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悲壯詩篇──讀都德的《最后一課》和《柏林之圍》
《最后一課》和《柏林之圍》這兩個短篇在選材上獨具特色,即只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細小事件,選取極平凡卻又含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典型片斷,來表現法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重大主題。這兩篇小說沒有曲折復雜的情節,也沒有慷慨激昂的場面。《最后一課》選擇受戰爭損害最大、受侵略者摧殘最深的地區—阿爾薩斯一個鄉村學校所發生的故事,作為小說題材,反映普魯士人對占領區人民進行文化侵略,不準他們再教法語,而改教德語這一政治事件,揭露普魯士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罪行,歌頌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柏林之圍》通過一個癱瘓老軍人的故事,把巴黎被圍的殘酷現實與主人公想象中的法軍攻克柏林的勝利對照起來,既表現了法國人民深沉的亡國痛苦,又反映了他們強烈的愛國感情。都德正是抓住了普通人物在特定條件下熱愛祖國的非凡表現及崇高感情,通過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場景集中表現出來,從而收到取材新穎,思想深刻的藝術效果,使作品異常感人。
對于讀者來說,鄉村小學校的日常生活,上課,下課,貪玩小學生的逃學真是司空見慣;退役老軍人在病中的美好幻覺,進攻,追擊,攻占敵國的都城并非不可思議。然而,小說從平凡生活中所提煉出來的這一堂課,這一位老軍人的幻覺,卻是極不平凡的題材:此時此刻,大家對“最后一課”的依依不舍,使祖國語言仿佛成了祖國尊嚴的化身,人們沉痛莊嚴地向祖國語言告別;巴黎淪陷,老軍人垂危時刻的夢幻的破滅,氣氛是那樣的嚴肅、悲壯,巴黎人民被揉碎了的心在流血。以一斑而見全豹,阿爾薩斯人民亡國之恨,巴黎百姓陷城之苦,被淋漓盡致描寫了出來。這些都是法國戰敗后的慘狀,它仿佛是阿爾薩斯人同祖國分離的縮影,巴黎淪陷時法國社會的一個側面。就在這樣平凡的題材中,都德表現出了這樣深刻的社會內容,最自然最真實地流露出了法國人民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
都德是通過小說人物的思想、言行和容貌去組材、去反映愛國主義思想主題的。《最后一課》的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是一個貪玩的俏皮小學生,遲到或者逃學,在他已經習以為常。學習不用功,回答不上老師的課堂提問,對于他更是家常便飯。可是當他上這“最后一課”的時候,領悟到國土的淪亡,以后不能再學習祖國語言的道理,卻變成了一個聰明,敏感,憎愛分明的懂事兒童。“祖國”,已成了他唯一的思想。在他的眼中,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言一行,無不與祖國有著密切的聯系。剛剛尚覺沉重討厭的課本,一下子變成像舍不得分手的老朋友,因為那上面是祖國的語言,它就標志著“祖國!”新發的字模上都是美麗的花體字,上邊全寫著“法蘭西”,“阿爾薩斯”,在小弗朗士眼中,它們好像是一面面小國旗。剛入學的初級小學生不會寫字而在專心畫“一橫一豎,”似乎那也算是法國字。甚至從屋頂上鴿子咕咕鳴叫聲里,小弗朗士也聯想到侵略軍該不會強迫它們用德語唱歌。所有這些,都蘊藏著對敵人的無比仇恨,交響著愛國主義的主旋律。作品的另一主人公哈墨爾先生,他是一個熱心教育,熱愛祖國,對學生嚴厲的老教師。他在這所學校辛勤教書四十年,這里的草木房舍,物物件件,他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親手栽的啤酒花也繞著窗口爬上了屋頂,他一旦離開這里怎能不傷心!所以,當他接到命令不能再教法語,在離開學校的前一天,上最后一課的莊嚴時刻,他身著禮服,結上領結,戴好絲帽,那么嚴肅、莊重。這最后一課,他也一反嚴厲的常態,對學生是異常溫和。對于小弗朗士的遲到,他非但未責備,反責備起自己。他用祖國語言“是世界最美麗的語言”來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讓他們牢記祖國語言,以喚起反抗侵略者的斗志。這堂課,他講得特別耐心,恨不得在離開前,把自己的全部知識灌塞給學生。講完這最后一課,該下課放學了,他一句告別之類的話也難以說出,只是奮力寫了“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充分表現他的高度愛國熱忱。小弗朗士和哈墨爾先生的思想、言行、舉止的刻畫描寫,無不和愛國主義思想密切相關,和愛國主義主題緊緊相連,其選材真可謂匠心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