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郭沫若詩兩首教學案
4.天上是如此的美好,牛郎織女的生活是如此幸福,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情緒?(請結合時代背景理解)
明確: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靜夜》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和風格。
3.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繼續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4.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
重點:朗讀訓練;品味詩歌語言,理解內容,把握情感。
難點:通過想象和聯想去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語:今天我們來學習郭沫若寫的另外一首詩《靜夜》,也是寫于1921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個夜晚,面對朦朧的月色,引發了詩人的聯想和想象,抒發了詩人無盡的情懷。
二、指導學習 研討
(一)讀出詩歌的音樂美。
教師提示:這首詩和前一首的感情基調差不多,也是美好、恬靜、自在、清新而略帶一絲憂郁。朗讀這首詩時節奏也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緩。
教師和學生互動互感,明確節拍和重音
靜夜
月光/淡淡,
籠罩著/村外的/松林。
白云/團團,
漏出了/ 幾點/疏星。
天河/何處?
遠遠的/海霧/模糊。
怕會有/鮫人/在岸,
對月/流珠?
(二)讀出詩歌的畫面美。
誦讀并思考:
1.哪些是寫實的詩句?寫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明確:第一節寫的是實景。淡淡的月光,籠罩著村外那一片松樹林;天上團團白云之間,星光點點。透過詩,讀者仿佛看到詩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踱到屋外,眼前是淡淡的月光籠罩下的松林,何等的清幽;詩人又向天上望去,團團白云間漏出了幾點星星,何等的靜謐。
2.哪些是聯想或想象的詩句?詩人是怎樣展開 聯想與想象的?
聯想 海霧模糊
月光 疏星 天河 鮫人在岸 想象
對月流珠
由月光疏星聯想到天河,又由天河想象鮫人在岸邊對月流珠——首先想象天河海霧模糊,再想象河岸邊有鮫人,又想象鮫人在對月流珠。
3.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三)讀出詩歌的情感美。
誦讀并思考:
作者通過本詩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這首小詩,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期間,聯系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處境,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作者既有對現實的失望,也有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雖然寫的是鮫人在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流淚。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化作了粒粒淚珠。作者寫鮫人,目的是寫自己的情感——流露出詩人對時代的失望和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念。這也是全詩抒發的感情。
(四)小結。
這首詩先寫實景,后展開聯想和想象寫虛,但絕不是生硬的拼湊。詩人的聯想和想象都是以前面的寫景作為基礎的。如果只寫景不聯想想象,全詩充其量只是一首寫景的好詩,不會有思想的深化;如果沒有寫景就直接地想象,就會顯得突兀,不自然,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二者相互融合,成為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給人以藝術的美感,共同營造了一曲“靜夜”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