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郭沫若詩兩首教學案
(五)全班齊讀這首詩。
(六)試著背誦這首詩。
三、拓展閱讀。
比較兩首詩在結構及寫景上的相似之處。
1.兩首詩結構上的相似之處。
兩首詩都是在前面寫景的基礎上,轉入想象世界,收尾都出人意料,讓人產生無窮的回味和神往。
2.兩首詩寫景上的相似之處。
兩首詩都是以前面的寫景作為基礎,想象起畫龍點睛的作用,二者融為一體。
四、布置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
2. 用自己的話描述《靜夜》里的想象世界。
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
(二)2.①表示時間是晚上,天已經黑了。
②看到了無數街燈點綴其間,像是夜空中的無數明星,無數明星也同樣像是地上的無數街燈。這一節,詩人把“街燈”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比喻成“街燈”,相映成趣,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形成一種回環往復的詩美。
③共同特點是“無數”和明亮。這種自然而然地把“街燈”與“明星”聯系起來的表現手法,我們稱為“聯想”。
街燈
(三)1.例:
•“世上沒有的珍奇”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富足。
•“閑游”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自在、舒適、幸福。
•“淺淺的”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自由,已經不是神話傳說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見一次。
•“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
2例:
•這首詩的語言好在詩句押韻、和諧。例如第一小節的韻腳“星”、“燈”。
•這首詩的語言好在用詞準確。例“珍奇”、“淺淺的”。又如“明”和“點”、“閃”和“現”。
•這首詩的語言好在語氣親切。例“我想”、“你看”。
•這首詩的語言好在表達信心很堅定。例“定”、“定然”。
……
3. 寫街燈用了“明”和“點”;寫明星用了“閃”和“現”。因為街燈是人使它亮的,所以用“點”;而星星本來就存在,只是隨著天色的昏暗而逐漸看清,所以用“現”。街燈亮后不會有明顯變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卻是不停地閃爍,所以用“閃”。
4.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課時
(二)1.第一節寫的是實景。淡淡的月光,籠罩著村外那一片松樹林;天上團團白云之間,星光點點。透過詩,讀者仿佛看到詩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踱到屋外,眼前是淡淡的月光籠罩下的松林,何等的清幽;詩人又向天上望去,團團白云間漏出了幾點星星,何等的靜謐。
2.
聯想 海霧模糊
月光 疏星 天河 鮫人在岸 想象
對月流珠
由月光疏星聯想到天河,又由天河想象鮫人在岸邊對月流珠——首先想象天河海霧模糊,再想象河岸邊有鮫人,又想象鮫人在對月流珠。
(三)這首小詩,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期間,聯系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處境,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作者既有對現實的失望,也有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雖然寫的是鮫人在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流淚。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化作了粒粒淚珠。作者寫鮫人,目的是寫自己的情感——流露出詩人對時代的失望和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念。這也是全詩抒發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