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教案(精選9篇)
《趙普》教案 篇1
教材簡析文章圍繞“以天下事為己任”的中心,選擇了“刻苦讀書、奏薦人才”兩件事。理解文章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的寫法。在具體的敘事中善用細節刻畫人物是本文最大的特色,人物的舉手投足間盡顯其品質。寫趙普刻苦讀書,描寫的“闔戶啟篋取書”的細節,一個“闔”字表明排除一切干擾,專心讀書,見決心之大;奏薦人才,“跪而拾之……顏色不變”“補綴”的細節描寫,更是彰顯出趙普超人的毅力和堅定的意志。教學目標1、準確翻譯全文,注意重點字詞,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簡潔、運用細節描寫的方法。 3、了解更多學習刻苦、以天下事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教學重點1、 準確翻譯全文,注意重點字詞,背誦全文。 2、 運用細節描寫人物、敘事簡潔的方法。課前準備學生利用工具書和書下注釋,讀準課文,了解課文大意,提出疑難。上網或者閱讀書籍了解作者。課時安排 :1課時導入新課1、 毛主席在《沁園春•雪》中稱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我們在評論他們的功過得失時,我們常常發現他們的身邊總有賢臣相隨。同學們能從歷史長廊中舉出一些賢臣的例子嗎? (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來舉例,人物故事簡單敘述,切忌變成故事大會。)2、 學生舉例,教師補充,引出趙普。趙普,北宋大臣。后周時趙匡胤的幕僚,策劃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奪取政權,后任宰相。太宗時又兩次任宰相。他少時為吏,讀書不多。趙普曾經對宋太宗(趙匡義)說過這么一段話:“臣平生所知,無不出此。昔以其(指《論語》)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簡單介紹人物,可以參考頁下注釋。) 檢查預習學生齊讀課文,教師再范讀全文,最后請個別學生朗讀。糾正字音:篋、牘、綴、卒、吏、論語 (朗讀的形式可以多樣,但學生在讀時一定要注意糾正字音和節奏,力求讀出美感和語感。)學習課文1、文章寫了趙普的哪兩件事?參考:刻苦讀書與奏薦人才。3、 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互動翻譯文章。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關鍵字詞的古今異義。咀嚼品味1、 通過文中所寫的兩件事,請你評價一下趙普是個怎樣的人?具有超人的毅力、堅強的意志。2、 試舉例說明本文刻畫人物時運用的細節描寫并理解其作用。刻苦讀書:“闔戶啟篋取書”四薦人才:“跪而拾之……顏色不變”“補綴”教者明確:這些都是一些生動感人的細節描寫,分別寫出了太祖怒不可遏的樣子;寫出了趙普的沉著鎮定;寫出了趙普超人的毅力和耐心、堅定的意志。表現了趙普為國薦才的精神。課堂鞏固自由朗讀課文,鞏固知識。拓展延伸教師過渡語:古往今來,“刻苦讀書”和“以天下事為已任”的人和故事層出不窮,你能試著舉出一兩個嗎?并談談他們對你成長的影響。課堂總結學生再讀課文自己概括文章內容及其主旨。板書內容 中 心 寫法刻苦讀書 勤 奮 細節描寫四奏人才 以天下事為己任 概括敘述
《趙普》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
2.學習運用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
3.結合課文內容,認識趙普的勤奮學習、學以致用、為國薦才的精神。
課前預習:
1.查工具書解決古文中的生字詞,借助注釋,了解文章大意,能讀通課文。
3.上網或圖書館查找趙普的資料,了解趙普生平事跡:趙匡胤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金匱之盟等。
課堂學習:
一、導入新課:
1.師:“人生不可無書”。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明白,刻苦讀書才可能成為有用之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那么讀書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學生發言后,不忙著下結論)請同學們從北宋著名大臣趙普身上來對照一下吧!
2.學生交流展示收集的有關趙普資料,較多的了解趙普其人其事,激發學習的興趣。
3.學生展示預習卡積累的字詞情況,對文章理解進行質疑。
二、朗讀課文,培養文言語感能力
1.教師組織學生用范讀、學讀、比讀等多種方式朗讀。
2.學生根據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朗讀,最終做到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受。
三、疏通文章。
1.學生獨立學習。
看注釋,借助工具書,譯出大意。
2.老師巡視,借機做好個別輔導。
3.學生合作學習,先四人小組交流,然后全班討論明確。
4.教師組織討論、歸納,幫助學生積累重點詞句。
四、評價人物,探究寫法
1.教師設疑導學。趙普是怎樣一個人?你覺得文章中哪部分寫的最精彩?趙普舉薦何人?作者沒寫舉薦的原因,沒有記敘趙普與太祖的對話,這樣寫突出了什么?
2.學生思考、討論。
3.教師組織交流歸納。
板書
內容: 中心 寫法
刻苦讀書 勤奮 細節描寫
四奏人才 以天下事為己任 語言簡潔
五、研究學習
1.教師出示材料。(投影)
資料上說:“趙普少時為吏,讀書不多,相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課文中,趙普晚年讀書勤奮,整天讀書,死后書箱里就是一部《論語》。
2.學生根據材料,說一說自己的研究發現。
3.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并點撥研究的角度、方法。
六、加深理解,能力遷移。
1.學生朗讀課文,加深理解。
2.教師鼓勵學生質疑及開放性題目設計。
3.學生按要求積極參與。
4.教師組織學生解疑及對設計題作積極評價。
七、課后學習
整理本課出現的詞類活用現象及特殊句式。
《趙普》教案 篇3
趙普
學習目標:
1、 準確翻譯全文,注意重點字詞,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 學習本文敘事簡潔、運用細節描寫的方法。
3、 了解更多學習刻苦、以天下事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學習重點、難點:
1、準確翻譯全文,注意重點字詞,背誦全文。
2、運用細節描寫人物、敘事簡潔的方法。
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講解 誦讀
教學手段: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許多大膽進諫的忠臣,請同學們列舉幾個例子,如:魏征、商鞅等。正是因為他們,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一位冒死舉薦人才的忠臣——趙普。
二.點撥正音、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再范讀全文,最后請個別學生朗讀。
糾正字音:篋、牘、綴、卒、吏、論語
三.背景知識及相關背景
1、關于《宋史》:
《宋史》,元代脫脫等撰。四百九十六卷,修于順帝至正三年到五年。紀傳體宋代史。首創《道學傳》,以道學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本書卷帙浩繁,成書倉促,北宋詳,南宋略,理宗、度宗以來尤多缺漏。資料剪裁、史實考訂,論舛頗多。如紀志表傳間相互矛盾,一人兩傳,有目無文等。但保存了不少今已散失的原始資料,為研究宋代歷史的基本史料之一。明、清以來對《宋史》進行改作或補充者頗多,成書的有柯維騏《宋史新編》、錢士升《南宋書》、陸心源《宋史翼》等。
2、趙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則平。祖為幽州薊(今北京西南)人,遷鎮州(今河北正定),再遷洛陽。后周時為趙匡胤的幕僚,任掌書記,策劃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奪取政權。宋初任樞密使,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納其建議,選拔各地精兵充禁軍,削弱地方武力;實行更戍法,經常變換軍隊防地,使兵將分離;解除石守信等兵權,防止大將奪取帝位。對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統一戰略及對遼采取守勢的策略,都參與謀劃。太宗時又兩次為相,淳化三年(922年)因病辭職,封魏國公。他少時為吏,讀書不多,相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四.重點字詞句及全文的翻譯。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古今異義、固定句式(“九陰真經”:增、刪、
留、換、移、固、意、直和定)
參考譯文
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他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勸他讀書。他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整天在讀。到了第二天,辦理政務時,處理決斷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開書箱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
趙普性格深沉而嚴肅剛正有原則,雖然多嫉妒而好勝,但能以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職位上的人許多都拘謹顧小節而遇事沉默不言,趙普則剛毅果斷,沒有誰能與他相提并論。他曾經推薦某人擔任某個官職,太祖不用這人。趙普第二天又上奏請用這人,太祖還是不用。第三天,趙普還是上報這人。太祖生氣了,撕碎了趙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趙普臉色不變,跪在地上把碎片拾起來帶回了家,過些日子把這些舊紙片補綴起來,重新像當初一樣拿去上奏。太祖這才清醒過來,最終任用了這個人。
五.整體感悟
1、 謀篇立意
本文寫了趙普的哪兩件事?
[明確]課文共兩段,主要寫了趙普的兩件事:刻苦讀書,奏薦人才。表現了一個主題:趙普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2、文章脈絡
[明確]文章記了兩件事,第一段主要寫趙普刻苦讀書。在這一部分中,作者用了“晚年手不釋卷”、“闔戶啟篋”、“讀之竟日”來表現趙普的勤奮學習精神。
第二段中,通過趙普“四奏薦人”的事跡,體現了趙普為國薦才的精神。其中,細節描寫如“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對表現人物的性格起著重要的作用。
六.細讀課文,思索:
1、通過文中所寫的兩件事,你認趙普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具有超人的毅力、堅強的意志。
2、本文刻畫人物善于運用細節描寫,試舉例說明。
[明確] “闔戶啟篋取書”、“普顏色不變”、“補綴舊紙,復奏如初”。
七.自由朗讀課文,鞏固知識。
八.過渡語:古往今來,“刻苦讀書”和“以天下事為已任”的人和故事層出不窮,你能試著舉出一兩個嗎?并談談他們對你成長的影響。
九.總結:側重鼓勵大家胸懷天下、刻苦學習。
十.作業:
1、背誦課文。
2、重點字詞句的練習。
3、收集刻苦學習的名言、名句、故事。
《趙普》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1、準確地翻譯全文,背誦全文;
2、學習本文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和敘事簡潔的方法;
3、學習趙普超人的毅力和堅定的意志。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引述“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激發學習的興趣。
二、商量確定本課的學習方式
讀 譯 講,以讀為主。
三、熟讀背誦課文。
1、 自讀,將自認為難讀難寫的字詞寫到黑板上。例如:
寡 闔 篋 薨 齷齪 循默 奏牘 補綴
2、 指名讀,糾正誤讀處。
3、 領讀。
4、 訓練快速讀。
師示范讀,計時。生練習,自薦快速讀比賽。
5、 練習背誦。
師生比賽背誦,看誰錯誤少。
四、合作翻譯課文。
1、 兩人一小組,對照書下注釋,試譯課文。
2、 質疑。師將學生提出的疑問中的重要點板書,精講。
(1) 太祖常勸以讀書。(省略句、倒裝句)
(2) 讀之竟日。(倒裝句)
(3) 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
(4) 碎裂奏牘擲地。(使動用法)
注:有些知識只要求學生了解,不要求掌握。
3、 學生翻譯全文。
五、簡析、精講課文。
1、 概括課文內容。
2、 從文中找出能表現趙普讀書勤奮的詞語。
3、 比較三、四兩次上奏與一、二兩次上奏在寫法上的不同。精講細節描寫的作用。
4、 歸納趙普的性格特征,歸納文章中心。
六、小結、布置作業 。
1、 整理筆記。
2、 閱讀《狂生趙普》一文。
《趙普》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宋史》,主要寫了兩件事:刻苦讀書和推薦人才,表現了一個中心:趙普能以天下事為已任。課文刻畫人物,善于運用細節描寫的方法,敘事簡潔沒有冗筆。
教學目標 :
1、 準確翻譯全文,注意重點字詞,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 學習本文敘事簡潔、運用細節描寫的方法。
3、 了解更多學習刻苦、以天下事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教學重點:
1、準確翻譯全文,注意重點字詞,背誦全文。
2、運用細節描寫人物、敘事簡潔的方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毛主席在《沁園春•雪》中稱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我們在評論他們的功過得失時,我們常常發現他們的身邊總有賢臣相隨。同學們能從歷史長廊中舉出一些賢臣的例子嗎?
二、學生舉例,教師補充,引出趙普。
趙普,北宋大臣。后周時趙匡胤的幕僚,策劃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奪取政權,后任宰相。太宗時又兩次任宰相。他少時為吏,讀書不多。趙普曾經對宋太宗(趙匡義)說過這么一段話:\\\"臣平生所知,無不出此。昔以其(指《論語》)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三、學生齊讀課文,教師再范讀全文,最后請個別學生朗讀。
糾正字音:篋、牘、綴、卒、吏、論語
生回答:本文寫了趙普的哪兩件事?
刻苦讀書與推薦人才。
四、重點字詞句及全文的翻譯。(見幻燈片3——9)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古今異義、固定句式(“九陰真經”:增、刪、留、換、移、固、意、直和定)
五、細讀課文,思索:
1、通過文中所寫的兩件事,你認趙普是個怎樣的人?
具有超人的毅力、堅強的意志。
2、本文刻畫人物善于運用細節描寫,試舉例說明。
“闔戶啟篋取書”、“普顏色不變”、“補綴舊紙,復奏如初”。
六、自由朗讀課文,鞏固知識。
七、過渡語:古往今來,“刻苦讀書”和“以天下事為已任”的人和故事層出不窮,你能試著舉出一兩個嗎?并談談他們對你成長的影響。
八、總結:側重鼓勵大家胸懷天下、刻苦學習。
九、作業 :
1、背誦課文。
2、重點字詞句的練習。
3、收集刻苦學習的名言、名句、故事。
十、備課素材:
從宋太祖取得政權開始,到平定南方,趙普是主要的謀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趙普為宰相,事無大小,都跟趙普商量。
趙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來,他的學問差得多。他當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勸他讀點書。趙普每次回家,就關起房門,從書箱里取書,認真誦讀。第二天上朝處理政事,總是十分敏快。后來,家里人發現,他的書箱里藏的不過是一部《論語》。于是人們就流傳一種說法,說趙普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的。
宋太祖信任趙普,趙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堅持自己意見。有一次,趙普向宋太祖推薦一個人做官。接連兩天,宋太祖沒有同意。第三天趙普上朝的時候,又送上奏章,堅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薦,這下可觸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成兩半,扔在地上。
趙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來,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趙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來,過了幾天,又帶著它上朝交給宋太祖,宋太祖見趙普態度這樣堅決,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見。
再有一次,趙普要提拔一名官員,宋太祖不批準。趙普就像前次一樣堅持自己意見。宋太祖說:“我就是不準,你能怎么樣?”
趙普說:“提拔人才,都是為國家著想,陛下怎能憑個人的好惡專斷!”
宋太祖聽了,氣得臉色變白,一甩袖就往內宮走。趙普緊緊跟在后面。宋太祖進了內宮,趙普站在宮門外不走。
宮門前的衛士見宰相站在門口不走,只好向宋太祖回報。這時候宋太祖氣已經平了,就叫太監通知他,說皇上已經同意他的請求,叫他回家。
十一、教學后記:
1、由于上期在教學《幼時記趣》、《三峽》等古詩文時,我注意要求學生讀準文言文的停頓、重音等知識,同時向學生講解了古文翻譯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文言文翻譯的“九陰真經”、“三字經”),因此,本學期在講《趙普》一文時,學生基本能準確朗讀課文的節奏,基本能回憶起文言文翻譯的一些注意事項,并運用到重點字詞句的翻譯中。
2、從本學期開始,我每周向學生提供一至兩篇淺顯的文言文,并分層進行練習,讓學生培養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3、本課的教學,我改變了上期精講全文字詞的做法,實行重點突破,并利用幻燈片展示我的做法,讓學生抓住重點進行學習,效果明顯。
《趙普》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
1 準確翻譯、背誦全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 學習本文敘事簡潔、運用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
3 了解更多刻苦讀書,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課前學習:
1 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自譯課文,圈劃疑難。
課堂學習:
一 導課:毛主席在《沁園春 雪》中稱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我們在評論他們的功過得失時,我們常常發現這些英雄的身邊總有賢臣相隨。同學們能從歷史長廊中舉出一些賢臣的例子嗎?
二 學生舉例,教師可適當補充,并引出趙普。
三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再齊讀課文,然后請學生個別朗讀。
四 翻譯全文
1 學生自譯課文,質疑,師生解疑。
2 請學生全文翻譯,讓其他學生幫助糾錯。
(注:教師在這一環節可將文言文翻譯的常識滲透給學生,如保留法、補充法、調整語序法,并突出詞類活用的字。)
五 細讀課文,思考:
1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的兩件事,并說說從中可以看出趙普的哪些性格特點?
2 本文刻畫人物語言簡潔,且善用細節描寫,請舉例說明。
六 自由朗讀課文,鞏固知識。
七 過渡語:古往今來,“刻苦讀書”及“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和故事層出不窮,你能分別舉出一二,并談談他們對你的成長所產生的影響嗎?
八 學生交流
九 總結:側重鼓勵大家胸懷天下,努力學習。
十 課后作業 :
1 背誦課文
2 整理有關刻苦學習的成語、名言、故事。
《趙普》課堂掠影
江蘇金壇社頭中學 213231 沈蕓霞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趙普》中“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以下是該課的一個片段:
師:“古代諸侯或大官死叫做‘薨’。”那你還知道對死的其他別稱嗎?
生:駕崩是稱天子之死。
生:還有稱太史之死的卒,稱諸侯之死用賽。
師:看來同學們的積累還是很多的。這些都是社會某一階層的特定用詞,那對普通人又是如何說呢?
生:一般人死都稱逝世,去世。
生:壽終正覆。
師:什么人才如此說?
生:成年男子特別老年男子的死才用壽終正覆。
生:未成年人死亡稱做溺。
生:用“長逝”稱年高有德的人之死。稱年高的長輩之死用“百年”。
古稱成仙為羽化,稱年高或尊長者之死。
生:登仙,舊時稱老年人之死。作古:舊時稱年長者之死。
生:有人被迫害或發生意外而死亡叫遇難。因意外之事而死稱遇害。
師:以上稱呼從詞的感情色彩上講都是中性,那對死之稱可有帶褒義或者貶義的呢?
生:見閻王指做過壞事的人之死。
生:上西天也指做過壞事人的死亡。
生:就義:稱為了正義事業被敵人殺害者。
生:稱那些為國難、為國家民族利益而獻生的人為用殉國。殉難同樣也是這個用法。
師:同學們的知識真是豐富,只要如此積累下去,再憑同學們的鉆研精神,相信你們能一定能成為知識型的學生。
本處教學細節,并不是刻意追求語文知識,而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趙普》教案 篇7
普少習吏事,寡( )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 ( )戶啟篋( )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 ),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 )齪( )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 )擲( )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 )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一、 在( )中給前面的字注音。
二、 填空:
1.《趙普》選自《 》。本文寫了趙普的兩件事:一是 ;一是 。
2.“手不釋卷”這一成語的意思是 ,形容 。
3. “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這一細節寫出太祖 的樣子。
4. “ , ”“補綴舊紙”這一細節描寫表現出趙普 的態度。
三、解釋下列詞語:
1.習( ) 及( ) 第( ) 闔( )篋( ) 竟日( ) 寡( ) 臨政( )薨( ) 深沉( )岸谷( ) 忌克( )明日( )齷齪( ) 循默( )碎裂( )顏色( ) 乃( ) 卒( )
2. 以天下事為己任( ) 明日( ) 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
嘗奏薦某人為某官( ) 他日( ) 跪而拾之以歸( )
讀之竟日( )
跪而拾之以歸( )
四、翻譯下列句子:
1.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
2.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
3.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4.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5.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
6. 太祖怒,碎裂奏牘( )擲( )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7. 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
五.回答下列問題:
1. 文中“闔戶啟篋取書”這一細節描寫,表現了趙普怎樣的性格特征?
2. 趙普為什么要三番五次地奏薦某人為官而不懼觸犯太祖?
3.課文第二段寫趙普奏薦人才時有哪些細節描寫?你從中可以看出趙普有什么性格特征?
4.“晚年手不釋卷”“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等可看出趙普的什么精神?哪些句子體現了趙普讀書的效果和學以致用的精神?
5.趙普到了晚年還手不釋卷,這給你什么啟迪?你還能舉一、兩個古代勤奮學習的讀書人的事跡嗎?
6、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趙普“以天下為己任”?(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7、“太祖乃悟”中太祖“悟”的是什么?“卒用其人”說明太祖是個什么樣的人?
《趙普》教案 篇8
設計:malse 完成時間:25分鐘
班級: 學號: 姓名: 得分:
〈一〉(62分)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趙普》選自《 》,趙普,字 , 代著名 家,自古有“ ”的說法,文中“太祖”指 。(12分)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20分)
(1)寡學術 (2)手不釋卷
(3)每歸私第 (4)闔戶啟篋
(5)既薨 (6)發篋視之
(7)齷齪 (8)碎裂
(9)及為相 (10)卒用其人
3、翻譯下列句子。(20分)
(1)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
(2)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
(3)以天下事為己任
(4)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
4、概括本文記敘了趙普的哪兩件事。(4分)
答:
5、閱讀文章后,你認為趙普是怎樣的一個人?請再舉一個這樣的人(寫出姓名即可)(4+2分)
答:
〈二〉(22分)
讀下面短文,回答有關問題:
裴光德在中書(指中書省),故人求京府判司。公曰:“此官與公不相當。不敢以故人之私,隳朝廷綱紀。他日有瞎眼宰相憐公者,不妨卻得。某必不可。”
選自趙璘《因話錄》
1、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字詞:(8分)
(1)故人求京府判司 (2)此官與公不相當
(3)不敢以故人之私 (4)他日有瞎眼宰相憐公者
2、翻譯下列句子:(2分)
此官與公不相當:
3.、“某”指不直接說明的人、事、物以及時間地點等,如某時、某地、某人。上文中“某必不可”的“某”,根據文中語言環境,應該解釋為 比較好。(2分)
4、文中的“故”是多義詞,主要有以下幾個義項:a.原來,仍然;b.原因,緣故;c.故意,特意;d.因此,所以。請根據你對下列句子的理解,為每個句子中的“故”選擇恰當的義項(填序號即可):(6分)
(1)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
(2)故時有物外之趣。( )
(2)公問其故。( )
5、文中的裴光德不給故人官職的理由是什么?請你據此說說裴光德是個怎樣的人。(2+2分)
〈三〉(16分)
永(永:即永州)之氓(氓:民,百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湘水:即湖南境內的湘江)。中濟,船破,皆游。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貨:這里指錢)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選自《柳河東集》)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中濟,船破,皆游 (2)曰:“何不去之?”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永之氓咸善游。
(2)汝愚之甚。
3、本文刻畫了一個守財奴的形象,文中主要運用了 和 的描寫方法。(4分)
4、根據文章內容,請你說說文中永之氓溺死的原因,并談談從中你受到的啟示。(4分)
《趙普》答案
〈二〉1、(1)老朋友 (2).給 (3).因為 (4).同情。 2、(1)這個官給你不合適。3、某人(指我)4、(1)a(2)d(3)b 5、此官與公不相當;秉公行事,不徇私情。(意對即可)
〈三〉1、⑴全,都⑵除去,拋棄 2、⑴永州的百姓都擅長于游泳。⑵你太愚蠢了。 3、語言描寫、動作描寫 4、原因:過分看重錢財。啟示略。
《趙普》教案 篇9
江蘇金壇指前中學 213234 施小民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趙普》中“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以下是該課的一個片段:
師:“古代諸侯或大官死叫做‘薨’。”那你還知道對死的其他別稱嗎?
生:駕崩是稱天子之死。
生:還有稱太史之死的卒,稱諸侯之死用賽。
師:看來同學們的積累還是很多的。這些都是社會某一階層的特定用詞,那對普通人又是如何說呢?
生:一般人死都稱逝世,去世。
生:壽終正覆。
師:什么人才如此說?
生:成年男子特別老年男子的死才用壽終正覆。
生:未成年人死亡稱做溺。
生:用“長逝”稱年高有德的人之死。稱年高的長輩之死用“百年”。
古稱成仙為羽化,稱年高或尊長者之死。
生:登仙,舊時稱老年人之死。作古:舊時稱年長者之死。
生:有人被迫害或發生意外而死亡叫遇難。因意外之事而死稱遇害。
師:以上稱呼從詞的感情色彩上講都是中性,那對死之稱可有帶褒義或者貶義的呢?
生:見閻王指做過壞事的人之死。
生:上西天也指做過壞事人的死亡。
生:就義:稱為了正義事業被敵人殺害者。
生:稱那些為國難、為國家民族利益而獻生的人為用殉國。殉難同樣也是這個用法。
師:同學們的知識真是豐富,只要如此積累下去,再憑同學們的鉆研精神,相信你們能一定能成為知識型的學生。
本處教學細節,并不是刻意追求語文知識,而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