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蘇教七下)
②驢不勝怒,蹄之。(“蹄”,踢,用腳踢。這里作動詞用。)
四、問題研討
學生朗讀基本成誦后,重點討論下邊問題。
方法:先獨立思考,再互相討論。教師可巡回指導。理解每個問題,均應結合課文相關語句。
1.課文寫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可分為幾個層次? 各層次中表現(xiàn)虎的心理的詞語分別有哪些? 它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開始為什么害怕驢?虎后來又為什么吃掉驢?
——文中寫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可分為六個層次,即
(1)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4)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5)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第一層,寫虎被驢這個“龐然大物”所嚇住,“以為神”三個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寫活了。下面極形象地用“蔽”、“窺”、“稍”等詞,勾畫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態(tài)。
第二層,寫虎漸漸出來靠近驢,“憖憖然”寫出虎小心謹慎的樣子,希望能摸清驢的底細而又小心謹慎的心理。
第三層,寫虎被驢的叫聲嚇了一大跳,遠遠地逃走,以為將要來咬自己了。驢子不僅外形大,而是嗓門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驢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沒有對虎構成威脅,所以虎來來回回又觀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
第四層,寫虎日久天長,更加熟悉了驢的叫聲,又試探地靠近驢子,在它周圍走動,心有余悸,始終不敢向驢進攻。
第五層,寫虎又漸漸靠近驢子,又進一步戲弄它,碰闖、依靠、沖撞、冒犯它,來激怒驢子,看看驢還有什么本領。果然,驢禁不住發(fā)起怒來,使出了自己的絕招“蹄之”。經(jīng)過多日的調查研究,虎終于摸清了驢的虛實,自然非常高興。
第六層,寫虎吃掉了驢,取得了勝利。這一層寫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風大震,“跳踉大闞”,從動作、聲音兩個方面寫出它一往直前的氣勢,終于把龐然大物的驢吃掉。
——各層次中表現(xiàn)虎的心理的語句分別是“以為神”、“覺無異能者”、“莫相知”、“終不敢搏”、“以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見驢時,虎“蔽”“窺”,勾畫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驢一鳴,虎大駭,遠遁”,“駭”“遁”,進一步刻畫了虎的恐懼心理;接下來“稍出近之”、“往來視之”、“近出前后”直至“蕩倚沖冒”而激怒驢,寫虎再三試探,處處可見虎的生性大膽和工于心計;最后的“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等語句,句式短促,節(jié)奏鮮明,寫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滿的情態(tài)。
這些語句生動逼真地描繪了虎對驢的認識的全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且使其波瀾起伏,引人人勝。
——虎見到驢形體大,是個“龐然大物”,把它當作神奇的東西,所以非常害怕驢;又因為虎通過多次觀察,知道驢的本領只不過“鳴”和“蹄”,“技止此耳!”沒有什么別的能耐,才吃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