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通用7篇)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自立的表現和重要性;知道依賴的危害。2、能力培養:培養學生分析、探究、合作、活動的能力。3、情感和生活指導:培養學生的自立意識,增強學生生活、學習的自立能力。重難點1)依賴的危害是教學難點。2)自立能力培養是教學重點。教具:多媒體、ppt課件、活動物品等教學法:活動化教學、生活化教學、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課(播放背景音樂《男兒當自強》)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都不算是好漢。”師生對話,引出課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設計說明:名人名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利于學生明確學習主題)二、生活賽場1、活動要求:1) 隨機抽取3—5名學生參與活動2) 比賽項目:疊衣服、疊被子。3) 時間:3—5分鐘。4) 評選辦法: 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質量最好者獲勝5) 獎勵:生活自立獎活動評價:誰做得最好?2、(生活小記者)采訪:*同學,首先向你表示祝賀,祝你在本次比賽中獲得勝利。那我想問你幾個問題:你現在的感受怎樣?你能談一下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你想對大家說些什么?采訪:看到別人獲得成功你有何感想?你打算怎么做?教師小結: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設計說明: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僅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生活賽場,以競賽的形式引導學生熟知的經驗,利于激發學生興趣,也利于知識的提煉。)3、合作探究:1)、在現階段,自立有何表現?2)、自立對我們的健康成長有何意義?學生討論,教師參與討論代表匯報,師生共同總結(設計說明:采訪、小組合作探究是兩種生生交流、互助學習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三、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學生閱讀材料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學生談閱讀材料后的心理感受。思考:1)、日本的少年為什么有飯吃,而中國的孩子餓肚子?2)、為贏取下一次較量的勝利,我們應該如何做?學生討論教師小結:告別依賴,走向自立(設計說明:1992年,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這篇報道引起整個教育界的震驚,在此引入,一是為了引導學生探討依賴的危害,二是激發學生自立自強的斗志。)四、生活過關創設情景:1、學校要組織鼓號隊訓練,可媽媽擔心參加鼓號隊訓練會影響學習,不讓小雷參加,這讓小雷感到很為難。他該怎樣作呢?2、小明遇到了一個數學難題,而這時同桌恰恰做了出來,小明應該……學生獨立思考回答(設計說明:檢測的形式多種多樣,“生活過關”重在考察學生自立意識)五、成長日記學生結合提示完成成長日記生生交流(設計說明:“成長日記”實為課堂總結,名稱的改變倡導的是學以致用和人文關懷。)五、拓展作業——生活方案主題:今天我遠行指導:根據遠行前、遠行中所需準備,寫好方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 篇2
山東無棣小泊頭鎮中學:邱迎迎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自立的表現和重要性;知道依賴的危害。2、能力培養:培養學生分析、探究、合作、活動的能力。3、情感和生活指導:培養學生的自立意識,增強學生生活、學習的自立能力。重難點1)依賴的危害是教學難點。2)自立能力培養是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學生朗讀教材引言部分后教師導入本課的教學)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每個人面前都有兩條生活的道路供你選擇,“依賴、自棄”和“自立自強”這兩條不同的生活道路所帶來的不同結果。一條看起來是最舒適的生活道路,到頭來卻一事無成;另一條是漫長而崎嶇的路,路上荊棘叢生,有無數的激流險灘,迎來的卻是一片光明。應該走哪條路一目了然。我們新世紀的青少年,前進的路上是激烈的競爭,充滿了挑戰,要選擇的路只能是自立自強。(二)講授新課1、少年需自立(1)什么自立活動一:讀漫畫,想一想: ①漫畫中的幾個同學在做什么?這表明了什么?(表明他們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②生活中你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嗎?請舉例說明。教師講述: 剛才我們通過漫畫形象地感知了什么是自立。 ※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說一說:你對自立時怎樣認識的?(指導學生討論回答) (自立就意味著要獨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意味著要離開父母、老師的庇護,自主地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意味著要靠自己的雙手去開創自己的事業,創造多彩的生活。)想一想:活動二:名言欣賞:你對“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漢。”——陶行知。 最值得依賴的朋友在鏡子里,那就是你自己——猶太諺語是如何理解的? (2)自立的意義第一:自立的過程是我們鍛煉和提高生活能力的過程,也是我們鍛煉和提高心理和道德品質的過程。走進生活:讀一讀:“吃苦夏令營”(指名學生朗讀材料,其它學生思考問題)想一想:中學學生小軍從夏令營回來后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這一變化,形象地說明了自立對提高生活能力和心理品質的作用。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教師講述:(見教材p87頁第二段教材。“再走向自立的過程中,……,融入社會。”)第二:自立才能走向自強。活動三:讀一讀,議一議:(指名學生朗讀材料,其它學生思考問題)議一議:自立對自己的成長起了怎樣的作用?教師講述:何小賢成長的過程就是他從自立走向自強之路的過程。可見,自立才能走向自強。想一想:為什么自立才能走向自強?(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歸納。)教師總結: ①只有自立,才能克服依賴心理,培養自強的精神,選擇自強之路; ②……才能適應自立社會的要求,不斷增強自己的本領,不斷完善自我,使自己成為一個強者。活動四:“我在進步”——感受自立的作用(指導學生認真填寫后進行交流。) 以上我們了解了什么是自立以及自立的意義和作用。接下來我們就來解決怎樣才能走向自立的問題,因為自立與依賴是對立的,所以要走向自立,就要告別依賴。2、告別依賴,走向自立(1)要克服依賴性活動五:走近名人:閱讀小仲馬的故事,談體會。活動六:人間萬象:“自立協議”(指名學生朗讀材料,其它學生思考問題。)想一想:①從郝丁的經歷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郝丁的經歷告訴我們了:自立就要克服依賴性的道理。) ②為什么自立就要克服依賴性呢?(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講述。)教師講述:(2)獨立思考,自主做出決定讀一讀:(指名學生朗讀材料,其它學生思考問題。)想一想:材料選取了小龍在成長過程中的幾個側面,小龍的成長過程說明了什么? (說明獨立思考、自主做出決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這個真實的事例中,小龍從小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自主地做出決定,對其今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想一想:我們為什么要“獨立思考,自主做出決定”? (因為一個人在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需要做出決定,既包括日常的學習、工作以及怎樣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也包括在遇到重大問題時的抉擇。能否獨立地做出決定,是一個人是否做到了自立的一個重要的標志。,獨立地做決定,并不意味著不聽取別人的意見,一意孤行,相反,他人的意見是我們自主決定的重要參考。)活動五:請幫他出主意。(指導學生討論回答。)(3)積極鍛煉,提高自立能力 一個人要真正地走向自立,除了要具備自立的意識外,自立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缺少了自立的能力,即使有了不依賴他人、走向自立的意識,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提高自立的能力是走向自立的重要途徑。自立的能力是從哪里來的呢?活動七:“自立生活的基本能力有—— ”議一議:以上這些能力要通過哪些途徑來獲得? (只能是積極投身到實踐中去,在生活中反復鍛煉。)相關鏈接:(見教材p90頁材料。指名學生朗讀材料,其他學生討論回答。)想一想:“相關鏈接”中大學生和“小車夫”的對話及大學生認識上前后的變化表明了什么?我們從中應受到什么啟示?(既表現了“小車夫”的自立意識,又讓人感覺到大學生從中所受的教育。這個事例啟示我們要積極投身實踐,提高自己的自立能力。)(三)課堂小結:清華大學學生郭強在談到自己的奮斗經歷說:一個人是要有所追求的,誰也不想悄悄走到人世,又默默離去,在世間不留一點痕跡。那怎樣才能不平庸呢?那就是自強不息,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發展,不斷進步,向理想接近,最后的結果即使是沒有成為大家,但這輩子也算沒有白活。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 篇3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內容標準
養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態度,樹立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遠大志向,體會自強不息的意義。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自立的生活態度,體會自強不息在學習、生活及事業成功中的意義,培養自立自強的精神;以自立自強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克服依賴心理,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強者。
(二)能力:提高自理自立的能力,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安排;面對遇到的困難,學著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逐步培養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
(三)知識:認識自立的重要作用,懂得只有自立才能走向自強的道理;學會走上自立之路。
教學內容分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第四單元第八課的第一項目內容,目的是讓學生認識自立品質的重要作用,自覺克服依賴心理,養成自立的生活態度;培養自立精神,勇于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
進入中學以后,學生遇到的最大的不適應,就是在自立能力上。由于小學的教育、教學方式和中學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方式等都發生了變化,這就給學生的自立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及時對學生進行自立教育非常重要。
本項目分兩個層次內容:一是少年需自立,主要是講解自立的重要作用;二是告別依賴,走向自立,主要是講解如何走向自立。前一層次是教學的重點,因為只有認識到自立的重要性,才能自覺走自立之路;后一層次是教學的難點,因為初一學生年齡較小,又大多是獨生子,依賴性較強,要在學習生活中真正克服依賴心理,走向自立難度較大。道理好明白,但做起來較難。
教學活動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投放:人生是一頓自助餐
一位朋友的祖父當年從東歐來到美國。他通過愛利斯島,然后走進曼哈頓的一間餐館,想找點東西吃。他坐在空無一物的餐桌旁,等著有人拿來菜譜請他點菜,但是沒有人來。他等了很久,最后有一個女人端著滿滿一盤食物過來,坐在了他的對面。
朋友的祖父問:“這里怎么沒有侍者?”
那女人告訴他,這是一家自助餐館。果然,他看見有許多食物陳列在臺子上,排成長長的一行。“從一頭開始,”女人說,“你挨個地揀你想吃的菜。等你揀完,到另一頭他們會告訴你該付多少錢。”
“我很快就知道了,這就是在美國做事的法則。”朋友的祖父后來對人講,“在這里,人生就是一頓自助餐。只要你愿意付費,你想要什么都可以。你可以獲得成功。但是,如果你只是一味地等著別人把它拿給你,你將永遠也成功不了。你必須站起身來,自己去拿。”
這也是所有成功者的法則。
提出問題:人生是一頓自助餐,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人生像一頓自助餐,不能一味地等別人,“你必須站起來,自己去拿”。只有自立才能開創自己的事業,獲得成功。
多媒體投放課題:自立的事情自己做
(二)共同探討
多媒體播放視頻或投放文本:年少有志,勇挑生活重擔
安琳是青島膠南濱海街道中心中學的一名15歲女學生
豆蔻年華的她,本應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但病重的母親,卻讓她小小年紀便挑起生活的重擔。每天天剛蒙蒙亮安琳就起床了,然后穿好衣服、洗臉做飯,再把做好的飯端到媽媽的床頭,給媽媽倒好水,放好藥,等媽媽醒來后吃飯、服藥。為了減少生活開支,她又學會了蒸饅頭、包水餃、炒小菜。生活的重負下,她一直勤于學業,科科成績名列前茅。
提出問題;安琳最值得我學習的品質是什么?它的具體表現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回答。
然后教師總結:安琳是一個具有自立精神的孩子。他小小年紀克服困難,洗衣做飯照顧媽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多媒體投放:
繼續多媒體投放:年少有志,勇挑生活重擔
安琳6歲那年,她的媽媽突患神經元損傷,最終導致下肢癱瘓,生活不能自理。為了給媽媽看病,不但家里的積蓄花光了,還欠下了十幾萬元的債務。為了能多掙點錢給媽媽治病,爸爸早出晚歸外出打工,從此照顧媽媽的任務,便壓在了剛剛上學的安琳身上。她伺候媽媽吃飯、洗頭、洗腳、給媽媽熬藥,收拾家務,管理菜園,有時做點葷菜,她總是仔細的把肉片挑出來,端給媽媽吃。她說:“如果我能替媽媽分擔一點痛苦,我心里也會變得高興一點……”為了讓媽媽高興,她一有時間就和媽媽聊天,學校的新事、趣事都和媽媽說說。拳拳孝心受到了鄰里和學校老師的一致稱贊。
困難并沒有讓小安琳屈服,反而讓她更堅強和樂觀。為使家務料理與學習兩不誤,她學會了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當同齡人在媽媽的陪伴下悄悄進入夢鄉的時候,安琳卻剛剛做完家務,開始寫作業,從來沒有因為家務勞動而影響學習。2007年,安琳被評為青島市“春蕾之星”,2008年被評為全國“十佳春蕾女童”、感動青島十佳人物。
提出問題:讀了安琳的事跡,你有什么感受?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進行巡視,了解各組討論情況,對學生認識水平和個別觀點做到心中有數。討論2-3分鐘后,請各組推選代表發表本組意見。
在學生發表意見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抓住學生發言中的精彩之處,及時給予歸納、引導和點撥。
教師歸納總結,多媒體投放結論:
自立的重要意義:
1、自立的過程是我們鍛煉和提高生活能力的過程,也是我們不斷提高心理和道德品質的過程。
2、自立才能走向自強。
異域采風:奧巴馬的家規
奧巴馬夫婦共育兩個女兒,為了培育兩個乖女兒更加健康成長,夫婦倆對女兒制定了幾條既簡單觀念性很強的家規。
1、不能有無理的抱怨、爭吵或者惹人討厭的取笑。
2、一定要鋪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潔而已。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沖麥片或倒牛奶,自己疊被子,自己設置鬧鐘,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4、保持玩具房的干凈。
5、幫父母分擔家務,每周1美元。
6、每逢生日或是圣誕節,沒有豪華的禮物和華麗的聚會。
7、每晚8點30分準時熄燈。
8、安排充實的課余生活:瑪莉亞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薩莎練體操、彈鋼琴、打網球、跳踢踏舞。
9、不準追星。
提出問題:你有什么感想?
教師也可以利用古代的“虎父犬子”、今天的“富二代”、“啃老族”等啟發學生,讓他們充分地認識到自立的重要性,從而要做有自立能力的人,順利地過渡到下一個內容。
多媒體投放:告別依賴,走向自立
多媒體播放動畫片:《小馬過河》或投放這個故事的文本。
小馬和他的媽媽住在綠草茵茵的小河邊,他總跟在媽媽身邊寸步不離。只有在媽媽過河給對岸村子送糧食時,他才不跟著媽媽。小馬過得很快樂,時光飛快地過去了,小馬漸漸長大了。
有一天,小馬媽媽把小馬叫到身邊說:“小馬,你已經長大了,可以幫媽媽做事了。今天你把這袋糧食送到河對岸的村子里去吧。”小馬非常高興地答應了。他馱著糧食飛快地來到了小河邊。可是河上沒有橋,只能自己淌過去。可又不知道河水有多深呢?
正在猶豫中,小馬一抬頭,看見了正在不遠處吃草的牛伯伯。小馬趕緊跑過去問到:“牛伯伯,這河里的水深不深呀?”牛伯伯挺起他那高大的身體笑著說:“不深,不深。才到我的小腿。”
小馬高興地跑回河邊,準備淌過河去。他剛一邁腿,忽然聽見一個聲音:“小馬,小馬,別下去!這河可深啦。”小馬低頭一看,原來是小松鼠。小松鼠翹著她的漂亮的尾巴,睜者圓圓的眼睛,很認真地說:“前兩天我的一個伙伴不小心掉進了河里,河水就把他卷走了。”小馬一聽沒主意了。
牛伯伯說河水很淺,小松鼠卻說這河水很深,這可怎么辦呢?小馬只好回去問媽媽。馬媽媽老遠地就看見小馬低著頭,馱著糧食又回來了。心想他一定是遇到困難了,就迎過去問小馬。小馬哭著把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話告訴了媽媽,媽媽安慰小馬說:“你為什么不自己到河里去試試呢?做什么事只有自己試過了,才能知道是否能成功。”
小馬聽了媽媽的話,紅著臉說:“媽媽,我知道怎么做了。”說完小馬轉身就向河邊跑去。
又來到河邊,他小心地試探著,一步一步地向河心走去。這時小松鼠又在大叫“小馬!河水很深,會淹死你的!”小馬再也不聽小松鼠的話了,繼續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終于淌過了河。
原來,河水既沒有牛伯伯說的那么淺,也沒有小松鼠說的那么深。
提出問題:小馬為什么第一次沒有渡過河?第二次為什么能成功渡河?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歸納總結,多媒體投放:
怎樣成為一個有自立精神的人?
1、要克服依賴性
2、獨立思考,自主做出決定(重要標志)
3、積極鍛煉,提高自立能力(最基本途徑)
然后教師可以用超鏈接的形式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過度依賴的危害及“自主做出決定”和“積極實踐和鍛煉”的重要性。
多媒體投放:警鐘長鳴
在一個招聘會上,曾出現這樣一幕:一個老人在各個攤位前忙個不停,填了六十多份各類求職應聘表,并且不斷向招聘單位咨詢。許多人以為她是來找工作的,一打聽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26歲的兒子。此時此刻,他的兒子正在家“賦閑”。他一天到晚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聊天、玩牌、上網。
提出問題:
如果你是招聘者,你會聘用這個年輕人嗎?為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之后,教師歸納總結。因為他的自立意識、自我管理和自理能力都比較差,依賴心理比較嚴重。這樣的人是很難獲得事業的成功的,所以不能聘用他。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在父母的呵護之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我們長期處于這種優越的環境下,必將會喪失斗志和自立的能力,嚴重阻礙了我們將來成功的事業道路。所以我們一定要克服依賴心理,獨立地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多媒體投放:j8峰會上一鳴驚人的中國男生
2009年7月6日,意大利羅馬一所高等消防學院的會議室內,青少年八國峰會(以下簡稱j8峰會)正在進行,幾十位各種膚色的青少年熱烈地討論非洲的經濟發展問題。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青少年尤其活躍,一位美國代表頻頻發言:“要解決非洲的貧困問題,我覺得應該建立一家專業銀行,向非洲國家提供小額貸款,讓他們逐步擺脫窮困的境地。”
“沒錯!只有給他們提供貸款,才有可能將經濟發展起來。”
在座的青少年代表紛紛表示同意。這時,一位個子高高的、戴著眼鏡的亞洲男孩說:“我覺得應該務實一點。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應該制訂切實的政策,向非洲國家提供農業方面的援助。還有,由于非洲飲水比較困難,我們還應該想辦法解決他們的飲水問題。只有讓他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才能談經濟問題。最重要的是,這些建議不能流于形式。”
他流利的英文和不跟隨潮流的觀點引起一片熱烈的掌聲,他就是梁曉天,來自中國北京二中。
提出問題:梁曉天為什么會贏得熱烈的掌聲?
學生思考回答之后,教師總結: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不要讓自己的腦袋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梁曉天遇事獨立思考,決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既維護了國家利益,又展示了中國當代青年的風采,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多媒體投放:名言賞析
不依賴別人,是少數強者的特權。 ——尼采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兩則名言告訴我們要培養自立能力的最好辦法是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歸納總結:只有投身社會實踐,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積極實踐和鍛煉是培養自立能力的基本最基本途徑。
(三)走進生活,體驗自立
多媒體投放:遇到下列情境,“我”該怎么辦呢?
情境一:爸爸媽媽因公外出,我要到奶奶家住幾天
情境二:做數學題時,遇到難題了
情境三:爸爸出差,媽媽生病了,我該
情境四:學校要組織藝術節,可媽媽擔心參加藝術節會影響學習,不讓我參加
教師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知識結構:
多媒體投放:收獲與感悟
通過學習,我感悟到這些道理
生活中,我要這樣做
在舒緩的樂曲聲中,教師小結,表達期望:生活是一本厚厚的書,需要我們仔細閱讀,他教給我們很多很多,需要我們在風風雨雨中成熟長大;生活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他要求我們從小自立自強,像海燕一樣頂風冒雨,翱翔于天際之間。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問題自己想,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愿同學們搏擊長空,翱翔千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 篇4
第八課 走自立自強之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學目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自立的生活態度,體會自強不息在學習、生活及事業成功中的意義,培養自立自強的精神;以自立自強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克服依賴心理,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強者。(二)能力:提高自理自立的能力,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安排;面對遇到的困難,學著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逐步培養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三)知識:認識自立的重要作用,懂得只有自立才能走向自強的道理;學會走上自立之路。教學重點告別依賴,走向自立教學難點自立對個人成長的作用課前準備搜集有關自立的人物故事或其他資料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導入新課教師投放案例材料: 有幾只剛出生不久的小獅子,被獵人帶回家精心喂養。小獅子慢慢長大,無憂無慮,有吃有喝。當然獵人給他設計的籠子也溫暖舒適。沒有想到,一只小獅子從籠子里跑了出去。后來,獵人外出再也沒有回來,籠子里的小獅子活活的被餓死了。那只當年跑出去的小獅子,獨自在野外餓了,自己找吃的;渴了,自己找水喝;有了傷,會用舌頭舔傷口;遇到敵人,知道怎樣保護自己。它順利的活了下來。想一想:(1)這幾只獅子的命運為什么不同?(2)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示? 教師歸納導入新課:通過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自然界中有它的生存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每個人要想適應社會,走向成功,都不可能一味地去依賴別人,必須學會自立,培養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個問題。多媒體投放課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問題,各抒己見。第一目:少年需自立 環節(一)多媒體投放材料:年少有志,勇挑生活重擔安琳是青島膠南濱海街道中心中學的一名15歲女學生。豆蔻年華的她,本應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但病重的母親,卻讓她小小年紀便挑起生活的重擔。每天天剛蒙蒙亮安琳就起床了,然后穿好衣服、洗臉做飯,再把做好的飯端到媽媽的床頭,給媽媽倒好水,放好藥,等媽媽醒來后吃飯、服藥。為了減少生活開支,她又學會了蒸饅頭、包水餃、炒小菜。生活的重負下,她一直勤于學業,科科成績名列前茅。想一想:安琳最值得我學習的品質是什么?它的具體表現是什么?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問題。教師總結:安琳是一個具有自立精神的孩子。他小小年紀克服困難,洗衣做飯照顧媽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多媒體投放: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意味著:①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 ②自主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③靠自己的雙手開創自己的事業。環節(二)繼續多媒體投放:年少有志,勇挑生活重擔安琳6歲那年,她的媽媽突患神經元損傷,最終導致下肢癱瘓,生活不能自理。為了給媽媽看病,不但家里的積蓄花光了,還欠下了十幾萬元的債務。為了能多掙點錢給媽媽治病,爸爸早出晚歸外出打工,從此照顧媽媽的任務,便壓在了剛剛上學的安琳身上。她伺候媽媽吃飯、洗頭、洗腳、給媽媽熬藥,收拾家務,管理菜園,有時做點葷菜,她總是仔細的把肉片挑出來,端給媽媽吃。她說:“如果我能替媽媽分擔一點痛苦,我心里也會變得高興一點……”為了讓媽媽高興,她一有時間就和媽媽聊天,學校的新事、趣事都和媽媽說說。拳拳孝心受到了鄰里和學校老師的一致稱贊。困難并沒有讓小安琳屈服,反而讓她更堅強和樂觀。為使家務料理與學習兩不誤,她學會了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當同齡人在媽媽的陪伴下悄悄進入夢鄉的時候,安琳卻剛剛做完家務,開始寫作業,從來沒有因為家務勞動而影響學習。XX年,安琳被評為青島市“春蕾之星”,XX年被評為全國“十佳春蕾女童”、感動青島十佳人物。分組討論:讀了安琳的事跡,你有什么感受?教師進行巡視,了解各組討論情況,并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抓住學生發言中的精彩之處,及時給予歸納、引導和點撥。教師歸納總結,多媒體投放結論:自立的重要意義:①自立的過程是我們鍛煉和提高生活能力的過程,也是我們不斷提高心理和道德品質的過程。②自立才能走向自強。環節(三)異域采風:奧巴馬的家規奧巴馬夫婦共育兩個女兒,為了培育兩個乖女兒更加健康成長,夫婦倆對女兒制定了幾條既簡單觀念性很強的家規。1、不能有無理的抱怨、爭吵或者惹人討厭的取笑。2、一定要鋪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潔而已。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沖麥片或倒牛奶,自己疊被子,自己設置鬧鐘,自己起床并穿衣服。4、保持玩具房的干凈。5、幫父母分擔家務,每周1美元。6、每逢生日或是圣誕節,沒有豪華的禮物和華麗的聚會。7、每晚8點30分準時熄燈。8、安排充實的課余生活:瑪莉亞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薩莎練體操、彈鋼琴、打網球、跳踢踏舞。9、不準追星。說一說:你讀了《奧巴馬的家規》有什么感想?教師總結:告別依賴,走向自立學生快速閱讀材料,思考問題,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學生看投影,齊讀。(學生快速閱讀案例材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并展示討論結果。學生閱讀材料,并談談自己的感想。第二目:告別依賴,走向自立環節(一)多媒體投放: 警鐘長鳴在一個招聘會上,曾出現這樣一幕:一個老人在各個攤位前忙個不停,填了六十多份各類求職應聘表,并且不斷向招聘單位咨詢。許多人以為她是來找工作的,一打聽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26歲的兒子。此時此刻,他的兒子正在家“賦閑”。他一天到晚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聊天、玩牌、上網。問題:如果你是招聘者,你會聘用這個年輕人嗎?為什么?教師歸納總結:因為他的自立意識、自我管理和自理能力都比較差,依賴心理比較嚴重。這樣的人是很難獲得事業的成功的,所以不能聘用他。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在父母的呵護之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我們長期處于這種優越的環境下,必將會喪失斗志和自立的能力,嚴重阻礙了我們將來成功的事業道路。所以我們一定要克服依賴心理,獨立地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教師投影:自立,就要克服依賴。環節(二)小品表演:(小孟興高采烈的回到家里)小孟:媽媽,我們的足球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太興奮了,我們都盼了很長時間了。媽媽:什么足球賽?不準去!你看看你這次測驗的成績,再不注意的話,期末考試要退步了。小孟:媽媽,那怎么可以呢?我們同學都準備了好久,就等球場上大展身手了。我總不能讓全班同學失望吧?媽媽:(怒)什么?媽媽只有你一個孩子,難道你就可以讓媽媽失望嗎?小孟:可是,這是兩回事呀,媽媽……(打斷)媽媽:好了,不用說了。你還小,有些事情你還不懂,也處理不好。就聽媽媽的吧,媽媽總是為你好的……小組討論:此時的小孟該怎么做呢,請同學們幫他出出主意?教師總結:在生活中我們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自主做出決定,這是我們是否做到自立的重要標志。但自立并不意味著可以不再聽取家長的建議,一意孤行。教師投影:自立,就要學會獨立思考,自主作出決定。環節(三)材料一:美國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父母從孩子小時侯就采取種種方法,讓他們認識到勞動的價值,比如讓孩子自己動手裝配自行車,修理小家電,做簡易木工,到外邊參加義務勞動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對孩子進行自謀生路的能力教育。材料二:《夏令營的較量》192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與30名中國孩子曾經引起全國范圍的大討論。當時,這 107名兒童在內蒙古舉行草原探險夏令營。上路時,日本孩子背包鼓鼓囊囊,裝滿食品和野營用具;中國孩子只是裝裝樣子,背包幾乎是空的。探險之路才走一半,中國兒童因將水喝光、干糧吃盡而向別人求援。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挺著走到目的地。日本家長乘車而去,把鼓勵留給發高燒的孫子;中國家長在艱難路段把兒子拉上車……晚上宿營,中國孩子只會生起篝火,而日本孩子卻會作飯,當夏令營宣告閉營時,日方隊長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個日本孩子大聲吼道:“美!”“天藍不藍?”“藍!”“你們來不來?”“來!”這幾聲怒吼震撼了在場的每個中國人。天啊,這就是大和民族的精神嗎?日本人滿面笑容的離開中國,但留給中國人的思考卻是沉重的。問題:(1)閱讀材料二說一說,中國孩子與日本孩子的表現分別有什么不同?(2)結合以上材料想一想:為了贏得下一次較量的勝利,我們應該怎樣行動起來?教師總結:只有投身社會實踐,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積極實踐和鍛煉是培養自立能力的基本最基本途徑。相關鏈接:生活的基本能力有:自主管理自己時間的能力。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與人溝通、說服他人的能力。展示自己、推銷自己的能力。······ 教師總結投影:自立,就要積極實踐和鍛煉。 環節(四)走進生活,體驗自立多媒體投放:遇到下列情境,“我”該怎么辦呢?情境一:爸爸媽媽因公外出,我要到奶奶家住幾天 情境二:做數學題時,遇到難題了 情境三:爸爸出差,媽媽生病了,我該 情境四:學校要組織藝術節,可媽媽擔心參加藝術節會影響學習,不讓我參加 學生快速閱讀材料,思考問題。學生觀看小品表演。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和探究。學生閱讀材料,相互交流,小組推選代表發言。通過相關鏈接讓學生明白,只有在生活中反復鍛煉,不斷實踐,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學生發言,各抒己見。知識整合一、少年需自立自立的含義自立的重要意義二、告別依賴,走向自立怎樣培養自立精神?收獲平臺通過本課學習:1、我學到了哪些知識?2、今后我打算怎樣去做?達標測驗:一、選擇題1、“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陶行知的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 )a、有自尊心 b、有自信心c、自立 d、自強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做的許多事情,都是自立的表現。下列屬于自立的做法有( )① 我的衣服自己洗 ② 我自己去超市、書店,購買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和文化用品 ③ 我能夠自己做飯,料理自己的生活 ④ 我的父母病了,我能陪他們去醫院,還能在家里照顧他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學會自立,是人生邁向成熟的重要一步。為此,我們應該( )a、依靠父母,完全順從父母b、擺脫父母,也拒絕他人幫助c、我行我素,不受任何約束d、告別依賴,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4、某市曾對1500名中小學生進行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72%的學生需要由父母幫助忙整理房間,68%的學生早上起床需要父母來叫,只有12%的學生能做些簡單的家務。這些數據啟示我們( ) ①大多數學生缺乏自立能力②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做③要從小培養自立意識,增強自立能力④自立是長大以后的事,現在可以由父母代勞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二、分析說明題《山東新聞網》報道:小鄭(化名)是一個典型的“懶蟲”,在家基本不做家務。進了軍訓基地,一切得“自理自立”, 小小鄭才洗了一天衣服,便決定將臟衣服打包回家扔給媽媽。沒想到前兩天收拾行李時,小鄭突然發現,自己裝臟衣服的 馬馬甲袋里,竟飛出了一些黑色的“小東西”。原來,因為下雨潮濕,混著雨水和汗水的臟衣服,居然“悟”出了小蟲,這讓 他他大為吃驚。(1)上述材料中的小鄭缺少的是什么心理品質?(2)請你告訴小鄭,缺乏這種品質的危害。 (3)和小鄭相比,你認為你在生活中這方面做得如何?答案:一、選擇題1、c 2、d 3、d 4 、a二、分析說明題(1)自立。(2)一個缺乏自立精神的人,處處依賴別人,在困難和挫折面前畏懼和退縮,從而不可能成為一個生活的強者。(3)從生活中不能自理自立、學習是否有自覺性等方面談即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自立的生活態度,體會自強不息在學習、生活及事業成功中的意義,培養自立自強的精神;以自立自強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克服依賴心理,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強者。 (二)能力:提高自理自立的能力,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安排;面對遇到的困難,學著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逐步培養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 (三)知識:認識自立的重要作用,懂得只有自立才能走向自強的道理;學會走上自立之路。 教學重點 告別依賴,走向自立 教學難點 自立對個人成長的作用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自立的人物故事或其他資料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教師投放案例材料: 有幾只剛出生不久的小獅子,被獵人帶回家精心喂養。小獅子慢慢長大,無憂無慮,有吃有喝。當然獵人給他設計的籠子也溫暖舒適。沒有想到,一只小獅子從籠子里跑了出去。后來,獵人外出再也沒有回來,籠子里的小獅子活活的被餓死了。那只當年跑出去的小獅子,獨自在野外餓了,自己找吃的;渴了,自己找水喝;有了傷,會用舌頭舔傷口;遇到敵人,知道怎樣保護自己。它順利的活了下來。 想一想: (1)這幾只獅子的命運為什么不同? (2)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示? 教師歸納導入新課: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自然界中有它的生存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每個人要想適應社會,走向成功,都不可能一味地去依賴別人,必須學會自立,培養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多媒體投放課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學生閱讀材料, 思考問題,各 抒己見。 第一目:少年需自立 環節(一) 多媒體投放材料:年少有志,勇挑生活重擔 安琳是青島膠南濱海街道中心中學的一名15歲女學生。豆蔻年華的她,本應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但病重的母親,卻讓她小小年紀便挑起生活的重擔。每天天剛蒙蒙亮安琳就起床了,然后穿好衣服、洗臉做飯,再把做好的飯端到媽媽的床頭,給媽媽倒好水,放好藥,等媽媽醒來后吃飯、服藥。為了減少生活開支,她又學會了蒸饅頭、包水餃、炒小菜。生活的重負下,她一直勤于學業,科科成績名列前茅。 想一想: 安琳最值得我學習的品質是什么?它的具體表現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問題。 教師總結:安琳是一個具有自立精神的孩子。他小小年紀克服困難,洗衣做飯照顧媽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多媒體投放: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意味著: ①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 ②自主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③靠自己的雙手開創自己的事業。 環節(二) 繼續多媒體投放:年少有志,勇挑生活重擔 安琳6歲那年,她的媽媽突患神經元損傷,最終導致下肢癱瘓,生活不能自理。為了給媽媽看病,不但家里的積蓄花光了,還欠下了十幾萬元的債務。為了能多掙點錢給媽媽治病,爸爸早出晚歸外出打工,從此照顧媽媽的任務,便壓在了剛剛上學的安琳身上。她伺候媽媽吃飯、洗頭、洗腳、給媽媽熬藥,收拾家務,管理菜園,有時做點葷菜,她總是仔細的把肉片挑出來,端給媽媽吃。她說:“如果我能替媽媽分擔一點痛苦,我心里也會變得高興一點……”為了讓媽媽高興,她一有時間就和媽媽聊天,學校的新事、趣事都和媽媽說說。拳拳孝心受到了鄰里和學校老師的一致稱贊。 困難并沒有讓小安琳屈服,反而讓她更堅強和樂觀。為使家務料理與學習兩不誤,她學會了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當同齡人在媽媽的陪伴下悄悄進入夢鄉的時候,安琳卻剛剛做完家務,開始寫作業,從來沒有因為家務勞動而影響學習。2007年,安琳被評為青島市“春蕾之星”,2008年被評為全國“十佳春蕾女童”、感動青島十佳人物。 分組討論:讀了安琳的事跡,你有什么感受? 教師進行巡視,了解各組討論情況,并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抓住學生發言中的精彩之處,及時給予歸納、引導和點撥。 教師歸納總結,多媒體投放結論: 自立的重要意義: ①自立的過程是我們鍛煉和提高生活能力的過程,也是我們不斷提高心理和道德品質的過程。 ②自立才能走向自強。 環節(三)異域采風:奧巴馬的家規 奧巴馬夫婦共育兩個女兒,為了培育兩個乖女兒更加健康成長,夫婦倆對女兒制定了幾條既簡單觀念性很強的家規。 1、不能有無理的抱怨、爭吵或者惹人討厭的取笑。 2、一定要鋪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潔而已。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沖麥片或倒牛奶,自己疊被子,自己設置鬧鐘,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4、保持玩具房的干凈。 5、幫父母分擔家務,每周1美元。 6、每逢生日或是圣誕節,沒有豪華的禮物和華麗的聚會。 7、每晚8點30分準時熄燈。 8、安排充實的課余生活:瑪莉亞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薩莎練體操、彈鋼琴、打網球、跳踢踏舞。 9、不準追星。 說一說:你讀了《奧巴馬的家規》有什么感想? 教師總結:告別依賴,走向自立 學生快速閱讀材 料,思考問題, 相互討論,相 互交流。 學生看投影,齊 讀。 ( 學生快速閱 讀案例材料。 學生以小組為 單位討論交流, 并展示討論結果。 學生閱讀材料, 并談談自己的 感想。 第二目:告別依賴,走向自立 環節(一)多媒體投放: 警鐘長鳴 在一個招聘會上,曾出現這樣一幕:一個老人在各個攤位前忙個不停,填了六十多份各類求職應聘表,并且不斷向招聘單位咨詢。許多人以為她是來找工作的,一打聽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26歲的兒子。此時此刻,他的兒子正在家“賦閑”。他一天到晚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聊天、玩牌、上網。 問題:如果你是招聘者,你會聘用這個年輕人嗎?為什么? 教師歸納總結:因為他的自立意識、自我管理和自理能力都比較差,依賴心理比較嚴重。這樣的人是很難獲得事業的成功的,所以不能聘用他。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在父母的呵護之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我們長期處于這種優越的環境下,必將會喪失斗志和自立的能力,嚴重阻礙了我們將來成功的事業道路。所以我們一定要克服依賴心理,獨立地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教師投影:自立,就要克服依賴。 環節(二)小品表演: (小孟興高采烈的回到家里) 小孟:媽媽,我們的足球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太興奮了,我們都盼了很長時間了。 媽媽:什么足球賽?不準去!你看看你這次測驗的成績,再不注意的話,期末考試要退步了。 小孟:媽媽,那怎么可以呢?我們同學都準備了好久,就等球場上大展身手了。我總不能讓全班同學失望吧? 媽媽:(怒)什么?媽媽只有你一個孩子,難道你就可以讓媽媽失望嗎? 小孟:可是,這是兩回事呀,媽媽……(打斷) 媽媽:好了,不用說了。你還小,有些事情你還不懂,也處理不好。就聽媽媽的吧,媽媽總是為你好的…… 小組討論:此時的小孟該怎么做呢,請同學們幫他出出主意? 教師總結:在生活中我們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自主做出決定,這是我們是否做到自立的重要標志。但自立并不意味著可以不再聽取家長的建議,一意孤行。 教師投影:自立,就要學會獨立思考,自主作出決定。 環節(三) 材料一:美國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父母從孩子小時侯就采取種種方法,讓他們認識到勞動的價值,比如讓孩子自己動手裝配自行車,修理小家電,做簡易木工,到外邊參加義務勞動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對孩子進行自謀生路的能力教育。 材料二:《夏令營的較量》 192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與30名中國孩子曾經引起全國范圍的大討論。當時,這 107名兒童在內蒙古舉行草原探險夏令營。上路時,日本孩子背包鼓鼓囊囊,裝滿食品和野營用具;中國孩子只是裝裝樣子,背包幾乎是空的。探險之路才走一半,中國兒童因將水喝光、干糧吃盡而向別人求援。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挺著走到目的地。日本家長乘車而去,把鼓勵留給發高燒的孫子;中國家長在艱難路段把兒子拉上車…… 晚上宿營,中國孩子只會生起篝火,而日本孩子卻會作飯,當夏令營宣告閉營時,日方隊長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個日本孩子大聲吼道:“美!”“天藍不藍?”“藍!”“你們來不來?”“來!”這幾聲怒吼震撼了在場的每個中國人。天啊,這就是大和民族的精神嗎?日本人滿面笑容的離開中國,但留給中國人的思考卻是沉重的。 問題:(1)閱讀材料二說一說,中國孩子與日本孩子的表現分別有什么不同? (2)結合以上材料想一想:為了贏得下一次較量的勝利,我們應該怎樣行動起來? 教師總結:只有投身社會實踐,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積極實踐和鍛煉是培養自立能力的基本最基本途徑。 相關鏈接: 生活的基本能力有: 自主管理自己時間的能力。 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能力。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 與人溝通、說服他人的能力。 展示自己、推銷自己的能力。 ······ 教師總結投影:自立,就要積極實踐和鍛煉。 環節(四)走進生活,體驗自立 多媒體投放:遇到下列情境,“我”該怎么辦呢? 情境一:爸爸媽媽因公外出,我要到奶奶家住幾天 情境二:做數學題時,遇到難題了 情境三:爸爸出差,媽媽生病了,我該 情境四:學校要組織藝術節,可媽媽擔心參加藝術節會影響學習,不讓我參加 學生快速閱讀材 料,思考問題。 學生觀看小品表 演。 小組內進行討論 交流和探究。 學生閱讀材料, 相互交流,小 組推選代表發 言。 通過相關鏈接讓 學生明白,只有 在生活中反復鍛 煉,不斷實踐,才 能逐步提高自立 能力。 學生發言,各抒 己見。 知識整合 一、少年需自立 自立的含義 自立的重要意義 二、告別依賴,走向自立 怎樣培養自立精神? 收獲平臺 通過本課學習: 1、我學到了哪些知識? 2、今后我打算怎樣去做? 達標測驗: 一、選擇題 1、“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陶行知的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 )a、有自尊心 b、有自信心 c、自立 d、自強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做的許多事情,都是自立的表現。下列屬于自立的做法有( ) ① 我的衣服自己洗 ② 我自己去超市、書店,購買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和文化用品 ③ 我能夠自己做飯,料理自己的生活 ④ 我的父母病了,我能陪他們去醫院,還能在家里照顧他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學會自立,是人生邁向成熟的重要一步。為此,我們應該( ) a、依靠父母,完全順從父母 b、擺脫父母,也拒絕他人幫助 c、我行我素,不受任何約束 d、告別依賴,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4、某市曾對1500名中小學生進行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72%的學生需要由父母幫助忙整理房間,68%的學生早上起床 需要父母來叫,只有12%的學生能做些簡單的家務。這些數據啟示我們( ) ①大多數學生缺乏自立能力 ②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做 ③要從小培養自立意識,增強自立能力 ④自立是長大以后的事,現在可以由父母代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分析說明題 《山東新聞網》報道:小鄭(化名)是一個典型的“懶蟲”,在家基本不做家務。進了軍訓基地,一切得“自理自立”, 小小鄭才洗了一天衣服,便決定將臟衣服打包回家扔給媽媽。沒想到前兩天收拾行李時,小鄭突然發現,自己裝臟衣服的 馬馬甲袋里,竟飛出了一些黑色的“小東西”。原來,因為下雨潮濕,混著雨水和汗水的臟衣服,居然“悟”出了小蟲,這讓 他他大為吃驚。 (1)上述材料中的小鄭缺少的是什么心理品質? (2)請你告訴小鄭,缺乏這種品質的危害。 (3)和小鄭相比,你認為你在生活中這方面做得如何? 答案: 一、選擇題1、c 2、d 3、d 4 、a 二、分析說明題 (1)自立。 (2)一個缺乏自立精神的人,處處依賴別人,在困難和挫折面前畏懼和退縮,從而不可能成為一個生活的強者。 (3)從生活中不能自理自立、學習是否有自覺性等方面談即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現在的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加上小班的孩子年齡小,家長更是很多事情包辦代替,使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生活習慣。此活動從小班孩子的年齡和實際經驗出發,給孩子提供一個正面的形象,讓幼兒模仿學習,并在日常生活中實際練習和操作,培養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生活習慣。
活動目標:
1.初步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和習慣。
2.通過學習疊襪子,讓幼兒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服務技能。
3.學習詞:自己;短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動準備:
ppt、襪子若干雙、晾衣繩、夾子若干個、音樂cd。
活動過程:
一、故事展開討論
1.出示ppt1-4,讓幼兒欣賞。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個有趣的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說出小豬魯魯為什么什么事都不會做?
3.討論:小豬魯魯應該怎么做?
4.出示圖5,幼兒繼續欣賞故事,說出小豬后來是怎么做的?
5.討論:你們自己會做哪些事情?
6.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之后,你是什么樣的心情?
7.小結:原來自己的事情做了之后,心里很高興,很開心……。
二、跟襪子娃娃做游戲
1.認識襪子的“頭”、“跟”、“口”。
師:老師覺得小朋友們表現都很好,所以老師請來了神秘的客人和小朋友們做游戲,你們看這是誰啊?(襪子)
2.襪子的匹配。
幼兒把襪子按照頭對頭,跟對跟,口對口放。
3.疊襪子。
師:小朋友們你們會疊襪子么?那我們一起來學習疊襪子吧
小結:你們都會疊襪子了,那以后自己的襪子還有爸爸媽媽的襪子就教給你們啦,我們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4.曬襪子。
1. 律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播放音樂,模擬做一些事情,結束活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懂得只有自立才能走向自強的道理,學會走自立之路。
能力目標:養成自立的生活態度,提高自理自立的能力;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培養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
知識目標:認識自立的重要作用,知道怎樣才能走向自立。
【學習重點】
少年需自立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學習難點】
告別依賴,走向自立是本課的學習難點
【課前預習案】
1、閱讀教材第87頁第一自然段,總結自立的含義是什么?
2、閱讀教材第87——88頁內容,歸納
為什么要走向自立?
3、閱讀教材第89——90頁內容,歸納
怎樣才能走向自立?
【課內探究案】
【探究活動一】 閱讀教材86頁漫畫,說一說生活中你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嗎?請舉例說明。
【探究活動二】 閱讀教材87頁材料,說一說:自立對自己的成長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活動三】
材料一 小麗是爸媽的掌上明珠,家務活她從來不干,連襪子都讓媽媽幫忙洗。
材料二 小春的學習成績很好,但班里組織的各項活動他從不參加。
材料三 小雨放學后經常幫媽媽做家務,在暑假中還去參加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
以上哪種做法更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為什么?
課堂達標
1、有的同學說:“培養自立意識是大人的事,與青少年無關。”這樣的說法( )
a、正確,青少年年齡較小,不需要自立
b、錯誤,青少年需要自立,而大人不需要
c、無法判斷,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d、錯誤,大人和青少年都需要自立,而青少年時期是培養自立意識的關鍵時期。
2、張海迪身殘志堅,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不依賴別人,靠自己的能力和勞動生活,這主要是她( )
a、自愛的表現 b、自尊的表現 c、自立的表現 d、自重的表現
3、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嘗一嘗;要想學會游泳,就必須在水中反復練習。這告訴我們( )
a、要培養自立能力,就要大膽地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
b、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c、梨子的味道很不錯,游泳有利于身體健康
d、告別依賴,就要做到任何事情都要自己處理
4、人生需要自立,對于青少年而言,自立應該( )
①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 ②徹底擺脫父母和老師 ③在生活中鍛煉自己④凡事自己做主,不與別人商量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5、在一個招聘會上曾出現過這樣一幕:一個老人在各個攤位前忙個不停,填了六十多份各類求職應聘表,并且不斷地向招聘單位咨詢。招聘人員以為她是來找工作的,一問才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26歲的兒子。此時此刻,她的兒子正在家“賦閑”。原來她的兒子一天到晚除了吃飯睡覺,就是上網聊天、玩牌,甚至自己找工作都讓他的媽媽代勞。
如果你是招聘者,你會聘用這個26歲的年輕人嗎?為什么?
【課后提升案】
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你打算怎樣為今后參加應聘作準備?(至少談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