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和草原》教學實錄
三:深入文本,凸現(xiàn)作者
師:托爾斯泰稱屠格涅夫說:“兩三筆一句,大自然就發(fā)出芬芳的氣息。”請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認為最精彩的句子?并說說理由。請從語言的角度加以品味賞析!
我們男女生來比一比,看看誰對語言的感受能力更棒!好不好?
生(興奮,躍躍欲試):好!
生1:我覺得“過多的芬芳之氣使得你頭暈目眩”一句中“頭暈目眩”,這個詞非常精彩。它形象地寫出了早起散步的人們沉浸并陶醉于濃郁的芳香之中。從而夸張地寫出了“蕎麥和三葉草的甘香”之濃烈,沁人心脾!
生2:我喜歡“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燒,遮掩了半個天空。”這句話中的“燃燒”“遮掩”這兩個詞富有動感。整句話運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方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富有動感的黃昏夕陽圖。
生3:我喜歡這句:“它的前沿像衣袖一般伸展開來,像穹隆似的籠罩著。”這里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寫出了烏云在不斷擴大的情景。
生4:我覺得:“泉水上面,一棵橡樹貪婪地伸開它那掌形的枝葉;銀色的大水泡搖搖擺擺地從長滿細致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這句話中的“貪婪”“搖搖擺擺”這兩個詞,用得很精彩!“貪婪”本是一個貶義詞,似乎是講一個人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在這里,作者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用“貪婪”修飾“伸開”形象地寫出了橡樹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地生長,即寫出了這棵橡樹長得非常茂盛;同時也寫出了這棵橡樹所處的絕佳位置,它是在泉水的上面。這也是它能夠這般“貪婪”,長得如此茂盛的原因!“搖搖擺擺”一詞,則十分生動地寫出了大水泡從泉眼里涌出來的情景。讀到這里,我們似乎看到了可愛至極的大水泡。
…… ……
師 :想不到大家的品讀都這么精彩,男生女生真是難分高下,可謂旗鼓相當!我想屠格涅夫聽到這些一定很高興,因為他在中國竟然會遇到這么多的活潑可愛少年知音!
生(開心地):笑
在課堂對話教學中,注意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能,采取競爭性體制,讓學生享受成功體驗,使整個對話教學過程在學生自我推進意識中得到完善,促使他們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四、透過文本,直面作者
師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有時覺得眼前的景很美,就比如說我們的校園吧,但當我們把它寫下來,卻連自己都感覺不到美。那為什么屠格涅夫卻能寫得如此逼真,引人入勝呢?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生1:我覺得是因為屠格涅夫能抓住景物的特征進行描寫,而且還抓住了不同時間段不同景色的特點。
生2:我想是因為屠格涅夫善于觀察吧。他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因此他才有獨特的視角和感受。
生3:在觀察的時候,可以說他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因為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觀察的時候可以說是動用了所有的感官:觸覺、視覺、味覺、聽覺、還有味覺。
師:有道理,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才能準確生動地反映事物。
生4:我覺得屠格涅夫之所以能寫出如此優(yōu)美的散文,還因為他善于錘煉語言,擅長描寫。比如剛才同學提到的“貪婪”,“搖搖擺擺”等詞語都用得非常準確!
生5: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設問、反問等等,從而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