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處人家》教案3
末段:「以后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當我回憶起竹林深處,好像立刻就到了竹子發散出來的芳香,彷佛感覺到周圍都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
作者首段和末段這樣寫,在文章結構上有甚么作用?
答: 作者是用「倒敘法」來寫作本文。首段簡單記述了這段回憶事件的緣起,是個「引子」。末段扼要說出對這段回憶的感想,是「結語」。這是「倒敘法」的一般結構。
二、 試從課文摘錄例子填寫如下:
明喻 ─ (吃鹽扁尖筍)「就像吃糖食餅餌一類點心那樣。」
借喻 ─ 「竹海上涌著暗浪…」
排比 ─ 「越山澗,過竹橋,爬石路…」
層遞 ─ 「棟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連板壁、地板、門窗也無一不是竹的!
設問 ─ 「那是霧還是山嵐?都不是,那是竹林深處人家的炊煙。」
反問 ─ 「而這不正是意味著這里的竹林和竹筍的豐收么?」
三、 《竹林深處人家》用了過半的篇幅來描寫竹林,而描寫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認為這是不切文題嗎?試抒述己見。
答: 本文的主題是描寫竹林深處人家的恬靜閑適生活,但這人家何來,必須交待清楚,而且「深處」兩字極為重要,若不是在竹林深處,便見不出這些人家所過生活的恬靜,因此作者需要用很大篇幅描述竹林的深、密和廣,一山連一山的都是竹,從平地到山頂都是竹,經過這樣的鋪墊和襯托,山村人家的閑適生活便有根據了。所以作者用了超過文章一半的篇幅來描寫竹林的茂密,是合理而切合文題的。
四、 試分析《竹林深處人家》一文的寫作特色。
答: 本文的寫作特色有:
用「倒敘法」,層層引入:作者在朋友家吃到扁尖筍做的菜,聯想到昔日在江南竹鄉吃扁尖筍的回憶,運用倒敘層層描述竹的世界和竹鄉生活。首段和末段互相呼應,從回憶到現實,文意一氣呵成。
用「步移法」,描寫景物:「步移法」是結合描寫和敘述兩種表達方式的一種寫作手法。即是邊走邊看,依次描寫看到的景物。作者在文中對竹鄉的描述是隨行蹤而展開,以作者的所見所聞為內容,以空間的轉移為轉移為敘述先后,如:
「竹林下的小路」(行蹤)→「兩旁只有登記了號碼的竹子」(見聞)。
「村莊的街道上」(行蹤)→「家禽叫聲、孩子趕羊」(見聞)。
這種描寫方式的好處是交代楚,使描寫對象層次分明地逐一展現。
由面而點,主題集中:作者寫此次行程,沒有談及其它的事物,只抓住當地竹子多的特點加以描述,從竹海、竹塢、山澗、竹橋、石路、寫到竹林深處的人家。由粗到細,由面而點,主題集中,首尾貫串,使者讀留下深刻的印象。
色調柔美,清麗動人:大概因為作者是一位畫家,所以寫文章也表現了他巧為設色構圖的特色。文章以竹林的嫩青色和墨綠色為基調,充份表現出大自然美的和諧。然后描寫竹鄉、竹浪、村莊、農家,都是一個接一個的清麗畫面,有如一幅幅色調柔和的圖畫。
文字樸實,善于修辭:作者通篇以平實無華的語言寫鮮明的圖象,一片白描,不事夸飾,常是情隨景生,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文中修辭方式也變化多端,運用了比喻、排比、層遞、設問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