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課堂教學設計
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我不禁又對文言文教學多了一些思考:(一)調動經驗,縮小差距。文言文、現代文是一脈相承的,許多的語詞、語句、語義是相同的,學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詳的 成語、名言警句,學生積累的知識經驗、已有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基礎,這些與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經驗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調動,文言文與學生的距離就會大大消除。同時,還應加強學科間的整合,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尤其是歷史與政治學科,讓學生在自己熟知的“歷史背景中”采用合理的思維方式作出研討。
(二)調動情感,關注體驗。語文學習是以認知基礎上的體驗、感悟、熏陶為主體的。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卻每每發現學生與文言文文本之間缺乏對話,學生“活生生的體驗”及“自我的精神體驗”得不到重視和尊重,屬于學生自己的、自由的體驗被冷漠無趣的所謂翻譯所代替,學生學習的詩文似乎是與己無關,與情趣、精美無關的一堆符號。因此,調動經驗之后,還需對學生的情感體驗予以充分的關注,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想象,讓生活幫助他們來理解文本,促使他們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學之中。讓學生以感知為基礎,以吟誦品味為感情投入和個性理解為切入點,最終達到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心靈溝通”。(三)提高能力,激活課堂。語文能力是人的心理文化結構表現于語言層面的品位、格局和發展的傾向,其核心是語感,語感的獲得說到底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形成。我們應該關注文言文的文本特點,憑借“注釋”、“文言空白”,憑借工具書來培養學生的文言思維能力,通過誦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加入了學生知識與生活經驗,融入了學生情感體驗的文言文閱讀就是融入學生主體和個性見解的過程。,這從而從一個更高的層面和更廣闊的視角去把握文言文。通過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小組間的交流與探討等多種途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經歷“自由的言說”,自主的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海德格爾曾說:“語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動,”語言本身具有提高人類修養、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價值,加之文言文作為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大量的精神財富,我們何不在這片深邃的海洋中積極探索,在古文的世界中盡情沐浴人文素養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