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際導彈自述》同步練習2
洲際導彈自述自主積累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威懾( ) 貽( )誤 比擬( ) 我行我素( )
二、下面詞語解釋有誤的項有( )。
① 貽誤:耽誤 ②首屈一指:表示第一,居首位
③ 臨陣磨槍:比喻事先做好準備。④措手不及:臨時來不及應付
⑤ 高不可攀:高得很難攀登。形容很難達到。⑥ 鞭長莫及:比喻力量達不到。
⑦我行我素:按照我平時的做法去做 ⑧ 一紙空文:指一張空白的文書
三、根據下面語境,為空格處選擇合適的詞語,將其序號填在橫線上。
自然界的物體,多數呈曲線狀。崇山峻嶺,是 著的曲線;江河溪流,是 著的曲線;大海汪洋,是 著的曲線。
a.流動 b.屹立 c.翻騰
能力訓練
四、文章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抓住它什么特征來說明的?
答:
五、本文是一篇科技小品,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你覺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
六、理清文章結構,劃分段落并歸納段意。
七、本文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對洲際導彈作了全面、簡要而通俗易懂的說明的?請找出三種說明方法并舉例說明。
答:
開放拓展
八、閱讀理解,完成下面各題。
①碧藍的天空,鋪過來—層蠶絲般的云幕,不一會,太陽周圍現出一道彩色光環。它宛若彩虹,但沒有彩虹鮮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內紫外紅,而光環剛好相反,是外紫內紅。這就是“暈”,俗稱“風圈”。
②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對“暈”進行了觀察和記載。遠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暈”字出現。到了西周,“暈”便正式作為天象被記錄下來。而歐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關于“暈”的詳細記載,比我國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們雖然很早就注意到了這種美麗的光象,但對它的成因做出科學的解釋,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頓做了一個很簡單但對后來科學發展影響很大的實驗。他讓一束陽光透過三棱鏡,結果出現紅、橙、黃、綠、藍、靛、紫的七色彩條。這使人類第一次認識到,陽光原來是由七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當它們通過三棱鏡時,由于波長、折射角不同,才顯示了各自的本色。這一發現,給“暈”的科學解釋打下了基礎。
④探究資料表明,那白如蠶絲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體狀的小冰晶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體不相鄰的邊延長,實際上就是三棱柱體。所以,六方柱體狀的冰晶就像三棱鏡一樣,能把陽光分成七色彩條。當無數兆億小冰晶被陽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來,便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暈環。
⑤人們對“暈”的興趣,不單因為它有斑斕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氣變化的一種前兆。據我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統計,在1980年中就曾出現過1052次“暈”,“暈”后兩天內出現風、雨等顯著天氣變化的占80%。
⑥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暈”都是風雨之兆。氣象工作者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當“暈”的持續時間在1小時以內 (俗稱“短暈”)時,未來的12小時至36小時內會出現風或雨;當“暈”的持續時間在5小時以上(俗稱“長暈”)時,則不會有風雨天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