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和草原》教學實錄
教學背景:《語文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該說“對話”是課堂教學的本位回歸。所謂對話教學,不僅僅是以對話為手段的教學方式,更是一種以對話為原則、以對話精神為主導的新的教學形態。它首先意味著教學從知識傳授走向知識生成,意味著“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之中創造的。”那么該如何在課堂上組織“對話”教學呢?我認為:“對話”不是讓學生自發的討論,而應該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自己的經驗鉆研課文,和文本、作者進行親密接觸后,各自談自己從課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獲的過程。教學設想:語文版七年級上的《樹林和草原》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獵人筆記》的最后一篇。作家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俄羅斯草原獨特的夏日風光。屠格涅夫擅長描寫自然風景,他筆下的景物總是在樸實的描寫中散發出濃郁的詩意,給人無窮的遐想和美的享受!托爾斯泰稱贊說:“兩三筆一句,大自然就發出芬芳的氣息。”教學本文,可設計幾個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原有的知識和體驗與文本親密接觸,與作者對話,通過反復閱讀、對話,來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從而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自由的思想感情;最后組織學生共同探討作家是如何使筆下的景物鮮活起來的。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根據此思路,我設計了“初識文本,談原初體驗——再識文本,談個性體驗——深入文本,凸現作者——透過文本,直面作者——拓展延伸,讀寫結合”的教學思路。
教學嘗試:
一、初識文本,談原初體驗。
師 :作家楊朔說過:“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優美的散文會讓我們心動,令我們陶醉。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用心品味美麗的語言,說說:初讀此文,你讀出了什么?
(學生自由朗讀五分鐘后,思維開始活躍起來。)
生1:我只想說一個字“美”!
生2:我覺得俄羅斯草原的景物實在太神奇了!
生3: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作者筆下的灌木叢非常奇特。
生4:這篇文章,作者用了第二人稱來寫。我覺得這很棒!作者仿佛是一個導游,我們讀者仿佛是一群游客。在他的帶領,解說下,我們走進俄羅斯草原,領略到了俄羅斯草原獨特的美妙風光!讀完全文,我們好象真的到了俄羅斯草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非常親切!
生5:我覺得作者筆下的俄羅斯草原有一種神秘的美感。因為在那里一會兒是火辣辣的天氣,一會兒就雷電交加,風雨迷茫!讓人措手不及。
師 :這種時晴時雨的夏季天氣,你能用一句詩來形容嗎?
生6: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晴)卻有情(晴)。
生7:我覺得也可以用一句民諺來形容:六月的天,娃娃的臉——說變就變。
…… ……
這是學生與文本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要給足學生閱讀體驗的時間。讓學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和文本進行直接對話。學生的初步感知和理解會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有的比較到位,有的可能不著邊際。但最主要的是讓學生邁出第一步做到敢說會說。學生有了邁出第一步的勇氣,他們便有了一種參與的趨向,并使之在后面的活動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狀態。
二、再識文本,談個性體驗
師 :剛才我們新認識了一位朋友《樹林和草原》,大家都談了對她的初步印象,大家愿意再走近看看她嗎?
生(異口同聲、興致勃勃地):愿意
師 :《樹林和草原》這篇散文描寫了俄羅斯草原上從黎明到夜幕降臨之后的美麗的景色,可以說在屠格涅夫的筆下,每個時間段都是那么地吸引人。當然“一千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就請大家說說,你最喜歡哪個時間段的景色吧?
生1:我最喜歡夜幕降臨的時候。因為那時“月亮正在升起”,村子里燈火閃爍,景色一定非常迷人!作者寫道:“隔著窗子你可以看到鋪著白桌布的餐桌、燃燒著的蠟燭、晚餐……”讀到這里,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感到十分溫馨!夜幕降臨,給人一種寧靜、安詳、和平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