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悲壯詩篇──讀都德的《最后一課》和《柏林之圍》
都德還廣泛應用了白描手法,在這兩篇小說中穿插了一些簡潔而別有特色的細節描寫。如《最后一課》中哈墨爾先生的服飾的描寫:“……我們的老師這天穿著他那件漂亮的綠色常禮服,領口系著折疊得挺精致的大領結,頭上戴著刺繡的黑綢小圓帽,這身服裝是他在上級來校視察時或學校發獎的日子才穿戴的。”
這樣,就對刻畫課堂不平常的、莊嚴的氣氛及哈墨爾的內心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室內外的桌椅樹木,金甲蟲的飛,鴿子的鳴,這此細節,都緊密地與描寫孩子們熱愛祖國語言,熱愛自己的祖國的感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顯得既自然又從容,成為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
再如《柏林之圍》中對儒夫上校的外貌描寫:“他如果站起來,一定很高大;現在躺著,還顯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齒長得很美,一頭卷曲的白發,八十高齡看上去只有六十歲……”
寥寥幾筆,就將一個愛國老軍人的形象活生生地刻畫了出來,對烘托“拿破侖帝國時代的軍人”“在榮譽和愛國觀念上”的“老頑固”性格有很大作用。’特別是這位癱瘓老人把普魯士軍隊進城想象為法軍凱旋而歸。而以一種異乎尋常的意志力和突如其來的生命力站立起來,并穿戴得極其齊全的幾筆白描,更是使這個形象呼之欲出:“……第二天早晨,正當普魯士軍隊小心翼翼地沿著從瑪約門到居勒里宮的那條長街前進的時候,樓上那扇窗子慢慢打開了,上校出現在陽臺上,頭頂軍盔,腰挎馬刀,穿著米爾霍特手下老騎兵的光榮而古老的軍裝。……”
至于隨著虛構的進攻戰的節節“勝利”,“捷報”傳來時儒夫上校病情的好轉,精神的變化,這一切細節都是運用白描手法刻畫出來的,既簡潔又生動,使儒夫上校的形象飽滿,性格鮮明。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篇小說的結尾都非常新穎別致,干凈利索,余韻無窮。《最后一課》在“最后一課”結束后,作者出人意外地不去描寫眾多的人物的反應,沒有表面地去渲染慷慨激昂的情緒,而只寫了哈墨爾先生的一動、一靜:他說不出一句話,只是奮力在黑板上疾書了“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接著就站在那里,頭靠墻壁,不說話,用手表示—“課上完了……去吧。”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幾個有力的大字,這一個動作,一個手勢,一個儼然似一尊浮雕的造型,寥寥數筆,就把哈墨爾先生強烈、復雜的情緒表露無遺,也把小說的思想境界推向了一個高峰,使那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久久地激蕩在讀者心中……
《柏林之圍》的結尾也頗有深意,極為干練。普魯士軍隊的進城,虛構的“進攻戰”和“柏林之圍”真相大白,儒夫上校幻想破滅,他的精神驟然崩潰,于是猝然喪命。儒夫老人的愛國心和榮譽感得到最后的升華,悲劇的氣氛達到高潮。切膚的亡國之痛,熾烈的愛國之情,不能不使讀者受到強烈感染,不能不使遭受異族侵略和他國統治的亡國人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最后一課》和《柏林之圍》并沒有展示像雨果《悲慘世界》《九三年》等波瀾壯闊、驚天動地的事件,沒有像巴爾扎克《人間喜劇》那樣包涵著氣象萬千的社會內容和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但是,它雖不是驚濤拍岸的大海,卻是碧波粼粼的小湖。都德以飽含感情的筆端,以自己所熟悉的普通人為描寫對象,選擇足以表現社會本質的日常生活場景,小中見大,把社會意義巨大的主題濃縮在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表現出深刻重大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