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韓麥爾先生學習課堂教學心理學──《最后一課》教學一得
向韓麥爾先生學習課堂教學心理學
──《最后一課》教學一得
課堂教學就只是傳授知識,訓練能力嗎?教育心理學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人的認知活動都難免要受情感的制約。在課堂教學過程 中,學生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情感活動的過程,認知信息的交流同時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如果沒有這樣的交流,教學雙方都可能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況,所謂“教書不教人”就是這樣。不少教師不明白這一點,總以為他講什么,學生就能聽到什么,他講多少,學生就應該記住多少,所以大搞“滿堂灌”和“題海戰術”,這正是忽視課堂教學的情感性的表現。情感性不但是課堂教學認知活動的特點和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從教書育人的總目標說,它還應該是課堂教學的應有之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世界教育改革的新動向就是由“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教學”,主張實施“情感與理智”,“情緒與行為”相統一的教學。這正是對情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充分肯定。
課堂教學心理學的這一基本原理在《最后一課》中的韓麥爾先生身上得到了生動而又感人的體現。韓麥爾正是以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學生、對事業的熱愛,既改變自己的教學態度和方法,也改變課堂教學的面貌,從而取得非凡的教學效果的。原來喧鬧的課堂變得安靜、肅穆了;教室里除了學生還引來了“好些鎮上的人”。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全教給學生:語法課上完了又上習字課,習字課完了又教了一堂歷史,接著又教新班級拼讀。學生們在他強烈的情感熏陶下也完全改變了對學習的態度:討厭的書本變成了“舍不得跟它們分手的老朋友”,“厭學”變為“戀學”;“分心”變為“專心”,“連最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也使韓麥爾對學生的態度和教育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嚴厲粗暴變為通情達理,權威主義的命令式教育變為平等的溫和的談心式教育,對小弗朗士的遲到也由指責變為關懷,而且還帶著不能再等候他的歉意,讓他自己去領悟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和學習時間的寶貴。韓麥爾先生在小弗朗士的心目中也由可怕而變得可敬可愛甚至“可憐”起來。情感還激發了學生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認知活動,也改變著他們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所以小弗朗士才會感到“今天聽講,我全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這表明韓麥爾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撒播情感的種子,培養他們學習情感的良好品質。學生如果沒有對學習的起碼熱情,要想取得教學的成功是絕對不可能的。
韓麥爾先生不但向我們表明了情感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還向我們展示了他非凡的課堂交往藝術及其對學生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他的成功在于他在課堂交往中遵循了理解與尊重的基本原則,既讓學生充分了解他,同時又表明他對學生的理解。這就消除了師生交往中客觀存在的地位差異和心理障礙,便于形成平等共識的交往關系。在交往的形式上,他又將非言語交往,包括體態語,同言語交往密切配合,加強交往的效果。比如他莊重的服裝,嚴肅的表情,溫和的聲調,悲痛的目光,慘白的臉色,“哽住了”的語勢,在黑板上寫“法蘭西萬歲”的力量和最后呆在那兒靠著墻壁的姿態,以及“散學了──你們走吧”的手勢等。這一切表明他是以全部的熱情和真誠同學生交往,從而也就大大加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韓麥爾先生在對學生進行歸因分析和指導方面,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教育心理學提示我們,不同的歸因分析會引起學生不同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只有正確而又具有積極意義的歸因分析才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并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當韓麥爾看到小弗朗士為在課堂上不能背書當眾出丑而難受時,韓麥爾就幫助他作積極的歸因分析。其可貴之處不僅在于及時,更在于一般教師對學生學習不好都主要歸因于學生,或不努力,或基礎差,或能力低,或學習動機、個性品質不好,或家庭和環境影響等等,難得有教師說學生學習成績不好還與自己的教學有關。韓麥爾先生正是這樣一位難得的教師,他除了指出小弗朗士學習不好的個人和環境、家庭的原因之外,還著重檢查了他自己方面的原因。正是在韓麥爾先生這種實事求是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歸因分析的幫助下,小弗朗士也才從個人的自卑中解脫出來而獲得了新的學習動力,學習也才變得專心而感到輕松愉快。
韓麥爾先生教學的成功不也是課堂教學心理學的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