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悲壯詩篇──讀都德的《最后一課》和《柏林之圍》
這兩篇小說的題目也別具一格,含義深刻。“最后一課”使人見題思義,它直接體現了作品的思想意義。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德國,學校不能再教法語,法國人民淪為異國奴隸,喪失了自己的國籍,不能學習自己的語言,這真是千古恨事。作者就是通過這最后一課”反映法國人民的悲憤心情和愛國精神,以教育亡國的人民不要忘了祖國,必須牢記祖國語言,為驅逐敵人,恢復國土而努力。題目的作用在此,小說的主旨也在此。《柏林之圍》名為“柏林之圍”,實為“巴黎之圍”,小說用重病垂危的一個老軍人想象中的法軍圍困柏林的故事,描寫普魯士軍隊圍困巴黎的現實,表現巴黎被圍和淪陷的悲劇色彩,反映了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感情。這個題目發人深思,從反面揭示著小說的主題。
這兩篇小說的每段每句和每個情節都是和其題目緊密關聯,相互呼應的。小說的開頭即開門見山,直接切題。如《最后一課》的第一段:“那天早晨,我很遲才去上學,非常害怕挨老師的訓,特別是因為哈墨爾先生已經告訴過我們,他今天要考問分詞那一課,而我,連頭一個字也不會。……”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一下子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一目了然。這“一課”已為下文產生懸念,引起讀者注意,和題目“最后一課”相呼應。在全文中,“最后一課”共出現過四次,都有深刻含義。特別是小弗朗士發自內心的獨白:“啊!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這是小弗朗士目睹了“最后一課”的動人情景后,情不自禁地發出的強烈感嘆,這深切有力的語言,概括了他的全部感受,抒發出他心里已蘊藏著的強烈的愛與恨,交織著悲和憤,突出了“最后一課”的嚴肅意義,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小說最。后以“課上完了……去吧。”作結,既是和開頭相呼應,也是和題目相呼應,這里,故事情節達到高潮,小說也在這里戛然而止,余意無窮,耐人尋味。
《柏林之圍》開頭同樣真接點題:“我們一邊與韋醫生沿著香榭里舍林蔭大道往回走,一邊向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墻壁、被機槍掃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圍的歷史。……”巴黎被圍的情景,巴黎淪陷的慘狀歷歷在目,千瘡百孔,滿地彈坑,不由使人凄涼之感油然而生。小說接著由這位老軍人—儒夫上校的故事,從側面反映了巴黎被普魯士人圍困攻陷的悲慘現實,而正面描寫的卻是儒夫上校想象中的法軍節節勝利,直到攻克柏林,凱旋而歸。兩相對照,盡管人們會對儒夫老人的可憐幻想慘然失笑,但也不能不為老人的美好意愿產生敬仰之情。小說最后以“一支黑壓壓”的普魯士軍隊進入巴黎,身著軍服,站在高樓陽臺上歡迎法軍凱旋歸來的儒夫上校發現了德軍,發出“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魯士人”這一聲慘叫,揮著手臂,蹌蹌踉踉,最后全身筆直地倒了下去結束。巴黎淪陷,儒夫上校死亡,這位老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躍然紙上。
富有性格特征的心理描寫,是都德這兩篇小說的又一突出特點。作者十分擅長對人物進行符合性格特征的心理描寫,用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這兩篇小說都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手法(《柏林之圍》雖然開頭一段和其后各段的“我”是兩個人,但還是用的第一人稱敘述手法),《最后一課》以主人公小弗朗士自述,本身就便于描寫心理活動,不僅表露出“我”的心靈,同時還以“我”的感受描述了哈墨爾先生的心理活動;《柏林之圍》以韋醫生敘述懦夫老人的故事,通過“我”(指韋醫生—筆者注)的眼見耳聞,揭示出了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心理活動。作者在分別描寫這一小(小弗朗士)二老(哈墨爾先生和儒夫上校)的心理活動時,處處準確地把握住他們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征,從而使這些形象十分真實、生動。充滿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寫,也是都德這兩篇小說的一大特色。自稱是一副“感覺的機器”的都德,具有“點金之術”,極善于用敏銳的感覺處理素材,普通的、無生命的事物,經他用人物的感覺這個“金指”一點,一下子就變成活生生的吸引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