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教學案及答案
握程度。⑵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⑶ 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⑷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⑸略4. (略)三、(一)1. 丘 仲尼 春秋 思想 教育 儒 儒 孔子 言行 《孟子》《大學》《中庸》2.略3.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③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⑤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⑥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⑦三人行 必有我師 ⑧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⑨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⑩ 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4. 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⑵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真誠了呢? ⑶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的體會和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⑷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⑸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⑹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遙遠。⑺(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葉的。⑻ 自己所厭惡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5.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品德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6.成語: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不亦樂乎 擇善而從 7.①a d f g ②b c e 8.“點將過關”第①題:兩個“其”均作“他們”解釋,兩個“之”中第一個指代優點,第二個指代缺點。第②題:古漢語中的“三”往往不是實指,而是泛指多數,“三人”應譯為“幾個人”。(二)1.“女”通“汝”,讀rǔ,作“你、你們”講;“是知也”中的“知”通“智”,作“聰明”講 2.①了解 ②知道 ③記住 ④知道 知道⑤通“智”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啊 ②不到他想弄清楚問題而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不知道怎么說的時候,不去啟發他③不能舉一反三 4.第一則是論述學習態度的,第二則是論述學習方法的。第一則中,孔子認為要以老老實實的態度去對待知識,不可不懂裝懂。這是一句很好的治學格言。第二則中,孔子認為教育學生時要及時開導啟發,特別強調要舉一反三,即善于類推,觸類旁通。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