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和草原》教學實錄
…… ……
師:老師把剛才大家說的概括起來就是:認真觀察,善于發現,長于描寫。大家再想想,要把景物寫美寫活,光*這些夠了嗎?
生5:我想是不是因為作者在寫作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寓情于景。從字里行間我們發現,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自由的思想感情,可說是無處不在。景物是死的,只有投入人的思想感情,它才是活的。
師 :我同意。我們說:屠格涅夫對自然景色的描寫不是冷漠的,純客觀的,而是融入了主觀的情感。“情”可以說是這篇散文的“神”和“魂”。可見,一切景語皆情語!“楊柳岸曉風殘月”使人感到寧靜;“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則激人豪放;“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層層楚天闊”則引人感傷;“山舞銀蛇,原弛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則促人奮起!千姿百態的自然美,給人以多方面的感染與熏陶。我們只有用心去體會,才會賦予自然景物鮮活的生命與無窮的魅力!比如說同是“花”這種景物:杜甫就曾寫下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的詩句。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于是同一種景物也就有了不同的情素!因此,我們在寫作時,僅僅做到認真觀察、善于發現、長于描寫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體會,用心去寫作!
這一環節在品味文章精彩的語言之后,意在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讓他們透過文本,直接和作者對話。讀寫結合,了解寫景抒情類散文的一般寫法。
五、拓展延伸,讀寫結合
(一) 拓展延伸:
出示《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第二自然段,作比較閱讀。
1、比較兩文修辭方法,描寫角度,蘊涵的感情有何不同。
2、如果配樂應該選取怎樣的樂曲?為什么?
(二)讀寫結合
1、選取生活中的景物,寫一段寓情于景的文字。要求用上幾種修辭方法,從不同角度(感官)進行描寫。
2、課外選讀有關寫景的散文,要求其中一篇是俄國作家的作品。
教后有感:
課上,學生思維的火花不斷閃現,可謂神思飛揚。精彩富有個性的回答比比皆是,氣氛相當活躍。細細品味,我認為這都應歸功于“對話”。
首先,“對話”讓文本和作者從幕后走到臺前。縱觀這節課,我們不難發現課堂上除了學生和教師外,還有第三者的存在。這個第三者就是文本《樹林和草原》以及隱藏在文本內的作者屠格涅夫。而且這第三者不止一個,而是33個。因為課堂上共有33個人(包括32個學生和一個教師)而每個人閱讀文本《樹林和草原》的體驗和感受都不盡相同。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譬如第二個問題:談談自己最喜歡文本中哪個時間段的景色。同學們有的說喜歡黎明時的景色,有的說喜歡黃昏時的景色,有的說喜歡太陽越升越高時,也有的說喜歡夜幕降臨時的景色……他們根據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和閱讀審美體驗,說出自己眼中、心中《樹林和草原》最美的景色。而且闡述喜歡的理由,也各不相同,極富個性。經過同學們與文本心與心的充分交流,《樹林和草原》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使原本“躺著”的,“死”的,平面的文字變成“站著”的,“跳著”的,甚至是“跑著”的“活”的立體的文字。正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使文本和作者從幕后走到臺前,成為一個獨立的活生生的“人”。在這堂課上,33個文本,和33個人形成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三維立體式的對話,并構成持續交互作用的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