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三首(精選4篇)
古代詩詞三首 篇1
一、重點提示學習目標:1、領會詩詞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詞的藝術特點3、體味語言的精練知識點:1、《木蘭詩》與《樂府詩集》:北朝民歌大多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歌曲,《木蘭詩》是長篇敘事詩,是北朝民歌中最為杰出的作品。樂府詩是漢魏六朝文學史上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樂府詩集》是宋朝郭茂倩編的,《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是樂府民歌中的“雙璧”。2、白居易的“諷喻詩”:白居易詩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他最重視的諷喻詩,這些詩廣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極大的同情。《觀刈麥》也是一首敘事詩。3、愛國詩人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其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與蘇軾接近,世稱“蘇辛”。他也是我國歷史上值得紀念的抗金英雄。4、《木蘭詩》主要內容:本詩敘述的是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開篇寫木蘭無心織布,造成懸念。接著寫木蘭辭別父母,既描寫了宿營地夜晚空寂荒涼的景象,渲染了凄涼悲壯的氣氛,又表現了木蘭思念家鄉的細膩的少女情懷。木蘭在戰場上的英勇作戰文章略寫,凱旋后,她不慕功名利祿,辭官還鄉,表現了對家鄉對親人對和平的熱愛。回家后,家中一片歡樂。恢復女兒身的木蘭出門看伙伴,用伙伴們的驚嘆來襯托木蘭的機智,形成喜劇的結局。最后以雙兔比喻,對木蘭作了謳歌和贊美。5、《觀刈麥》主要內容: 這首詩描寫農民冒著酷暑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一位貧婦人之口,訴說當時租稅剝削的沉重和農民生活的痛苦。開頭四句交待小麥成熟的季節,引出下面麥收的忙碌和辛苦,“足蒸……”四句實寫割麥場景,并對心理加以刻畫。接著寫了一位拾麥者,這就令人思考沉重的社會現實。末六句將官吏的舒適富裕與農民的辛勞貧困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觸景生情,感到慚愧,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6、《破陣子》主要內容: 辛棄疾寫這首詞時,已經辭官在江西上饒農村閑居,可是他仍不忘戰斗生涯,不忘為國捐軀。“夢回”以下描寫的戰爭場面不過是他舊夢重圓,“秋”既寫了戰爭爆發的季節,也為戰士出征增添了肅殺氣氛。“馬作”句形成激烈的戰爭場面,但作者雄心再高,也只能跌到現實中,末一句以沉痛的慨嘆,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上下貫通,一氣呵成,所寫的悲與壯、理想與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朽無能,以及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苦悶心情。 二、練習1、解釋(1)百千強( ) (2)市鞍馬( ) (3)朔氣( ) (4)旦辭( )(5)隴黃( ) (6)秉遺穗( ) (7)歲晏( ) (8)麾下炙( )2、默寫:(1)《木蘭詩》中寫木蘭為出征進行積極準備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描寫木蘭軍營中寒苦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詩云:“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木蘭詩》中有相似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觀刈麥》中描寫農家辛苦勞碌的生活圖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觀刈麥》中表現農民反常矛盾心理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觀刈麥》中交待農民如此辛苦的原因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觀刈麥》中表現作者對農民同情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木蘭詩》中以兔為喻贊美木蘭機智聰明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木蘭詩》表現了木蘭思念家鄉的細膩的少女情懷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表現木蘭勤勞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用夸張手法表現木蘭的矯健英姿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破陣子》中寫夢中慰勞將士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破陣子》中描寫激烈戰爭場面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破陣子》中表現詩人空有一腔壯志卻報國無門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對《木蘭詩》一詩理解有誤的一項:( )a、“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句用對偶、夸張的手法,從側面烘托木蘭英勇善戰、戰功赫赫。b、這首詩選自宋朝郭茂倩寫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的一首北方民歌c、詩中東西南北四句排比,把木蘭及其一家緊張而又周密的準備氣氛完全烘托出來了d、這首詩對木蘭從軍緣由、離別、辭官和還家寫得比較詳細,對戰爭生活寫得比較簡略。4、對《破陣子》一詞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首詞描寫了看劍、聞角、分炙、奏樂、點兵、殺敵等多種軍營生活 b、這首詞展現了醉態、夢境、往事、理想和現實等多層面的人生境界c、這首詞前九句追憶往事,豪情滿懷;結尾一句,語意陡轉,點出理想與現實、希望與失望等多重矛盾 d、這首詞成功運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場”“的盧”等多個典故。5、木蘭是怎樣的一個人?你還能列舉出我國幾個保家衛國的巾幗英雄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木蘭詩》結尾中產生一個成語:______________,解釋這個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詩詞三首 篇2
古代詩詞三首(蘇教版七下)
教學目標
1.理解木蘭這一人物形象,學習木蘭的精神和品格。
2.學習民歌的語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木蘭這一人物形象,學習木蘭的精神和品格。
2.學習民歌的語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小黑板或課件。設計思路
詩歌的學習一定要多讀,本節課引導學生朗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民歌的語言特色,了解木蘭的形象。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1.教師導入 。
學生聽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自由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導入 新課。(板書課題。)
2.文學知識介紹。
(1)讓學生進行介紹。
(2)明確:(出示幻燈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詩是一首北朝民歌,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
二、自主學習
師:這首詩記敘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花木蘭勤勞、智慧、勇敢、堅強和不貪圖利祿的高貴品質,以及愛國愛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學課文,注意以下問題:(出示幻燈片2。)
1.認真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同桌輪讀,選用你最喜歡的方式閱讀這首民歌,注意朗讀的節奏和重音。
2.畫出并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為好的詞、句、段。
3.利用古漢語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詞的音義、精彩詩句等內容制作學習卡片,并試著翻譯課文。
4.本詩敘述情節詳略得當,請作簡要分析,并概括這首敘事詩的內容。
5.本詩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語言特色。
6.你覺得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
7.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三、合作學習 ‘
1.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自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2.在班上研究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四、反饋交流
1.給加點字注音。(出示幻燈片3。)
機杼可汗燕山鞍韉撲朔迷離金柝
要求:讓一名學生起來讀,如果有讀得不正確的,請其他同學進行糾正。
2.利用古漢語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詞的音義、精彩詩句等內容制作學習卡片,并試著翻譯課文。 .
明確:(交流制作的學習卡片,教師引導學生翻譯課文,根據情況進行講解。)
3.本詩敘述情節詳略得當,請作簡要分析,并概括這首敘事詩的內容。
明確:(詳寫:從軍的緣由、離別、辭官和還家。略寫:出征前的準備、軍旅征戰生涯。內容:這首長篇敘事詩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4.本詩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語言特色。
明確:(整首詩大量運用了民歌常用的藝術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復、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整齊的律句,句型有長有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教師適時舉例說明。)
5.你覺得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結合詩歌內容,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
6.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把喜歡的原因與同桌進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7.背誦詩歌。檢查背誦。
8.重點研討課文第4自然段。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出示幻燈片4。)
①概括本段內容。
②分析本段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組代表交流發言。
明確:(①木蘭的征戰生涯。
②對偶。作用:筆墨精煉,對仗工整,音調鏗鏘,氣氛雄壯悲涼。
③過渡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五、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不必只局限一個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在課堂上進行,如無時間可不進行。)
《新課標作業 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七、布置作業
《新課標作業 設計》中的“閱讀理解”的第一部分。板書設計
木蘭詩
1.人物形象。
2.語言特色。
觀刈 麥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觀刈麥》,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
2.通過學習《破陣子》,體會作者壯志未酬的心情。教學重難點
1.通過學習《觀刈麥》,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
2.通過學習《破陣子》,體會作者壯志未酬的心情。辯教學準備
小黑板或課件。設計思路
引導學生朗讀詩歌,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要重視朗讀,讓學生達到成誦的程度。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1.教師導人。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民歌《木蘭詩》,了解了花木蘭的傳奇故事,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詩和一首宋詞,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體會辛棄疾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心情。(板書課題。)
2.作者介紹。
(1)讓學生進行介紹。
(2)明確:(出示幻燈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觀刈麥》作者自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遷居下邦。
(今陜西省渭南縣。)其詩善于敘述,語言淺顯,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敘事詩,是他創作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
《破陣子》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發揚了蘇軾的詞風,是文學史上杰出。的豪放詞人,后世以“蘇辛”并稱。著有《稼軒長短句》。二、自主學習
師:《觀刈麥》這首詩描寫了農民冒著酷暑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一位貧苦農婦之口,訴說當時租稅剝削的沉重和農民生活的痛苦。
同學們,下面請大家自學課文,注意以下問題:(出示幻燈片2。)
1.認真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同桌輪讀,選用你最喜歡的方式閱讀詩詞,注意朗讀的節奏和重音。
2.畫出并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為好的詞、句。
3.學生再讀詩歌,試著翻譯詩歌,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寫景物的句子表現出勞動環境的艱苦?哪些詩句表現了作者對農家
的關心和同情?
5.詩中“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貧婦人”還是正在勞動的農民?“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讀詩歌,背誦詩歌。
7.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三、合作學習
1.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自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2.在班上研究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四、反饋交流
I.給加點字注音。(出示幻燈片3。)
刈荷簞餉灼秉麾炙的盧
要求:讓一名學生起來讀,如果有讀得不正確的,請其他同學進行糾正。
2.翻譯詩歌,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明確:(教師引導學生翻譯詩歌,了解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勞動人民的艱辛,希望統治者能以百姓為重。).
3.哪些描寫景物的句子表現出勞動環境的艱苦?哪些詩句表現了作者對農家的關心和同情?
明確:(詩中景物描寫:“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對農家同情、關心的句子是:“聞者為悲傷”“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4.詩中“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貧婦人”還是正在勞動的農民?“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確:(“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勞動的農民。
“聽其相顧言”的“其”指代割麥的農民和拾麥穗的婦人。)
5.背誦詩歌,檢查背誦情況。
6.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句子,并把喜歡的原因與同桌進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7.重點研討《破陣子》一詞。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出示幻燈片4。)
①解釋詞語。
麾下: 了卻:
②“了卻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
③詞的最后一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小組代表交流發言。
明確:(①部下。 完成。
②收復中原,實現國家統一的大事。
③表現了作者的理想無法實現的悲憤和對統治者強烈不滿的思想感情。)五、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不必只局限于一個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在課堂上進行,如無時間可不進行。)
辛棄疾最后感嘆“可憐白發生”,請你寫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場上體會一下辛棄疾當時的心情。七、布置作業
《新課標作業 設計》中的“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板書設計
觀刈麥
白居易
1.內容、感情。
2.背誦詩歌。
破陣子
辛棄疾
1.內容、感情。
2.背誦詞。
古代詩詞三首 篇3
基礎題
1.辨字組詞。
2.填空。
(1)《木蘭詩》選自宋朝________編的________,這是________的一首民歌。
(2)《觀刈麥》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
(3)《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之》作者________,號________。
3.解釋句子中加粗的詞語。
(1)昨夜見軍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為市鞍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雄兔腳撲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雌兔眼迷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雙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觀刈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婦姑荷簞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氏長慶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五十弦翻塞外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寫出下列詩句的意思。
(1)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2)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3)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5.詩句默寫。
(1)萬里赴戎機,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鐵衣。
(3)木蘭不用尚書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田家少閑月,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夢回吹角連營。
(6)馬作的盧飛快,________________。
6.《觀刈麥》中“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表現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能力題
7.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①今天,大家在講科技的時候都要講創新,“創新”在中國已經是一個非常流行的名詞,在報上經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樣才能鼓勵創新呢?這(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有深深的感受。因為我是在中國出生、成長,念完了中學、大學,還拿到了一個碩士學位之后才到美國去的,博士學位是在美國拿的,然后做研究、教書,到現在已經五十多年。我覺得自己對中國、美國的教育都有相當深入的認識。這兩個教育是相當不一樣的,這兩個不同的教育在怎樣鼓勵創新這件事情上的差異,值得我們沉思。
②到底這兩種教育哪個好?這(乙)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要用一分為二的方法來仔細了解和探討。我認為,這兩種教育都能夠鼓勵創新,不過它們各自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產生的最大效應是不一樣的。我覺得,美國的教育對排在前面30%~40%的學生是有益的,因為這些學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訓練,他們可以跳躍式學習,給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發展出很多東西,當然他的知識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很多漏洞,但是如果他真是很聰明的話,將來他自己可以彌補這些漏洞。所以這種學生受到美國式的教育訓練,會比較快,比較容易成功。可是亞洲的教育對排在后面30%~40%的學生有益處,為什么呢?因這些學生通過按部就班的訓練,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其他聰明的學生競爭,因為他有扎實的知識,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幾天就可以學會的東西。這方面我有親身的體驗。
③記得我剛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念研究院,兩三天后就看見很多同學都非常聰明,隨便講什么題目好像都知道,當時我覺得美國的學生很厲害。可是過了兩個月之后,我發現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為他們對名詞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連問他三個問題,他就回答不上來了。所以到了考試的時候,我們的分數比他們的高得多。
④回到剛才那個問題上,究竟哪一種教育比較好呢?或者說對于學生來講,應該著重哪一種教育?我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你討論的是一個美國的學生,那就鼓勵他多進行一些有規則的訓練,如果你討論的是一個亞洲學生,他的教育是從亞洲開始的,那么就需要鼓勵他去挑戰權威,以免他太膽怯。
(1)文中(第一段和第二段)加粗的“這”指代的內容各是什么?
甲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第二段中加粗的“這種學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粗的“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認為中國和美國在教育方式上的差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出對第三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第三段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
b.美國學生對什么問題都懂。
c.其實美國學生不擅長解答問題。
d.美國學生考試分數比我們的高。
(5)作者在第三段中寫自己“親身的體驗”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怎樣才能鼓勵創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既要______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在生活中有“創新”的成功事例嗎?它給你的感受是什么呢?請寫下來。
(8)對中國式和美國式的教育,你更喜歡哪一種?并用一句話說明理由。
創新題
8.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廣為流傳,大家紛紛贊美花木蘭,請你從“誠信”的角度來談談木蘭從軍。
9.從古至今,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廣為流傳,其故事已改編成話劇、歌劇、戲曲、電視劇等,前幾年美國將花木蘭拍成卡通片轟動全球,贏得了極高的票房,對此請你從不同的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參考答案
基礎題
1.略
2.(1)郭茂倩 《樂府詩集》 北朝
(2)《白氏長慶集》 白居易
(3)辛棄疾 稼軒
3.軍中的文告 買 爬搔 瞇著眼 跑 割 擔 唐穆宗年號 部下 樂器
4.(1)將士們經過上百次的戰斗,有的犧牲了,有的經過十多年的征戰,勝利歸來了。
(2)一年領取三百石米的薪俸,到了年底還有余糧。
(3)多想完成君王統一國家的大業,自己也贏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5.(1)關山度若飛
(2)朔氣傳金柝
(3)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4)五月人倍忙
(5)醉里挑燈看劍
(6)弓如霹靂弦驚6.官吏的舒適富裕與農民的辛勞貧困形成對比,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能力題
7.(1)甲處:怎樣才能鼓勵創新 乙處:兩種教育哪個好
(2)排在前面30%~40%的且很聰明的學生 排在后面30%~40%的學生
(3)美國的學生可以跳躍式的學習,而中國的學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訓練
(4)c
(5)證明與美國的教育相比,中國的教育也有成功之處
(6)進行有規則的訓練 敢于挑戰權威
(7)略 (8)略
創新題
8.如果從“誠信”的角度看,木蘭從軍是個錯誤。因為冒名頂替在古代是欺君之罪,要滿門抄斬,在現代不誠實也有失社會公德乃至觸犯法律,言之成理即可。
9.①文化資源可以轉化為財富;②我國花木蘭形象深受世界人民喜歡;③我國的影視拍攝技術有待提高。
古代詩詞三首 篇4
第4課時:《木蘭詩》學習目標:1、積累《木蘭詩》中重點字詞2、賞析詩中的木蘭形象課前學習:選擇詩的片段,與同伴進行課本劇表演課堂學習:第一塊:積累字詞,整體感知課文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課后反思 1導入:播放電影《花木蘭》片斷觀看 2組織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評價;全班齊讀。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價;齊讀。 3看頁下注釋,理解大意,準備質疑。閱讀、思考、討論 4組織交流、評價(強調古今有差異的詞語)交流、互評第二塊:設計情境,精讀課文內容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課后反思 1問題情境: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古代的女子似乎是足不出戶的。而木蘭卻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你認為這可信嗎?為什么?閱讀思考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互評 3電影中拍了很多戰爭的場面,而詩中只是精練的三句。你覺得在這首詩中戰爭的場面應該詳寫還是略寫,為什么?(提示分析這首詩中花木蘭的形象) 小組合作討論4組織交流、評價交流、互評第三塊:語文活動:課本劇《木蘭詩》片段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課后反思 1小組合作,選取《木蘭詩》片段,分角色表演。按小組的順序,分別到講臺前表演。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互評課后學習:同伴競賽:看誰背誦《木蘭詩》又準確又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