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悲壯詩篇──讀都德的《最后一課》和《柏林之圍》
《最后一課》開篇,作者就通過小弗朗士的獨特心理感受描寫了上學路上的自然景色:“天氣多么溫暖!多么晴朗!”“白頭鳥在林邊的鳴叫聲不斷傳來,鋸木廠的后面,黎貝爾草地上,普魯士軍隊正在操練。這一切比那些分詞規則更吸引我;……”
溫暖的天氣,在林邊啼叫的鳥兒。甚至普魯士兵的例常操練,都被點染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那樣“吸引”人。同樣,對于哈墨爾先生任教和生活了嗎十年的教室和院子的描寫,也是溶進了小說人物的深厚感情:“四十年來,他就一直待在這個地方,老是面對著這個庭院和一直沒有變樣的教室。只有那些條凳和課桌因長期使用而變光滑了;還有院子里那株核桃樹也長高了,他親手栽種的啤酒花現在也爬上窗子碰到了屋檐....?…他就要離開眼前的這一切了,這對他來說是多么傷心的事啊!”
由于小弗朗士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哈墨爾先生被迫離去的沉痛、依戀心情,所以,他眼里教室內的課桌、椅子,院子里的核桃樹、啤酒花,都帶上了濃郁的感情色彩,都好像對老主人的離去充滿惜別之情,怎能不使人感動!
特別精彩的是在上最后一課的時候,老師認真地教,學生認真地學那一段環境描寫:“每個人是那么專心!教室里是那么肅靜!這情景可真動人。除了筆尖在紙上劃寫的聲音外,聽不到任何別的聲響。這時,有幾個金龜子飛進了教室;但誰也不去注意他們,就連那些最小的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專心專意在劃他們的一橫一豎,好像這也是法文……”
在這里,不僅直接描寫了周圍環境的安靜,把孩子們珍惜祖國文字,專心致志地認真學習的心情具體生動地表現出來,而且襯托出了小弗朗士那種孩子式的愛國思想感情。《柏林之圍》中景物描寫也不乏其例。小說一開頭就寫了一場圍城戰給巴黎留下的慘狀:“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墻壁、被機槍掃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世界聞名的古都巴黎,遭到如此浩劫,真夠凄涼!
儒夫上校煞費苦心為自己選擇的能夠參觀法國軍隊凱旋而歸的儀式的住所,他房間內擺滿著自己所心愛的拿破侖時代的遺物,向外看,受到巨大的鼓舞,向內看,得到莫大的安慰。特別是令人矚目的那些“黃袍夫人”的畫像,她們的高貴身份,端莊風度,最能喚起人們對1806年—法軍粉碎第四次反法“神圣同盟,”攻克柏林,拿破侖一世徹底征服普魯士,使法蘭西第一帝國進入鼎盛時期—的美好回憶。這些帶有感情色彩的描寫,就突出地體現了他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更烘托出了他這位老軍人特有的愛國性格。
還有使儒夫上校致死的普魯士軍隊進城的那段景物描寫:“……馬路是那么空曠、那么寂靜,每一家的百葉窗都關得緊緊的,巴黎一片凄涼,就像港口的傳染病隔離所,到處都掛著旗子,但是旗子是那么古怪,全是白的。上面還帶有紅十字,而且,沒有一個人出來歡迎我們的隊伍。”
“在那邊,就在凱旋門的后面,有一片聽不清楚的嘈雜聲,在初升的太陽下,一支黑壓壓的隊伍開過來了……慢慢地,軍盔上的尖頂在閃閃發光,耶納的小銅鼓也敲起來了,在凱旋門下,響起了舒伯特的勝利進行曲,還有列隊笨重的步伐聲和軍刀的撞擊聲伴隨著樂曲的節奏!……”作者“景物描寫感情化”的特點。
所有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寫,不僅起了烘托人物性格,從而深化主題的作用,而且大大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