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課《皇帝的新裝》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童話的文學常識,理解文章蘊含的思想內容。
2、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童話中夸張和想象的作用。
教學方法:在“說故事—說人物—探主題—談看法”中步步提高。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先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今年多大年紀?60歲,對,再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這一生中最喜歡、最難忘的故事是哪一個?——《皇帝的新裝》。因為這個故事寫得實在太有趣,太好了。今天,讓我們一起學這篇課文,一起來分享它帶給我們的藝術感受吧。
二:初步感知
(1)請一個同學說說有關作者的情況。
安徒生,19世紀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代表作有《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裝》等。
(2)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它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易懂,情節曲折離奇,往往采用擬人的手法。
(3)分角色朗讀課文,(先給大家2分鐘找出角色)
敘述者,皇帝,老部長,誠實的官員,典禮官,小孩,爸爸,其余全體隨員,騎士,大家,街上和窗子里的人均由不當角色的同學齊讀。
(4)補充糾正字音:稱職 chèn 隨聲附和 hè 滑稽jī
駭人聽聞 hài
三、精細研讀
(1)研讀情節。先請大家找出文章的線索,然后請同學按線索復述故事并評價。
明線: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
暗線:先用一個字概括這篇文章的故事情節:騙
騙子騙人—皇帝受騙—官員助騙—百姓傳騙—小孩揭騙
假設這個故事就是某人在進行一次釣魚活動,那么是誰在釣魚?他在哪里釣魚?他的魚餌是什么?最后,又是誰把絲線剪斷了?
明確:是騙子在釣魚,在宮廷和大街上釣,魚餌是新裝,他釣到皇帝、大臣、百姓的賞賜或吹捧。最后被一個小孩剪斷了絲線。
(2)研讀人物,體會主旨:
a、先請同學們給課文加個副標題:一個……的皇帝
再想想課文中其他人物的性格。
明確:皇帝:昏庸、奢侈、虛偽、愚蠢、自欺欺人、色厲內荏
大臣:昏庸、虛偽、愚蠢、自欺欺人、阿諛逢迎
騙子;狡猾、貪婪、善于設騙
小孩;天真、誠實、無私無畏
b、下面我們請當年的三個人物:皇帝、騙子、小孩到臺上來,其余同學都是當年的百姓,可以對他們進行各種評判。相信大家一定有許多話要對他們說。(三個人物也可以做適當辯護)
四、拓展延伸
1、思考: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2、辯論:有人認為騙子的行為值得肯定,有人不同意,你呢?
3、寫作:假如游行過程中小孩子沒有說出真相,故事將如何發展?請續寫下去,假如小孩子說出真相,皇上實在難以再裝下去,故事又將如何發展?請續寫下去。
大臣助騙(虛偽自私、阿諛奉承)
騙子行騙(陰險狡猾,投其所好)
(虛榮昏庸愚蠢)皇帝受騙 騙 百姓傳騙(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