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精選2篇)
親子之間 篇1
課題
版本與年級 湘教版 思想品德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一節第一課時
執教者 解讀理念 結合學生的生活、學習的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和設計活動環節,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究理解,在活動與實踐中體驗、認知,在實際生活中提升,從而讓學生懂得并努力實踐與父母的相處之道,建立溫馨融洽的親子關系。解讀學生 七年級的學生正步入青春期,他們中有些可能仍然保持孩童的活潑和外露,但閉鎖心理的出現、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意識的增強及不能恰當的理解相處之道等因素,使學生與家長之間出現了矛盾和糾葛,使親子間出現溝通障礙,影響親子間的和諧。這將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需要我們引導學生理解父母的用心,學會與父母溝通,實現親子和諧。解讀教材內容標準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正確認識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理解父母的用心,學會與父母溝通。教材地位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和糾葛,使親子之間出現溝通障礙,影響親子間的和諧。本節課讓學生懂得并努力實踐與父母的相處之道,建立溫馨融洽的親子關系,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因此它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父母的辛勞及對子女無私的愛,認真地思考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發生沖突的原因,尋找化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徑,實現與父母和睦相處能力目標 用正確方法化解與父母的矛盾,掌握一些具體的與父母溝通的技巧,把對父母的理解化為積極的行動知識目標 產生親子矛盾的原因,實現親子和諧的方法及途徑教學資源音樂、圖片、課件 、多媒體設備教學重點 實現親子和諧教學難點 實現親子和諧解讀方法教學方法體驗式、問題式、互動式教學法學習方法 合作學習法,自主探究學習、情景體驗法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與部分學生做訪談,了解他們與父母存在的矛盾及溝通的方法,并根據課標和教學內容設計教案和制做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教材、在白紙寫出一個自己與父母之間存在的不愉快或是問題并課前將其放入已制作好的垃圾盒中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目標達成導入新課 播放配樂文《蘋果樹》 提出問題: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 學生朗讀配樂文,談感受 讓學生感受親情是世間最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新課教學師生互動過程正視親子矛盾實現親子和諧游戲:清掃親情“垃圾活動一:請同學們拿出寫好的親情“垃圾”紙條,與組員分享自己的親情故事,說說你與父母產生了什么矛盾?活動二:討論在這些事件中哪些方面是父母做得不合理的,哪些是孩子們做得不對的?活動三:穿越時空:如果能穿越時空再回到當時的情境,我們可以怎樣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活動四:清掃親情“垃圾”小組合作清掃本組的親情“垃圾”,思考怎樣才能實現親子和諧活動五:創設情境1)如果碰到媽媽偷看你的日記,或對你的學習嘮叨時,你會怎么做?2)如果父母對某件事情有誤解而批評了你,你怎么辦3)如果父母批評錯了,當時又不讓解釋,怎么辦?學生分享故事,組員間產生共鳴小組討論,體會情境,代表歸納發言學生反省自身行為,從自己方面找原因合作探究,代表總結歸納發言(每個小組組員分享完后,每人將自己寫在白紙上的“不愉快”或“問題”撕碎并放入垃圾盒中)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思考并回答問題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回憶自己的親身經歷,正視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學會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矛盾出現的原因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平時的行為,找到不足的地方,明確改進的方向在前一個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實現親子和諧的方法途徑更進一步的思考、探索,尋找到適和自己的方法通過創設情境,把話題深化,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請同學們談談這節課的收獲暢談體會,歸納新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整體歸納意識行動起來:寫給……的一封信請同學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信,信的內容可以包括向父母傳達情感,也可以記述一件事,或是對家人提出一些建議與看法,只要是同學們心中想表達的都可以完成這封信近一步在生活中促進學生和父母彼此的真實情感互動和聯系板書設計 矛盾產生的原因 正視親子矛盾 正視矛盾親子之間 學會理解父母 實現親子和諧 學會向父母表達 學會必要的讓步和道歉 (孝敬父母)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中的成功之處:1、以游戲貫穿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一開始將親子矛盾比喻為親情“垃圾”,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以清掃親情“垃圾”的活動引導學生探討實現親子和諧的方法途徑,最后把寫有“不愉快”和“問題”的紙條撕碎后放入垃圾盒中清理掉。這樣的設計,起到了前后呼應的效果。 2、創設情境,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通過思考、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更好的學習和完成學習任務。如設計的“穿越時空”環節,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平時的行為,找到不足的地方,明確自己改進的方向,有效避免日常生活中的親子沖突。 3、設計思路較清晰,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這節課設計了五個活動環節,每個環節都為下個環節埋下了伏筆,從活動一:小組分享故事正視親子間的矛盾,到活動二、三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親子間矛盾的成因,接著在此基礎上探討實現親子和諧的方法和途徑,層層深入,實現教學目標。4、結合本班實際,設計課外延伸活動。本班的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大多數都不在外打工,因此我設計了“行動起來:寫給……的一封信”這一環節,近一步在生活中促進學生和父母彼此的真實情感互動和聯系。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1、游戲時間沒有掌控得很準確。在清掃親情“垃圾”這一環節中,學生探討時間較長,因此活動五這一環節沒能很好的展開。2、在分享環節有極個別組員不愿意向別人分享,因時間關系,沒能做好引導工作存在的這些不足之處,還需今后在教學設計時多做好這方面的預設,未雨綢繆
親子之間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認識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理解父母的用心,學會與父母溝通的技巧。
(2)能力目標:通過主體體驗和討論,培養學生思辯能力及判斷分析能力。學會辨識各種情境下問題產生的原因,增強學生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學生理解孝敬父母的意識,培養學生寬容他人的品質,幫助學生實現與父母和諧相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實現親子和諧”是本課的重點,
正視“親子矛盾”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方法:
1、活動式教學法
2、情緒調節教學法
3、信息技術教學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講述自己成長歷程中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引發學生思考并回答:你與父母親之間是否發生過摩擦或矛盾?親子矛盾究竟是誰的錯?這種矛盾有什么辦法可消除呢?
通過自己的成長體驗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從而導入新課《親子之間》。
活動一:
(一)引導學生講述自己成長歷程中與父母之間的矛盾故事,并引導全體學生就學生講述的故事進行分析、討論、回答問題:1、從子女的角度看,親子間矛盾產生的原因有哪些?2、從父母的角度看,親子間產生矛盾的原因有哪些?
(二)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
從子女角度看:1 心理斷乳期、獨立意識的增強,逆反心理的出現.2 閉鎖心理的出現.3 不良習慣的養成。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1 父母習慣把子女當成未長大的孩子,規定子女的人生目標。2 可能會采取一些令子女最“不能忍受”的行動。3對子女的要求過于完美。
(三)教師講述代溝的含義。
活動二:
就課本p42“辯論”中“代溝的主要責任在父母”vs“代溝的主要責任在子女”分成兩組進行辯論。此環節讓學生在辯論中展示觀點,在比較鑒別中辨認觀點,在價值沖突中澄清觀點,在自主探究中提煉觀點。
活動三:
(一)全體學生自讀p42的小故事,然后思考:爸爸媽媽為我們做的事有哪些?
(二)學生對自己成長過程中自己與父母之間細節的回顧,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辛勞及對子女無私的愛,從而引導學生從個方面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關愛、理解父母的期望、理解父母承受的壓力。
活動四:
引導學生閱讀p 44的材料內容,并思考:王娟的做法對嗎?為什么?如果你是王娟,你會怎么辦?
活動五:
(一)、教師講述:孝敬父母是全人類共同的美德,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具備這種道德品質。
(二)、思考:中學生應該怎樣孝敬自己的父母?
(三)、學生自主發言后教師做適當的總結。
(四)心靈有約:回家后,主動與父母深談一下自己的心聲。
結束全課:播放音樂:《讓愛住我家》, 以幫助學生認識到家庭和諧的美好,做到以知導行。
板書設計: 親子之間
一、正視親子矛盾 二、實現親子和諧
多種原因導致親子之 1、理解父母
間存在矛盾甚至代溝 2、學會向父母表達
三、孝敬父母 3、學會必要的讓步和道歉
教學反思:
本堂課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從而認識到親子和諧的重要性,掌握實現親子和諧的方法與技巧,能身心健康的度過青春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課堂的氣氛十分活躍,教學目標基本實現。