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之二
3.小結、交流(說話訓練)
(二)教學過程
一、學生朗讀心理活動的語句。然后加以分析。
課文第二部分中,當“我”被棄于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噪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等大量詞句刻畫主人公處于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課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于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繼而是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隨后是(“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
要分別讀出父親平靜的寬慰的、“我”驚恐的和敘述者從容的不同語調來。(學生朗讀,教師評點)要求學生概括出爬下懸崖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過程:
最初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后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整個變化過程有層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這里的“啜泣”與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樣?
明確:不一樣。表面都是哭泣,其實截然兩樣: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后者有復雜情感,有歷險的余悸,有脫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全新的感覺——“我覺得自己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
四、“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么?齊讀第四部分。
思考:(l)這部分回答了以上經歷中成功的經驗是什么?請用文中語句回答。
(2)“屢次”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評點)
明確:“經驗”有兩層意思:
①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
②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③屢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現……”強調這“經驗”的普遍意義。
五、當堂背誦最后一段。
六、小結:
本文這種用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說明道理的記敘方法是一種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的寫法。希望同學們也用這種方法去寫文章。
板書:
事 小 實
理 大 虛
七、談話、議論:
(l)“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解困難,積小勝為大勝的勇氣和方法對于我們學習具有什么指導意義?舉例說明。
(2)交流搜集來的名言警句。
(3)圖片:司馬光砸缸
小馬過河
要求口頭簡述他們當時心理和從中得到啟示。
八.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①課文后練習六
②作業本五、七、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