、目標引領:教師播放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的片段,問: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在做什么?什么叫傳粉?傳粉的方式有哪些?
2、自主學習:學生帶問題自學課本內容,解決問題。
3、目標引領:花粉落到雌蕊柱頭上以后,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讓學生自學受精的過程。
4、自主學習:學生帶問題自學課本內容,解決問題。然后教師播放受精的過程動畫,讓學生觀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受精的過程。
(四)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1、目標引領:首先教師創設情境:花開花落,似水流年,盛開是一種美麗,凋謝也是一種美麗,只有花凋謝了,新的生命才會誕生。那么傳粉和受精后花的哪些結構會凋謝呢?繼續發育的是什么結構?發育成什么?
2、自主學習:學生帶問題自學,解決問題。
3、聯系實際:①你知道我們平時吃的農產品中哪些是果實,哪些是種子嗎?②你是否知道我們平時吃的玉米穗有缺粒的現象、向日葵的籽粒有空癟的現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嗎?怎樣彌補呢?學生自由談,引出人工輔助授粉的知識。使教學與生活相聯系。
。ㄎ澹┣楦薪逃
從種子萌發到植株生長、開花、傳粉、受精到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看來植物要產生后代還真不容易。〉巧钪型胁槐M人意的現象發生:隨意的采摘鮮花、攀折樹木的現象屢有發生。小花也有情,它們也會流淚。假如你是一朵花,雖然你每天用笑臉迎接著人們,但有時仍難逃厄運,那么你將向人類發出怎樣的呼吁?讓學生抒發情懷,談感受,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愛花護花的教育。
。┱n堂小結:由學生總結本節所學內容
。ㄆ撸┊斕梅答仯海ǔ鍪緶y試題,由學生完成)
六、板書設計:
第三節 開花和結果
一、花的結構 二、傳粉和受精
子房——果實
子房壁——果皮
胚珠——種子
受精卵——胚
三、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七、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理念和我校的“十六字”教學模式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要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引領下,我設計并實施了這節課的教學。通過教學我有以下體會:
1、導入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習情趣。
抓住學生易受感染的心理,運用圖片和歌曲激起學生的興趣,在觀花、賞花中引出課題。引入既自然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探究活動完成了對知識的構建
在學習花的結構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探究花的結構,通過切身的體驗真正的認識了花的結構。使學生在體驗探究的樂趣的同時又記憶了知識。
3、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教學中對玉米的缺粒和向日葵空癟的現象進行了講解,傳授人工輔助授粉的知識,達到了教學服務于生活的目的。
4、對學生適時的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讓學生以一朵花的身份向人類發出呼吁,教育學生要愛花、護花,愛護綠色植物,做環保小衛士。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有關開花和結果的知識,在教材中,占一節課的內容,知識高度濃縮,突出了花與果的關系以及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這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開花和結果現象比較熟悉,但對花的基本結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并不多,尤其是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比較復雜抽象,如果單憑講解,學生是難以理解的,因此可采用多種方式,例如模型、多媒體課件等,使抽象知識形象化,以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另外由于季節原因,找不到正在盛開的桃花,一可以啟發學生回憶平時見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讓每生準備一支康乃馨,三是結合教科書以及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的彩圖進行聯想和觀察。
三、教學目標:根據課標、教材及學生的特點
知識與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說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花習慣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難點: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四、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教具模型、實物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實物教具指各類果實種子等。(學生自備)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么聯系,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于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系。若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為了使學生帶著問題一步步地探究性學習,我把每個小標題改為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稱嗎?”“從花到果要經歷哪些重要過程?”“果實和種子由什么發育而成?”這些問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使他們能更有興趣地帶著問題學習。
在課文第一個知識點“花的結構”中有一個“觀察與思考”的學生活動,其中要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后,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后面兩個知識點后,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于繁衍后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么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六、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個環節:導入
1、多媒體展示幾種美麗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后枝滿桃的情形,并同時提出問題,向日葵的花漂亮么?月季?桃花?這些花很美麗,只是為了賞心悅目么?對植物本身有什么意義呢?植物開花到結果必須經歷哪些過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蟲,那么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
說明:首先學生被那些美麗的圖片吸引住了,從開花到結果非常感性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對提出的問題加以思考,很自然聯想到花開的美麗更重要是為了吸引昆蟲為它傳粉,這又為傳粉和受精的提出打下了基礎。同時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蟲,那么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這為后面的學習傳粉的方式打下基礎。
第二個環節:新授
、.提出思考的問題: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結構么?
說明:采用問題的形式給出知識點,使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究。
1、利用多媒體展示本知識點的要求,并展示桃花的模型。
觀察和思考
對照圖觀察桃花的模型,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討論:(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于植物的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
2、指導學生觀察花的順序,使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
3、賽一賽: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花的各種結構,比賽辨認花的基本結構,并利用可拆開的桃花模型重點認識雄蕊和雌蕊的結構。
4、討論:四人一組,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共同討論、歸納總結提出的兩個問題。
說明: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后,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后面兩個知識點后,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于繁衍后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么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5、小結:通過觀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從花到果實要經歷哪些過程?
說明:通過標題讓學生思考,花到果實必經的途徑——傳粉和受精
1、多媒體展示雌蕊的放大結構,并出示閱讀提綱。
2、討論交流閱讀結果,在總結傳粉方式時,用多媒體展示玉米用風傳粉(即風媒花)和桃花用昆蟲傳粉(蟲媒花),使學生對自然界中花的傳粉方式有了較為深入地了解。
3、受精過程十分抽象,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過程,使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更易理解。
4、小結: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在柱頭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里面有卵細胞,與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果實和種子是由什么發育而來的?
1、多媒體展示花到果實的過程。
2、討論后總結果實和種子的由來。
3、拿出自備材料,區分哪些是果實,哪些是種子。
3、小結: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頭花柱凋落、子房發育成果實。
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分析推理:
我們吃的玉米,常會看到玉米穗缺,F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這是什么原因?怎樣預防?
說明:不僅可以引出人工輔助授粉,而且讓學生有一種熟悉感,讓他們以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討論并總結:玉米穗缺,F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主要是傳粉不足造成的,為了彌補自然狀態下傳粉的不足,人們常給植物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第三個環節:課堂小結。
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學生的歸納為主,老師主要進行學習方法的總結,并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問題,為下一節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四個環節:檢測反饋
、.判斷
1、花冠是花最明顯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結出果實和種子,因為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況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個胚珠。( )
4、受精完成后,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說明:讓學生區分明確易錯、易混淆點。
、.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里有6個胚珠,若6個胚珠都能發育成六個種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個 B、6個 C、3個 D、12個
2、有一個描述花生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分別指的是( )
A、外果皮、內果皮和果實 B、外層種皮、內層種 皮、種子
C、果皮、種皮和胚 D、果皮、種皮、種子
3、如果在開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別罩起來,扎好袋口。其結果是( )
A、甲不結實,乙結實 B、甲能結實,乙不結實
C、甲、乙都結實 D、甲、乙都不能結實
七、課后反思: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我認為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在講解“傳粉和受精”時,請“小老師”上臺講解,使學生有新鮮感;在講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活動多樣化,能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他們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書本的充分運用,媒體不能濫用,學生能夠通過閱讀課本自學的,就給時間他們閱讀自學,在書中尋找答案。
新課標還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如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照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欣賞花開的過程,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實的形成”視頻時,有一段話教育學生“在品嘗美味的果時,別忘了說聲感謝你,花朵”;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嘗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
我說課的題目是開花和結果。我之所以選擇這一課題,原因有兩個:一是開花和結果是被子植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生理過程,體現的是植物的生殖。二是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和果實種子的形成是重點,更是難點,我想通過有效的課堂設計和電子白板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這是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關于知識目標我就不再贅述了,我想談的重點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理念。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說課將圍繞它們展開。
下面我開始教學過程的說課:
大家看到這是幾種植物的花,我可以利用白板依次展示,這里只展示其中一種植物的花,然后通過一句話,花是美麗的,植物開花難道僅僅是為了讓人欣賞嗎?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三節開花和結果,導入新課。
教材安排本節課正值桃花盛開的季節,因此在課前我要求學生按小組采集桃花標本,并根據教材認識花的基本結構,在課堂上利用白板的可書寫功能來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這里只展示其中一個——花絲。在完成認識花的基本結構之后,我將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
1、 從花的外形、部位、名稱并根據我們的生活常識思考花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2、 花的最重要部分是什么?為什么?
學生必須是先思考,后討論,在一定獨立思維的基礎上的討論,才能是較深層次上的討論。花的最重要部分是雌蕊和雄蕊,因為它與果實、種子的形成密切相關。花的傳粉、受精離不開雌蕊和雄蕊。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傳粉和受精。
大家看這是一樹桃花,看到這里我想到一個詞“招蜂引蝶”,桃花是美麗的,所以它能招蜂引蝶,但是蜜蜂蝴蝶不單純是因為桃花的美麗而來,那還為什么呢?引導學生總結出芳香的氣味和甘甜的花蜜,并談到像桃花這樣依靠昆蟲來為它傳粉的花,屬于蟲媒花。花是美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花都是美麗的,比如玉米。讓學生看圖總結出花粉多而輕,柱頭分叉有粘液,并進一步問為什么?用筆勾勒出關鍵點讓學生思考解答。當花粉落到柱頭上之后,就要完成受精了,下面我們來看受精。在將受精之前我首先拋出這么三個問題供學生思考和交流?學生如果把這三個問題都能解決,被子植物的受精也就迎刃而解了。
1、花粉落到柱頭上為什么會萌發?
2、胚珠有什么結構?
3、花粉管里有幾個精子?分別和什么融合?
然后利用白板的放大鏡功能將這幾個問題穿插起來就是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ǚ勐涞街^上,受到粘液的刺激萌發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到達胚珠,兩個精子,一個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另外一個精子和極核結合形成受精極核,這就是綠色開花植物的雙受精過程。植物在受精之后又有什么變化呢?下面我們來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關于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我想首先通過白板的幕布功能將果實和種子遮住,讓學生根據生活常識猜想與交流花在受精之后有什么變化,再將幕布拉開來認識花的各部分有什么變化。花瓣、雄蕊、柱頭、花柱都已凋落,由子房發育為果實,胚珠發育為種子,子房壁發育為果皮。讓學生用線建立連接。談到果皮我想再提兩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索:
1、桃的三層果皮各是什么?(什么是桃的果皮?)
2、桃的果皮對于桃有什么意義?
其實桃有三層果皮,分別是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我們揭下來的一薄層是外果皮,我們吃的部分是中果皮,里面的硬殼是內果皮,不要認為是種皮。談到果皮的意義,學生可能想到的是保護,然后是吃,其實對于我們來說是吃它的果肉,但是對于桃樹來說是順便為他們傳播了種子;ㄊ芫蟀l育為果實和種子,那么未受精的呢?它會自然脫落,不會形成果實和種子,體現在農業生產上就會造成減產。比如說我們看到玉米會出現缺,F象,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人牙”,以及葵花籽的空,F象,那么我們怎么辦呢?我們可以進行人工輔助授粉。關于練習,我想通過兩個習題達到當堂鞏固和能力提升得目的。第一個習題讓學生利用白板將他們連線。第二個習題讓學生首先通過一個謎語來加深對花生果實的認識,這些部分各是什么?他們是有什么發育來的。最后的小結讓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收獲,除了知識,學生還能想到什么,滲透到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特別是一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理念。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初次使用白板,不足的地方敬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有關開花和結果的知識,在教材中,占一節課的內容,知識高度濃縮,突出了花與果的關系以及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這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開花和結果現象比較熟悉,但對花的基本結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并不多,尤其是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比較復雜抽象,如果單憑講解,學生是難以理解的,因此可采用多種方式,例如模型、多媒體課件等,使抽象知識形象化,以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另外由于季節原因,找不到正在盛開的桃花,一可以啟發學生回憶平時見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讓每生準備一支康乃馨,三是結合教科書以及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的彩圖進行聯想和觀察。
三、教學目標:根據課標、教材及學生的特點
知識與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說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花習慣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難點: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四、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教具模型、實物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實物教具指各類果實種子等。(學生自備)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么聯系,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于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系。若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為了使學生帶著問題一步步地探究性學習,我把每個小標題改為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稱嗎?”“從花到果要經歷哪些重要過程?”“果實和種子由什么發育而成?”這些問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使他們能更有興趣地帶著問題學習。
在課文第一個知識點“花的結構”中有一個“觀察與思考”的學生活動,其中要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后,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后面兩個知識點后,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于繁衍后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么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六、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個環節:導入
1、多媒體展示幾種美麗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后枝滿桃的情形,并同時提出問題,向日葵的花漂亮么?月季?桃花?這些花很美麗,只是為了賞心悅目么?對植物本身有什么意義呢?植物開花到結果必須經歷哪些過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蟲,那么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
說明:首先學生被那些美麗的圖片吸引住了,從開花到結果非常感性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對提出的問題加以思考,很自然聯想到花開的美麗更重要是為了吸引昆蟲為它傳粉,這又為傳粉和受精的提出打下了基礎。同時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蟲,那么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這為后面的學習傳粉的方式打下基礎。
第二個環節:新授
、.提出思考的問題: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結構么?
說明:采用問題的形式給出知識點,使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究。
1、利用多媒體展示本知識點的要求,并展示桃花的模型。
觀察和思考
對照圖觀察桃花的模型,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討論:(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于植物的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
2、指導學生觀察花的順序,使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
3、賽一賽: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花的各種結構,比賽辨認花的基本結構,并利用可拆開的桃花模型重點認識雄蕊和雌蕊的結構。
4、討論:四人一組,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共同討論、歸納總結提出的兩個問題。
說明: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后,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后面兩個知識點后,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于繁衍后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么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5、小結:通過觀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從花到果實要經歷哪些過程?
說明:通過標題讓學生思考,花到果實必經的途徑——傳粉和受精
1、多媒體展示雌蕊的放大結構,并出示閱讀提綱。
2、討論交流閱讀結果,在總結傳粉方式時,用多媒體展示玉米用風傳粉(即風媒花)和桃花用昆蟲傳粉(蟲媒花),使學生對自然界中花的傳粉方式有了較為深入地了解。
3、受精過程十分抽象,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過程,使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更易理解。
4、小結: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在柱頭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里面有卵細胞,與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ⅲ.果實和種子是由什么發育而來的?
1、多媒體展示花到果實的過程。
2、討論后總結果實和種子的由來。
3、拿出自備材料,區分哪些是果實,哪些是種子。
3、小結: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頭花柱凋落、子房發育成果實。
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們吃的玉米,常會看到玉米穗缺,F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這是什么原因?怎樣預防?
說明:不僅可以引出人工輔助授粉,而且讓學生有一種熟悉感,讓他們以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討論并總結:玉米穗缺,F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主要是傳粉不足造成的,為了彌補自然狀態下傳粉的不足,人們常給植物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第三個環節:課堂小結。
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學生的歸納為主,老師主要進行學習方法的總結,并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問題,為下一節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四個環節:檢測反饋
、.判斷
1、花冠是花最明顯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結出果實和種子,因為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況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個胚珠。( )
4、受精完成后,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說明:讓學生區分明確易錯、易混淆點。
、.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里有6個胚珠,若6個胚珠都能發育成六個種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個 b、6個 c、3個 d、12個
2、有一個描述花生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分別指的是( )
a、外果皮、內果皮和果實 b、外層種皮、內層種 皮、種子
c、果皮、種皮和胚 d、果皮、種皮、種子
3、如果在開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別罩起來,扎好袋口。其結果是( )
a、甲不結實,乙結實 b、甲能結實,乙不結實
c、甲、乙都結實 d、甲、乙都不能結實
七、課后反思: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我認為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在講解“傳粉和受精”時,請“小老師”上臺講解,使學生有新鮮感;在講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顒佣鄻踊,能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他們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書本的充分運用,媒體不能濫用,學生能夠通過閱讀課本自學的,就給時間他們閱讀自學,在書中尋找答案。
新課標還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如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照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欣賞花開的過程,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實的形成”視頻時,有一段話教育學生“在品嘗美味的果時,別忘了說聲感謝你,花朵”;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嘗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發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系。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后一節,學生在前面兩節課的學習中,通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課文并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提高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提高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并不稀奇。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么關系?”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三、教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邏輯推理)。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因此我用兩個視頻資料,輔助講述重點知識: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質疑,并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四、教學程序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么聯系,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于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系。
1、導入
我給學生準備了《中國十大名花》的圖片,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圖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課標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情景導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2、新授
關于《花的結構》的教學,根據我們本地的實際,用野棉花做實驗材料,讓學生取一朵野棉花,對照課本上的圖Ⅲ—15,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學生通過對野棉花的解剖學習花的基本結構,通過分組實驗和討論,從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去討論、歸納結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落實技能目標(1)。
接下來用一段視頻介紹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并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通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小結花的結構: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結構。再通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么關系?”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教學《傳粉和受精》時,傳粉和受精比較抽象,先讓學生觀察視頻《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了解,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再用多媒體簡要的給學生補充介紹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知識,并指導學生學習植物的傳粉和受精過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體現新課標中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最后請兩名學生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達成第2個知識目標——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并落實第2個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探索“桃花從開花到結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實和種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學習。
關于《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突破本課難點:“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達成第3個知識目標——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并落實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再讓學生閱讀課本104頁,了解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3、小結
最后通過一個學后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對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動寫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樹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圖解的形式表示出來?總結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幼苗→桃樹→桃花→桃”。
為了進一步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嘗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發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系。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后一節,學生在前面兩節課的學習中,通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課文并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技能目標:
。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并不稀奇。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么關系?”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三、教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邏輯推理)。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因此我用兩個視頻資料,輔助講述重點知識: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質疑,并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四、教學程序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么聯系,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于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系。
1.我給學生準備了《中國十大名花》的圖片,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圖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課標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情景導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2.關于《花的結構》的教學,根據我們本地的實際,用野棉花做實驗材料,讓學生取一朵野棉花,對照課本上的圖Ⅲ—15,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學生通過對野棉花的解剖學習花的基本結構,通過分組實驗和討論,從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去討論、歸納結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落實技能目標(1)。
接下來用一段視頻介紹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并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通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小結花的結構: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結構。再通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么關系?”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3.教學《傳粉和受精》時,傳粉和受精比較抽象,先讓學生觀察視頻《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了解,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再用多媒體簡要的給學生補充介紹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知識,并指導學生學習植物的傳粉和受精過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體現新課標中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最后請兩名學生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達成第2個知識目標——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并落實第2個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探索“桃花從開花到結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實和種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學習。
4.關于《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突破本課難點:“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達成第3個知識目標——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并落實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再讓學生閱讀課本104頁,了解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5.課堂反饋:
。1)花的主要結構是
A.花瓣 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從花到果實的發育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結構產生什么變化?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
花瓣胚
雄蕊果實
花柱果皮
子房種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樹開花季節,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這是什么原因? (4)有的花并不結果,如黃瓜、南瓜、絲瓜的花多半都不結果。請解釋這種現象。
6.最后通過一個學后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边@是對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動寫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樹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圖解的形式表示出來?總結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幼苗→桃樹→桃花→桃”。
為了進一步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嘗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 篇9
有關開花和結果的知識,在舊教材中,用了一章書的篇幅進行講解,而在新教材中,這只有一節課的內容,知識高度濃縮,刪減了許多概念性的知識點,而突出了花與果的關系以及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這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么聯系,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于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系。若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為了使學生帶著問題一步步地探究性學習,我把每個小標題改為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稱嗎?從花到果要經歷哪些重要過程?果實和種子由什么發育而成?"這些問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使他們能更有興趣地帶著問題學習。
在課文第一個知識點"花的結構"中有一個"觀察與思考"的學生活動,其中要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后,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后面兩個知識點后,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于繁衍后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么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我認為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如在講解"花的結構"時,讓學生解剖菜心花或芥蘭花,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在講解"傳粉和受精"時,請"小老師"上臺講解,使學生有新鮮感;在講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顒佣鄻踊,能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他們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書本的充分運用,媒體不能濫用,學生能夠通過閱讀課本自學的,就給時間他們閱讀自學,在書中尋找答案。
新課標還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如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照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欣賞花開的過程,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實的形成"視頻時,有一段話教育學生"在品嘗美味的果時,別忘了說聲感謝你,花朵";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嘗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為了增強學生的評價意識,在"小老師"上臺講解后,讓"聽眾"修改補充并作出評價,這不僅讓學生學會傾聽,還增強了自評和互評意識。
這節課還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例如本課容量大、活動多,要控制好每個環節的時間,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學生討論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加強引導。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 篇10
一、 教學對象分析:
初一的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并不稀奇。若教師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么關系?"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教師可把握學生這一心理,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二、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發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系。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后一節,學生在前面兩節課的學習中,通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課文并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技能目標: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通過請小老師上臺講解,請同學修改補充、作出評價的方式培養學生認真聽,細心分析的能力,并增強學生的評價意識。
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五、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引導 學生的探究 預期目的 運用媒體 導 入 課 文 1、示幾幅鮮花照片2、播放開花的過程3、引導學生對“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 1、欣賞美麗的照片和花開放的過程2、思考“開花和結果”的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開花和結果有什么關系?”“花怎樣變成果實?” 1、學生被美麗的花所吸引,情感受到熏陶。2、學生能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帶著問題探究學習。 電腦視頻配樂 花 的 結 構 1、把菜心花或芥蘭花發給學生解剖,引導學生對照課文彩圖自學花的結構。2、用花的結構圖檢查自學效果。3、討論“觀察與思考”的兩個問題。 1、對照彩圖解剖菜心花或芥蘭花,識別花的各部分結構。2、小組討論兩個問題:“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1、學生通過解剖自學,能概述花的結構。2、討論的兩個問題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一步探究。 實物 電腦 傳 粉 和 受 精 傳 粉 和 受 精 1、提出問題“花有了完整的結構就一定能結出果實嗎?”“從花到果還要經歷什么重要的過程?”2、播放“傳粉的過程”,引導學生歸納“什么叫傳粉?”“傳粉有哪些方式?”“花有什么特點適應于傳粉?”3、讓學生閱讀課文,自學受精的過程,請“小老師”上臺根據板書提綱指圖講解此過程,再請“聽眾”修改補充、作出評價。 1、觀看“傳粉的過程”解決三個問題。2、閱讀課文,自學受精的過程,爭做“小老師”為同學們講解此過程,其他同學認真聽、細心分析,作出修改補充,并給予評價。 1、通過觀看視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2、通過做“小老師”培養學生組織語言、口頭表達能力。3、通過要求“聽眾”對“小老師”的講解進行修改補充,讓學生學會傾聽、分析思考。4、通過評價增強自評和互評意識。 視頻 電腦 果實和 種子的 形成 播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提出問題“果實和種子是由什么發育成的?” 觀看視頻,回答問題,領悟花與果的關系 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在品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感謝花朵”的情感。 視頻電腦 小 結 1、小結本課所講的三個知識點。2、再次討論“觀察與思考”的兩個問題。3、小結被子植物的一生。 1、重溫這節課的重點知識。2、小組“觀察與思考”的兩個問題,進一步鞏固本節知識。3、整體認識被子植物的一生。 在學完本節課的知識后,再次討論“觀察與思考”的兩個問題,學生應該可以正確回答。而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也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本課所學知識。 板書 練習 示填圖題和連線題 學生通過電腦作答 鞏固所學知識 電腦 課外拓展 播放“形形色色的花”、“花的形成”、“花的色彩和香味” 觀看視頻 增加有關課外知識,提高學生興趣。 電腦 結 束 語 示結束語,讓學生一起朗讀。問學生能否做到愛護花草樹木。 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嘗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 培養學生珍愛植物的情感。 電腦 六、 教學反思:
有關開花和結果的知識,在舊教材中,用了一章書的篇幅進行講解,而在新教材中,這只有一節課的內容,知識高度濃縮,刪減了許多概念性的知識點,而突出了花與果的關系以及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這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么聯系,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于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系。若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為了使學生帶著問題一步步地探究性學習,我把每個小標題改為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稱嗎?從花到果要經歷哪些重要過程?果實和種子由什么發育而成?"這些問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使他們能更有興趣地帶著問題學習。
在課文第一個知識點"花的結構"中有一個"觀察與思考"的學生活動,其中要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后,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后面兩個知識點后,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于繁衍后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么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我認為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如在講解"花的結構"時,讓學生解剖菜心花或芥蘭花,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在講解"傳粉和受精"時,請"小老師"上臺講解,使學生有新鮮感;在講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顒佣鄻踊懿粩辔龑W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他們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書本的充分運用,媒體不能濫用,學生能夠通過閱讀課本自學的,就給時間他們閱讀自學,在書中尋找答案。
新課標還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如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照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欣賞花開的過程,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實的形成"視頻時,有一段話教育學生"在品嘗美味的果時,別忘了說聲感謝你,花朵";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嘗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為了增強學生的評價意識,在"小老師"上臺講解后,讓"聽眾"修改補充并作出評價,這不僅讓學生學會傾聽,還增強了自評和互評意識。
這節課還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例如本課容量大、活動多,要控制好每個環節的時間,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學生討論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加強引導。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 篇11
一、說教材
《開花和結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第三單元第二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伴_花”是被子植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期,是形成果實和種子的前提,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解答了種子的由來,回應了第一節的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完整地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對于學生全面認識綠色開花植物起著關鍵作用。因此本節課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教材的重點,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說學情
初中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植物六大器官方面的知識,他們樂于交流、討論,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很有利于本節探究課的積極組織和展開。但是本節課知識內容學生司空見慣,因此,教師一方面要設置疑問,引發其興趣;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學目標
1.描述花的結構;闡述花、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2.通過觀察多媒體動態課件和制作標本,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3.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宗接代的重要意義,培養愛花、愛自然的環保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花的結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難點: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過程。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較好的達到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選擇以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提問法相結合,用多媒體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并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上真正的主人,在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我將著重強調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呈現學生課前收集的花朵(桃花、百合、梨花等),隨后在屏幕上呈現水稻花的圖片,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都稱之為花,花又有什么樣的結構呢?導入新課《開花和結果》。繼而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初中學生的學習往往帶有感情色彩,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如果直接進入主題,學生往往會覺得不感興趣,就不會去主動的探求知識。
2.新課展開
第一部分:花的結構
花的結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部分,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將采用設置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結合學生動手繪畫花的結構圖進行突破本課的重點。
教師設問:①花是由什么芽發育成的?②花都有艷麗的色彩和香味嗎?③不同的花它們的大小、形狀和顏色一樣嗎?請學生討論,進而讓學生明確:雖然花的大小、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結構卻基本相同。
再繼續引導學生思考:花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探究自己手中的花的基本結構,嘗試畫出喜歡的花,并標出各部分結構名稱。思考: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思考題,嘗試解決。教師巡視指導,對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給予點撥。
通過本環節的設計,培養學生開動腦筋,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猜想,團結合作、討論交流、形成共識、領悟開竅、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鼓勵,激勵信心,從而使學生學習興趣更濃。
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么關系?”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第二部分:傳粉和受精
教師播放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的片段,問: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在做什么?什么叫傳粉?傳粉的方式有哪些?學生帶問題自學課本內容,解決問題。
之后設疑:花粉落到雌蕊柱頭上以后,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教師播放受精的過程動畫,讓學生觀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受精的過程。
播放動畫視頻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不至于走神,調節課堂氣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
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這部分是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它的難不僅體現在教師教的難,學生理解的難,還體現在從時間分配上看,這段內容正是初一學生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注意力分散的時候。因此,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我首先提出問題:受精完成后,花的各部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觀看幻燈片中花瓣、雄蕊、柱頭的凋謝和子房的發育過程,啟發學生探究子房的發育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并讓學生通過掛圖連線歸納總結,同時指出花開花落是自然界的生命現象,凋落是生命的需要,也是一種美麗。接著讓學生總結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使學生獲得知識保持連貫、系統。
第四部分:人工輔助授粉
提出問題:你是否知道我們平時吃的玉米穗有缺粒的現象、向日葵的籽粒有空癟的現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嗎?怎樣彌補呢?學生自由交流,引出人工輔助授粉的知識。并能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宗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花的習慣。
3.小結作業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將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不足之處我將給予補充。
針對七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作業布置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